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給零用錢前,先帶孩子練習五件事

作者\賴憲政

我曾經遇過不少爸媽,從來不給孩子零用錢。
理由很簡單,就是大人不知道「怎麼給、何時給、給多少、怎麼防止他們亂花」……,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犯了給錢的大忌。尤其是一切都替孩子打理妥妥當當的家庭,更容易有「不給孩子零用錢」的情況。
在這些爸媽的觀念裡,孩子住在家裡、吃家裡、上下學有大人(或安親班)接送,除此之外,任何想吃想用想買的,只要合理,爸媽也會準備好。其他時間出門,也多半有大人跟在後面付錢。反正,需要用錢的時候,講一聲就有。孩子根本找不到用錢的時機。
看起來,孩子不能領零用錢,好像不是因為「孩子或零用錢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爸媽害怕「給了之後,有不良效果」的話,代誌就大條了。
「既然孩子不需要用錢,就沒必要給零用錢吧?」
我了解身為爸媽,擔心孩子亂買亂花,一旦買了危險物品、垃圾食物,零用錢就成了害人的媒介。
可是,孩子總會長大,不可能永遠待在爸媽的庇蔭之下,若從來沒有花錢的機會,很難體會到錢的可貴。不知錢的可貴,自然不懂去珍惜。
所以,不妨在發零用錢前,先下點功夫,降低孩子「有零用錢後」的危機。不過,可不是要爸媽曉以大義,講得頭頭是道,而是要藉由日常生活來進行練習。
練習機會不僅唾手可得,而且因為是在無壓狀態下指導,孩子吸收效果佳,連學齡前孩子都能明白。
練習1 買東西,帶孩子一起去不管去菜市場,或去量販店採買,都請帶著孩子一起前往,讓他們見識見識「用錢」的場合與狀況外,也能知道家裡用的吃的都是用錢換來的。
練習2 訓練孩子加法減法的能力很多小朋友在買完東西、結帳時,付了錢後,東西拿了就著走。這是因為他知道要付錢,卻還不太習慣等候店員「找錢」。在家時,不妨利用角色扮演(扮家家酒),來讓孩子熟悉購物流程,同時訓練加減能力。
練習3 簡單購物行程就請孩子代勞例如,到巷口買早餐、到便利商店買鮮奶等,在商家距離不遠、金額不大、安全無虞的情境下,從單項到多項,循序漸進,讓孩子親身體驗「自己買東西」的過程。
練習4 合理的狀況下鼓勵孩子花錢尚未給孩子零用錢前,試著偶爾發一些獎金,並鼓勵孩子合理的花掉。例如,生日的時候,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等。間接讓孩子知道「原來錢這麼好用」。
練習5 針對零用錢的用途約法三章例如,不能買危險玩具、不能買垃圾食物、掉了不補發等,爸媽要與孩子一起討論,訂下親子雙方都能認同、願意配合的規則(包含違規時的處置)。爾後,在孩子零用錢的使用上,家長就更放心。
【新手父母】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股市憲哥的親子理財學:成功對抗沒錢惡循環,理出親+子的富未來!】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一定要教孩子分享嗎?分享不應變成強迫

