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怎樣「誘拐」孩子做家事?

文/王瑞琪

也許你早就認同「孩子需要做家事」的理念,但,怎樣「誘拐」孩子做家事?就有些傷腦筋了。身為人母的三十年來,我可是無所不用其極、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栽培」家人做家事的興趣哩!在此對讀者大公開。
首先,「洗腦」是一定要的啦!不管你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老公老婆怎麼想,你絕對不要讓大家認為「家事」是家庭主婦一個人的事。「家」是大家的, 不是你一個人的;就算你沒有出門上班、領取一份薪水,你也絕不是家裡的免費臺傭。讓孩子學習獨立,也學習照顧自己和別人,是很重要的生活教育,身為父母 的,當然不希望養出「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貴公子/貴公主。
所以,當孩子說:「媽媽,我來幫你洗碗。」時,請你先微笑接納這份善意,然後溫柔地說:「我不認為洗碗是『幫』我耶!髒的碗盤是全家使用之後才產生的呀,你是幫全家的忙喔!」
換句話說,我從不讓孩子們認為家事是我「該」做的,而只是:「我現在還小,有些事我做不來。」、「媽媽的手藝好,又愛做菜,我希望媽媽來負責煮飯。」、「這件事我可以負責做,但偶爾我忙不過來,也可以請別的家人幫忙。」……。
以上是例句,化成信念或原則就是:
誰喜歡或誰有能力做那件家事,他(她)就可以「承包」那件家事;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做他能力範圍內的事,而不是什麼都不做;
‧家事的分工應該說清楚(也就是「責任制」),但仍保有彈性;
‧父母做家事是出於愛心,你並沒有「欠」孩子什麼。

是的,爸爸媽媽做家事、照顧家人是出於「愛」,而「愛」衍生了責任;我們甘願為負責任,但不表示要因「愛」而成為對方的奴僕。那種不對等的關係不能 稱做「愛」。所以,絕對不要讓孩子們有「你欠他」的觀念,恣意驅策父母:「我最喜歡的那件襯衫怎麼還沒洗?」「今天怎麼沒有飯後水果呀?」、「你今天為什 麼不能來接我?」……,這些聽了讓人上火的話,千萬不要照單全收。
倘若你已經想清楚對策了,不妨幽默以對:「水果哪,還長在樹上呢!沒人去摘,好像不會到我們家的餐桌來。」、「喔,我們家的洗衣坊好像沒有接到這筆訂單耶!」、「媽媽司機今天剛好年度大休假。」……,然後再曉以大義。
覺得自己幽默感不夠、很怕變成冷嘲熱諷的人,也可以選擇平鋪直敘:「水果在冰箱的蔬果盒,你可以自己去切。」、「我不知道你那麼急著要穿,家裡的『洗衣日』還沒到,看樣子你得自己洗了。」、「爸爸今天有重要的事,沒辦法去接你。」……。聰明的讀者們,一定能夠舉一反三。
上面談的是基本的觀念,現在來談一下技巧的問題。假如孩子推三阻四,這個不做、那個不做,該怎麼辦?我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選。把所有的家事分成勞 逸程度差不多的幾項,然後讓孩子自己挑選他比較喜歡的。我的寶貝女兒原先因為不喜歡洗碗,自願負責洗全家的衣服,長達八年。我家兒子比較隨和,他什麼都不 介意做,所以在不同的階段負責過:洗碗、掃地加拖地、倒垃圾、採買等不同的家事。
「負責」做某一件事並不是不能更換的,假如做了一段時間覺得累了、膩了,可以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會議中提出要換,大家輪著負責也是很好的學習。一 旦孩子開始負責某件家事,請學著去欣賞他的熱誠和他的努力,而不只是看「結果」。換句話說,不要太在意孩子們做得怎麼樣。也許剛開始「品質」不見得很好, 但熟練之後肯定會有進步。倘若父母在一開始就不斷挑剔批評、大潑冷水,孩子非常可能視「做家事」為畏途
這裡我有個經驗可以分享:我的兒子五、六歲時,他的工作是負責把餐桌上的餐具擺好。有一天早上,他在擺放餐具時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我一心急就脫口而 出:「唉呀,你越幫越忙!」兒子馬上嘟起小嘴,大聲說:「那我以後都不幫忙了啦!」我立刻發現自己錯了,趕緊向兒子道歉:「對不起,媽媽錯了。我很喜歡你 幫忙,牛奶打翻了不是你的錯,每個人都有可能打翻牛奶。」就這樣,我及時「救」回了親子的感情和兒子做家事的興致。
我要再強調一次: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夠好。不管怎樣,那是孩子花了時間和心思做的,一定要給予肯定。
應該是我的「身教」的影響吧?我們家的成員都很會讚美別人,讓每個人都樂於為全家服務,請看例句:「喔,媽媽的手藝越來越精進,可以去開餐館 了!」、「你把菜切成這樣,節省了好多烹調的時間。」、「多虧有你,這種東西我永遠都搞不懂!」……,這些話大量地在家裡出現,意謂著每個人的努力和付出 都被看見了,沒有人視為理所當然,感覺自然很舒服。
當然,年紀越小的孩子,我們能邀請他做的家事就要越簡單。很多人會要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書包/房間收拾好,就算是幫忙做家事了」,我覺得這個做 法並不理想。因為自己的玩具/書包/房間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責任,他必須學著管理跟自己有關的事務,這不算「做家事」,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對這個 家有貢獻」還是有點不太一樣。
因此,請看前面那個例子,我讓幼稚園的小朋友擺設碗筷,危險性很小,但象徵的意義非同小可。孩子做的事或許微不足道,但因此而建立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可是千金不換的呀!
誘拐」孩子做家事三步驟:
 步驟一:讓孩子有正確觀念:從小讓孩子知道家是不是爸爸或媽媽「該」做的,而是應該依
                  照年齡及能力來分工合作。
步驟二:讓孩子自己選工作:把家事分項列 出,讓孩子自己選他想要做的工作,讓他有負責
                 此項目的觀念,不隨意更換。
步驟三:適時的讚美與鼓勵:懂得欣賞孩子的熱誠和努力,不單看結果,要在過程中給 予適
                 當的鼓勵,讚美孩子會讓他們更有成就感。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父母的兩難抉擇

