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校園意外防護大作戰

作者:親子天下  李宜蓁  

新學期剛開始,跟考完期末考的放假前,是校園意外傷害最常發生的兩大時節。九月開學後,健康中心的「客人」忽然變多,「保健室阿姨」好忙,如何防止校園意外傷害事件層出不窮的發生,是親師雙方都要有所學習引導的重點。

其實,教室裡受傷比例最高

從許多小學健康中心的各自傷病統計看來,有幾個讓人意外的發現:意外傷害最常發生的地點是「教室內」。待在「教室內」時間長,意外的「量」多、以小傷為主;「教室外」則是「質」的不同,常見大面積受傷。下雨天教室外傷病率雖降低,但地面濕滑造成的滑倒受傷也增多。雨後大太陽,極易被忽略的「地板反潮」,導致滑倒比例跟下雨天差不多。真正在體育課發生意外傷害的比例反而低,因為有專業老師帶領,也有足夠熱身跟收操。
台北市東門國小學校護理師黃敏芬分析,在校園內的意外受傷,最怕傷及孩子的腦部、眼部功能,或者因「看不見」而容易誤判的骨裂、骨折。前任全國學校護理師協進會理事長、有十三年資歷的平等國小校園護理師羅雪莉則說,大面積的擦傷反而程度相對不嚴重,但照顧起來卻超麻煩,如果傷在臉部、也讓人擔心容易留疤。

常見意外、原因與防護方法

親師該如何引導孩子一起正確防護校園意外傷害,《親子天下》採訪整理了教室內、教室外的常見傷害、發生原因與防護守則如下:

一、「教室內」意外防護重點
1.文具使用不當:

2.空間小造成的推擠碰撞意外:
如打掃時間椅子搬上搬下過程撞傷,因走道有東西走路時閃避不及而跌倒,或走道上互相推擠撞到桌角。羅雪莉嚴正提醒,教室內絕對禁止「抽別人椅子」以及「把腿伸出去」這兩種惡作劇行為,國內曾發生過惡作劇造成同學嚴重終身傷害,惡作劇學生必須負起法律責任的嚴重個案。另外,教室內也要與同學保持禮貌的身體界線,避免不必要碰撞帶來的誤會與推擠

二、「教室外」意外防護重點

1.遊戲器具使用不當:
像是溜滑梯上小孩一個接一個、互相推擠,就掉下來造成嚴重的骨折、骨裂。遊具使用務必遵守安全規則不推擠,例如溜滑梯上絕不推擠、不高掛在籃球架上等。

2.操場上的猛烈碰撞、球類打傷、運動傷害:
現在學校的空間小,操場經常是混合使用的「綜合球場」,各種球類在場上飛,規則不一,很容易這邊打羽球被旁邊躲避球K到,有的高度近視的孩子被K到頭會忽然眼睛黑一半,造成視網膜剝離;跳繩沒保持安全距離,木質握把飛出去打到人,或者繩子往後打到後方經過的同學的臉。或是孩子玩鬼抓人、捉迷藏等遊戲,沒注意看就往旁邊猛衝而相撞。為防範球場使用意外,學校可在下課時間協調分配各種球類的使用場地,如果學校有附設幼兒園要特別注意劃分附幼場地。

羅雪莉分析,下課了孩子往外衝,速度愈快的人衝擊受傷程度愈大;上課鐘一打,小孩怕遲到也是猛衝,不但容易好幾個人卡在門口,也會剎不住直接滑壘衝進教室撞傷。走樓梯如果奔跑,或走一格、跳一格就容易扭傷,也有小孩跳上樓梯手把往下滑、造成「阿魯巴」的個案。儘管「走廊、樓梯禁止奔跑」的標語都豎立校園內,口頭提醒仍有其必要。校園內如有斜坡等處特別容易發生意外,可請高年級同學下課在附近「站崗」督導中、低年級孩子,要奔跑玩耍請到操場等安全處。親師也可以提醒孩子,上課遲到三十秒並沒有關係,不需要為了打鐘就不顧安全往教室衝。走樓梯也要遵守上行靠右的使用規則,切忌在樓梯上打鬧奔跑。

4.放學後的小意外:
放學以後孩子心情跟著放鬆,把脖子上掛的卡片護套拿起來甩,護套邊緣是尖銳的塑膠有如一把刀,不小心可能會刮傷眼皮,或者把便當袋拿來甩,雖然便當袋很輕,但是不銹鋼便當加上甩的力道,也會傷到小腦袋,造成血腫包。