圓神書活網  2016-04-22  

曾幾何時,「分享」似乎已被套上了一層道德枷鎖,變成用來強迫小孩出借東西的理由與手段?!
「分享」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澤澤爸爸,澤澤不乖。」
「喔~澤澤是怎麼不乖啦?」
「他好小氣喔,都不分享玩具。」
小男孩皺著眉頭、滿臉委屈的跑來跟我告狀。
我跟澤澤一起去朋友家玩,澤澤帶了一些自己心愛的玩具,有個小男孩想要跟澤澤借,但是不管怎麼跟他說,澤澤就是不借,於是這個小男孩使出了大絕招「找澤澤的爸爸來幫忙」。沒想到,我可能要讓他失望了,我只是笑笑看著他說:「是喔,那你去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澤澤借你玩具。」
過沒多久,在客廳的另一隅,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一個小女孩跑去找另一個女孩的媽媽:「如如媽媽,如如不借我玩具。她都不分享。會分享的才是好孩子,對不對?!」如她所願的,如如媽媽跑去如如旁邊,跟女兒說:「如如,玩具要分享啊,一起玩才好玩嘛!」只見如如噘著小嘴,雙手交叉在胸前,「哼」了一聲轉身背對媽媽,如如媽媽繼續好言相勸:「妳這麼多玩具,分給姊姊一點不會怎麼樣啊!」
「可是這些我都想要。」
「沒關係啦!反正……」過沒多久之後,如如的玩具就在別人手上了,但是如如卻是滿臉不情願。
「分享」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為什麼我卻沒有在她臉上看到呢?
當「分享」變成一種手段,沒有人會開心
這讓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們帶著兩兄妹去公園玩沙子。對於玩樂相當認真的我們,備齊了整套玩沙工具,從剷子、推車、挖勺、到水桶等一應俱全。當我們一到沙坑,拿出所有工具時,彷彿喚醒了四周沉睡的獅子,而我們就像獅子眼中的肥肉,當場就被盯上了。果不其然,一位小朋友率先發難,往我們這邊走來,但是眼睛卻是直直盯著玩沙的玩具:「這個可以借我嗎?」沒等我們回答,她竟自動拿起玩具,轉身就走。由於速度實在太快,我們來不及反應和制止,想說算了,反正她就在旁邊玩。不過,她這個舉動,彷彿也鼓勵了其他小朋友紛紛走過來。
一個小男孩問澤澤:「這個可以借我嗎?」行徑如出一轍,才剛說完就想把玩具拿走。早有防備的我,立刻叫住那男孩,搖搖頭說:「哈囉,他沒有說好喔。」一手指著澤澤。
「這個可以借我嗎?」男孩問了澤澤。
「不可以。」
「那可以借我那個嗎?」男孩不放棄,指了另一個玩具。
「不要,我全部都要用。」
「厚~你都不分享。」
男孩轉頭看我,指著剛剛那個「擅自借走」玩具的女孩,帶點生氣、理直氣壯的問我:「為什麼只借
她不借我?玩具就是要分享啊!」
「沒有喔,這是我兒子的玩具,他可以決定要不要借給你,我兒子的答案是不要。剛剛那個女孩是不對的,我會去把玩具拿回來。」
男孩聽到大人這麼說,悻悻然離開,繼續跟其他小朋友借玩具。
讓孩子自己決定!不分享也無妨
我個人很喜歡收藏電影跟影集的DVD,甚至買了完全沒拆過就擺在櫃子裡也很開心,這些DVD都是我的私人珍藏與小小喜悅,也完全不願意與人分享。每個人都會有不願意分享的東西,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不能因為孩子的玩具很便宜,大人就認為借給別人有什麼關係,即使只是一台小小的車子,在孩子玩的當下,就是屬於他獨一無二的玩具,何必要用「分享就是好孩子」的標準去逼迫孩子分享呢?
「分享」應該是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情、一種自發性的過程、一種享受共同擁有的快樂。孩子開始願意分享,除了個性使然,多半是與手足或同儕相處所學到的經驗。孩子在與朋友玩的過程中,彼此分享玩具,體驗分享的快樂與好處,他們才會更樂於分享,根本不用強迫。
「分享」需要被引導,而不是被強迫
澤澤一開始非常不願意分享玩具,我每次問澤澤,他只有一個答案:「因為我每個玩具都想玩。」後來,我就告訴他:「我知道每個玩具都是你的寶貝,不過在跟別人一起玩的時候,你可以把玩具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你最~喜歡的玩具,怎麼樣都不會借人;第二類是你普通喜歡的玩具,可以借給別人玩一下下,而且只要你想玩就可以拿回來。如果別人跟你借的是你最喜歡的,你就拒絕,如果是普通喜歡的,借他一下下也沒關係。當然,借與不借還是你自己決定。」澤澤在跟朋友的幾次互動練習後,終於開始分享。不過,他最喜歡的玩具一定還是緊緊握在手中。
另外,還有一個好方法。當澤澤想向別人借玩具而被拒絕的時候,我會鼓勵澤澤試著先去分享自己的玩具。「這是我的玩具借你,你的玩具可不可以借給我?」於是乎,兩人就沉浸在彼此分享的喜樂之中。
不要擔心孩子不分享,我們就會被認為是沒把孩子教好。讓孩子自己決定吧。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分享,就跟他說:「沒錯,你是可以不分享的。」
◎爸爸經不碎唸
如果覺得孩子就是要分享,請用身教證明給孩子看,先把你最珍貴、最值錢的收藏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假使你也不願意,為什麼孩子就一定要分享呢?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你考100分就給你50塊》千萬別「賄賂」小孩!5個正確獎勵孩子的訣竅