作者:蕭富元

鬆了,怕對不起小孩;緊了,怕折磨了小孩。當代父母,在教養中面臨一個又一個兩難抉擇。但焦慮、心急的直升機父母,給的太多、做了太多,往往教出一個個沒有同理、無法負責的「晉惠帝」

在孩子的人生課程表三十萬元可以做什麼?
可以讓一個公立大學生念完四年大學;認養兩個弱勢兒童十年;買一千五百多本書送給偏遠小學;拍一部陽春紀錄片。
鏡頭前,媽媽們低著頭,痛哭失聲。他們花了半年三十萬元的學費,送寶貝兒女去上潛能開發課程。補習班老師為了訓練孩子克服恐懼、培養自信,硬是要他們吞火、扎針、走碎玻璃或空手劈柴。小孩還沒鍛鍊出膽識,大人已先嚇出一身冷汗。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看到這種場景,氣得直說:「根本沒有潛能開發這回事。」
鑽研大腦神經發展的洪蘭說出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事實:過猶不及。小孩的學習,刺激太多或太少都不對,反而是小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狀態,腦神經才會萎縮。台灣教育不斷出現令人咋舌的荒謬場景,歸根究底,很多時候是出在家長心太急,想給的太多,刺激過度,造成反效果。
這道理不難,但是,父母到底是著了什麼魔,甘願砸大錢,去開發大腦裡那片虛無飄渺的「潛能」?
身為父母,你每一天都在做選擇。