回顧受傷歷程、加強自我保護

校園意外中,家長跟孩子會比較在意「怎麼受傷的」以及「受傷後怎麼辦」這兩點,但黃敏芬卻認為,如何帶領孩子從受傷歷程裡學習,中間的點點滴滴才是關鍵。
以黃敏芬在全校六十五班的東門國小服務十三年經歷來說,她常會遇見「對傷口照顧沒有概念」的孩子,一個輕微的跌倒,膝蓋只是髒了也沒受傷就跑來要求擦藥,還有想法很直線、玩耍時不會理會他人的健康中心「常客」,這時她會利用台北市教育局在健康中心內裝設的「傷病e化系統」軟體,帶孩子從頭到尾仔細檢視受傷的歷程。
首先,進到健康中心就像來到醫院診所一樣,先「掛號」:在電腦上點選自己的班級座號、確認姓名,第二步,根據自己的傷口確認自己要掛的是「外科」(新傷或舊傷)還是「內科」(不舒服),接著,選擇受傷地點與受傷部位,選擇傷病種類(如外科有擦傷、裂割刺傷、剉撞傷、扭傷……等),再選擇受傷原因(如地面濕滑、跟別人打架、推擠受傷、玩耍時沒注意……等),最後確認掛號,查看掛號待診人數,耐心等候。
黃敏芬說,這個系統類似急診室的「檢傷分類」,也讓不是很嚴重的孩子學會等待,在腦中整理受傷的過程,清楚的用語言表達,最後她會跟孩子一起回顧原因,學到教訓,比方是下次要記得遵守遊戲規則、學會正確的文具使用方法、跟別人保持禮貌的身體界線,學會為自己負責的態度,「健康中心阿姨雖然大多會安慰小朋友,但應注意而未注意的危險行為導致自己受傷或他人受傷,我們也會恩威並施提醒他們。」
羅雪莉建議家長,平常就要多跟孩子聊聊在校的生活點滴,從中做好預防性的安全提醒。如果學校沒有裝設「傷病e化系統」,家長也可以在家跟孩子依照上述檢傷分類的流程做練習,加強自我保護的概念。

小提醒:不可不知紅單與學生保險

若收到健康中心的「紅色通知單」,那是在孩子在校發生頭部外傷、臉部以上的紅腫、特別外傷時的書面通知函。家長需特別注意上列事項,由於有些狀況像腦震盪,或難以馬上判斷的如手臂「骨裂」,回家後特別注意孩子的反應、並提醒哪些狀況下應該立即就醫。另外學生保險可給付「意外、門診與住院」項目,可委託校護幫忙申請,可用「副本」請領給付,但注意「門診掛號費」與「診斷書」並不在給付範圍內。




一張圖秒懂 2018公費流感疫苗怎麼選?要不要打?

每年10月是公費流感疫苗全面開打的日子,爸爸媽媽卻好煩惱,聽說年紀小的寶寶只能打三價?打完三價還能打四價嗎?就讓柚子醫師來解惑!

 今年(2018)流感疫苗有些小細節跟往年不同,柚子醫師整理如下:

1、以往的公費流感疫苗,通常10月1日開打,今年的公費流感疫苗,延後至10月15日之後開打,如果各位想要打自費流感疫苗,通常還會比公費流感疫苗更晚上市。

2、公費流感疫苗只有三價,三價流感疫苗可以預防2種A型流感加上1種B型流感,四價流感疫苗一定要自費,可以預防2種A型流感加上2種B型流感,保護力最好。

3、以往保護力最好的4價流感疫苗只有三歲以上才能打,這幾年研究發現六個月以上就可以施打,因此今年修正為六個月以上就可以施打4價流感疫苗

4、如果大家對於如何選擇流感疫苗有疑問,歡迎大家看看下面這張柚子醫師做的圖表。


柚子醫師有件重要的事情要提醒,10月份「公費流感疫苗開始施打」!很多爸爸媽媽會詢問,要打哪一種流感疫苗?柚子醫師的答案很簡單:
 「6個月以上到199歲以下可以打三價和四價流感疫苗( 四價流感疫苗一定要自費)。」「符合公費疫苗施打者,可以打三價流感疫苗。」
好,報告完畢!

上面的回答這麼簡單,接下來各位一定會有一大堆的問題,柚子醫師幫大家想好了:
Q: 有人跟我說自費的效果比較好!
A:自費四價效果比自費三價好,自費三價跟公費三價效果一樣好, 各位不能拿四價跟三價來比。


Q:為什麼以往3歲以下不能打四價,現在可以了?
A:以往效果還在研究當中,但是近年研究發現六個月以上就可以施打。


Q:為什麼四價比較貴?
A:保護能力比較好,當然比較貴!


Q:我不想多花錢?
A:那就打公費的流感疫苗!


Q: 我想要效果好?
A:那就打自費四價的流感疫苗!


Q:四價疫苗是國產(國光生技)疫苗嗎?
A:四價流感疫苗有國光生技的也有國外的,國外的四價疫苗可以打在六個月以上的孩子,國光生技的四價疫苗目前只能打在三歲以上的孩子。


Q:想問醫生,孕婦能打四價的嗎?
A:可以。


Q:那可以打完三價等四價上市,再打一次四價嗎?
A:除了8歲以下兒童初次接種流感疫苗,需要接種2劑之外,其餘情形每年只要接種一劑流感疫苗即可。若為了增加較多的保護力,打過三價季節性疫苗的人,可以再打四價流感。(此題回答取自「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常見問答」)


Q:打完三價疫苗後再打四價,會有影響嗎?
A:在疫苗效力與安全上,都不會有問題。國內上市之三價與四價疫苗已經經過我國藥政單位核准使用/進口,不過所有疫苗與其他藥品一樣,少數有可能發生不良反應。為預防並即時處理接種後率極低的立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觀察至少30分鐘,無任何不適症狀後才離開。接種後若有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種後若有嚴重過敏反應,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請師做進一步的判斷與處理並告知疫苗接種史。(此題回答取自「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常見問答」)


Q:「 我不想多花錢又想要打四價的流感疫苗?」
A:這一題柚子醫師回答不出來......


Q:「199歲以上打幾價的?」
A:這一題柚子醫師不想回答......


最後, 柚子醫師也提醒各位爸爸媽媽,2018年公費流感疫苗10月15號就可以開始打,自費流感疫苗則大約要再晚個幾天才開始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