「你乖乖的把玩具收好,等一下帶你去公園玩。」
「好好好,你乖,你不哭我就給你吃糖果!」
「你拿到100分,我就給你50塊。」
以上的話,妳有沒有跟小孩說過呢? 現代講求愛的教育,提倡多讚美,少責罵。
以前打、罵小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大多數的父母會選擇用勸說、獎賞或
鼓勵等方式教育小孩。但是過多的獎勵會讓小孩「上癮」,他們會逐漸對獎勵
產生期待,一旦沒有了獎勵,小孩便可能感到挫折,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或
是有些小孩會因為沒有獎勵而選擇不配合成人的要求。其實,適當的獎勵有
「推動」的作用,但是一個拿捏不好,便會變成「賄賂」。很多教養專家,
或是教養書籍都會提醒父母,千萬不要賄賂小孩,因為賄賂小孩,也許會
得到他們短暫的配合,但是長久下來,便會養成小孩利用吵鬧來達到目的
的習慣。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真的可以拿捏好分寸呢? 不想要掉落「賄賂」
小孩的陷阱,我們可以怎麼做?
是「賄賂」或是「獎勵」?
美國「父母支援專線」的顧問Erin Schlicher認為,通常賄賂發生在小孩有負面
行為的時候,父母為了想要停止小孩的一些負面行為,在沒有預先計畫的情
況下,答應給小孩他們想要的東西。相反的,獎勵是事先跟小孩說好的約定,
如「等一下在超級市場如果你有好的表現,離開前我讓你挑一包糖果。」小孩
會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獎勵而聽話,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了賺取工資
而努力工作一樣。獎勵有鼓勵小孩要有良好表現的作用,決定權在父母的一
方;相反的,賄賂是鼓勵小孩利用負面的行為來達到目的,父母會因此被小
孩牽著鼻子走。
獎勵是「動力」或是「阻力」?

但是,很多時候獎勵和賄賂的界線真的不好分辨。小孩大概5歲左右,我希望
可以利用給小孩零用錢的方式來培養小孩存錢的觀念,同時希望可以鼓勵他
多幫忙做家事,所以我每個月給小孩50塊作為零用錢,並且要求他每天必須
要幫忙做家事。但是我的朋友卻有不同的見解,她擔心小孩會因為有零用錢
才願意幫忙做事情,一旦沒有了零用錢,或是零用錢對他們失去的吸引力,
小孩便不再想要幫忙。聽到朋友的說法,我也開始懷疑我們給小孩的獎勵
到底是「動力」或是「阻力」呢?回家跟老公討論,老公認為是動力與否,
第一,視乎小孩本身的個性而言;第二,父母給小孩灌輸的觀念也很重要。
獎勵會變成一種習慣嗎?

為了落實老公的說法,我們詳細的計畫我們的「獎勵系統」。當我們獎勵小孩
的同時,我們會提醒自己,獎勵只是一種推動力,一種鼓勵,並不能長久使用;
因為當小孩對於獎勵失去興趣,或是胃口變得越來越大時,情況便會失控。
所以我會把獎勵作為剛開始吸引小孩的工具,同時,會不斷的灌輸給小孩正確
的觀念,讓他知道,我現在要求他做得事情,以致他現在的改變,是為了他
自己好,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小孩,而不是為了獎品或是要討好任何人而做。
當他已經把正確的觀念記在心裡,把好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其實有沒有
獎勵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現在,當我叫小孩幫忙時,他一定不會說「不」;
儘管我常常忘記給他零用錢,但是他已經明白做家事、讀書是他應有的責任。
獎勵小孩的訣竅是什麼?

1.獎勵不用花大錢
「你好棒喔!哪麼快就把房間收拾乾淨。」父母的肯定和真誠的讚美,給小孩
緊緊的抱起來轉一圈,拍拍肩膀、摸摸頭等,對小孩來說是最好的鼓勵。如果
想要小孩更有實在感,可以給他們一些小獎勵,如帶他們去動物園、踢足球等。
我們應該要知道除了玩具、糖果、金錢等東西以外,小孩喜歡的是什麼,也許
她喜歡學媽媽塗指甲,或是學爸爸打領帶,這些都可以作為小孩的獎勵。
2.不動聲色的獎勵
早上,小孩總喜歡拖拖拉拉,不管他幾點起床,總喜歡在床上玩一下,賴一下,
就是不願意動作快一點去上課。有一天晚上,我跟他說:「如果你明天的動作
能夠快一點,我就可以在上學前說一個故事給你聽。」第二天早上,我還沒起床,
小孩自己就跑去浴室刷牙、洗臉,換好衣服等我起來說故事給他聽。有時候,
我們不需要講明「如果你...就給你...」,但是可以運用技巧的說話方式,給小孩
帶來推動力。
3.不需要獎勵小孩所有正面的行為
小孩也有他們應有的責任,如上課、幫忙做家事、有禮貌、誠實等都是他們應
有的行為和態度。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小孩,當他們做到自己的本分時,我們並
不需要刻意的獎勵他們,但是不要忘記給他們一個肯定;肯定他們的努力、進步
和付出。「謝謝,有你的幫忙工作很快便完成了」、「你很用功讀書喔」、
「謝謝你把事實告訴我」,這些不具有比較、評論的話語可以給小孩帶來鼓勵,
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我們有看到他們的努力。
4.先了解小孩行為背後的原因
吃飯時間到了,但是小孩對著他的飯就是不想吃,剛開始我會說:「等你吃完飯就
可以吃甜點囉。」雖然他聽到有甜點時,是有一點振奮,但是吃飯的速度還是很慢。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他是太累了,想睡覺,所以我讓他先去睡覺。小孩睡飽後,
胃口也回來了,不需要什麼甜點,他也一樣吃得很快。在百貨公司,平常不會吵鬧
的小孩卻突然大吵大鬧的要買玩具,媽媽看一下手錶,才發現原來已經到了小孩
睡覺的時間。父母不要一昧的想要去安撫小孩,而應該先去了解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5.三明治讚美法
沒錯,鼓勵是可以增強小孩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們只有讚美,沒有指正,小孩便
不會知道現實的狀況,只活在自己的完美世界裡。所以當我們讚美小孩的同時,
也可以適時的指出小孩的錯出。可以參考「三明治讚美法」,先讚美,再指正,
後鼓勵,如:「你好棒喔!會綁鞋帶了!但是,這裡有點鬆鬆的,這樣鞋帶很
容易就會鬆掉。但是,沒關係,我相信你再練習幾次就一定會綁得越來越好。」
一方面肯定小孩的努力,但是又指出他忽略的地方,最後再給他鼓勵增強信心。
因為如果我們只讚美,小孩就不會知道自己做不好的地方。同樣的,一開始就
否定他的努力,會讓他感到失望、挫折、和難過。

孩子,我不欠你的!震憾了無數父母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有錢,你沒有。"
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
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
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中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
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
所以,中國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
爹還沒死,他們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
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
所以,古語云:“富不過三代。”

什麼魔法?讓小孩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去年暑假,一個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
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
請瑪麗照顧一下,因此,
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關鍵:不近呼人情的囑咐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
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
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
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
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
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
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
你要自己按時起床,
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 你要自己做早餐吃,
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
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
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
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
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
但若沒時間的話,
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
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
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
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瑪麗的一番言語,
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
 因為在北京的家裡,
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
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
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
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
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
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
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
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
讓我兒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中國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
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
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
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
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不是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人。

寵愛,不是真愛!

 請不要再這樣庝小孩了!其實你正在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