小孩嬰兒化    父母怪獸化
小孩該念哪所學校?要不要上安親班?要不要補習才藝?讓孩子快樂放鬆,還是讓他多多學習、更有競爭力?讓他自己探索,還是幫他選定方向?快樂但平庸好,還是痛苦但成功好?
每一個抉擇都帶給父母有形或無形的壓力。鬆了,怕對不起小孩。緊了,怕折磨了小孩。有人戲稱,現代父母的焦慮指數和社會競爭壓力成正比,父母親已經從普通直升機,「升級」為耐勞耐操、能吊掛十五公噸重、美軍最重最大的戰鬥直升機「CH53E超級種馬」。
具有十幾年輔導經驗的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觀察,這幾年台灣的青少年問題,從反社會、幫派、吸毒,慢慢轉向虛無、消極和拒絕,前者是出在父母管得太少,後者則是 因為父母管得太多。黃心怡察覺,現在的孩子比較消極,多多少少都有生活適應困難。他們大多不是為自己活,而是為父母過日子,凡事等父母安排,反正也插不上 手。他的人生路線圖,父母畫得一清二楚,只要照著走,不必想太多。在路上跌倒了,那就跌倒吧,不會也不知道選擇其他應變方法。
「結果小孩被嬰兒化,父母被怪獸化,」黃心怡輔導過無數個案,看過太多這樣的場景:媽媽緊盯每一天的「行程」,小孩面無表情、眼神茫然。她有感而發地說,就算是訂計劃,父母也完全根據自己的時間,卻沒有注意到,小孩可能跟不上自己的節奏,更別提要孩子用心去體會生命。
在計劃中長大的小孩,或許能夠發展出足以應付生存的競爭力,但是,他的生命呢?教出無數晉惠帝?
根據《天下》教育特刊的調查,有將近三成的高中生、大學生很少想過自己為什麼而活的議題。也有二%的高中生、大學生,最希望在二十二歲大學畢業之前,學會獨立生活。
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獨立生活,這兩件對生命最要緊的功課,從來不曾出現在父母心中那張「潛能開發計劃表」裡。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寫過一篇傳世經典〈為子祈禱文〉,身為父親的他深切反省,認識自己才是真知識的基礎,希望兒子「不求安逸、舒適。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學會憐憫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這是麥克阿瑟希望兒子學到的生命功課:認識自己,獨立思考,面對挫折,具備同理心。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反 思,真正有競爭力的人,是看得見、聽得見自己和別人,能夠用同理、理解的心,去看待萬眾萬事萬物。這種發自內心看與聽的能力,以及對不同生命的同理,不必花大錢補習,只要父母願意引導,孩子就學得會。這些才是活在轟隆隆直升機螺旋槳下的小孩,最需要開發的「潛能」。
之前,曾有中學老師投書自責,台灣只重智育的教育思維,結果造成「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卻沒有同情心。」對此,念過建國中學資優班,也當過建中資優班導師的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感觸特別深。
游森棚建中班上四十幾個學生,一共摘下十幾面數理奧林匹克金牌,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樂觀積極,相信未來做什麼都會成功。只是,這群天分極高的資優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很少被要求或學習如何去同理和他資質不一樣的人。缺乏這種能力,長大後做了大官,也很難真正「苦民所苦」。
同理心是現代人必備的品質,如果沒有關懷別人的心,怎麼可能做個有品質的人?」游森棚質疑。為了「喚醒」資優生的生命潛質,他和建中其他老師一起組成「原聲」協會,要把這群頂尖學生帶進原住民部落,讓他們張開心眼,看看不同的世界,感受不同的喜怒哀樂。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是父母必須學會的另一種學問。他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在社區和大學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吳健豪以親身體會指出,現在的青少年期,不斷在拉長,從國小五年級一直拖到研究所,在心理上都還是青少年。吳健豪分析,大環境讓他們很依賴,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不必負責。「家長過度給予,小孩其實需要的不那麼多」吳健豪分析,現代的小孩同時存在兩種極端,一方面保護過度,很幼稚,一方面好像又懂得多,心理很複雜,「所以呈顯出來的生命狀態很錯亂,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哪些貢獻。」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臨床上,看到不少媽媽上班請假,替已成年的兒子掛號,急著問醫生,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兒子把女朋友追回來。在許多新聞事件上,已成年的小孩遭受不公平待遇,都是父母挺身而出,哭訴制度疏失,要為小孩討個公道。
「但是,小孩在哪裡?他們連自己的權益都不願意出面捍衛了,又怎麼會捍衛別人的權益?」一位公立大學資深教授舉例,一年前,波蘭醫學院學生能否在台灣行醫的事 情吵得沸沸揚揚,他看到出來示威抗議的都是家長,「對自己生涯影響這麼重大的事情,都是長輩出面代打,這不是很奇怪嗎?」教心理學的資深教授搖頭感嘆。

拒當戰鬥直升機父母
這是父母最為難的一個抉擇,到底要孩子做自己,還是要孩子做你希望他做的自己?去年,一位醫生因女兒大學入學指考未如人意,狠狠甩了她幾個耳光。醫生認為,女兒並沒有按照他的計劃考上醫學院,一片苦心白費了。受傷的女兒信心崩潰,把自己封閉起來,再也不和人接觸。
父母希望孩子贏,但是,到底要他贏什麼?孩子贏了考試,父母卻輸了一個孩子,這又有什麼意義?」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劉孟奇不解。況且,解決習題的能力,並不等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習題,有標準答案。問題,要碰撞折衝思考,才會出現幾組較佳的解決方案。
王浩威觀察,少子化社會的小孩,經營垂直關係的能力比較好,自然而然就會跟長輩打成一片,但他們最不擅長處理、管理平行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和平輩之間,缺少相互尊重、理解的人性互動。王浩威提醒,現代小孩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受人討厭,因為在施與受這兩種人生價值中,他們習慣「受」,而不習慣 「施」。
他鼓勵父母不要焦慮,不要急著幫小孩交朋友、做關係,讓小孩和同學朋友衝突、吵架,從這些正向或負向的互動中,小孩會學到溝通、圓融和讓步的技巧。在真正的競爭環境中,這些都是解決問題必備的生命技能。
「直升機真的應該停下來,讓小孩去學習野地求生,」黃心怡說,就算在人際互動中受了傷,都是很珍貴的學習經驗。父母既然沒有剝奪小孩快樂的權力,當然也沒有剝奪小孩體驗挫折的權力。
人生永續的心理資本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羅清水,就是有意識地在做一個「拒絕當戰鬥直升機的父母」。
曾經擔任國小老師的羅清水有兩個小孩,他沒有讓他們去念城市的明星學校,反而是放到新竹的山上讀混齡小學。兩個小孩從來沒有補習過,天天在山上和大自然接觸,也必須和不同年齡的小孩相處,從小就必須自己解決很多生活或人際上的問題。
羅清水的兒子國一時自己騎單車環島,考大學自己選科系,念的雖然不是明星大學,卻非常有自信、快樂,很清楚未來的方向,是要去當一個快樂的攝影師。
解題是一時的,正向、快樂的人生觀最重要,這是孩子的心理資本,長期競爭力都要靠它,」五十歲的羅清水說。
敦化北路上,台灣最大民營企業台塑集團總部二樓,隔成七間長相相同的辦公室。這裡是台塑最高決策中心七人小組的七人辦公室。
話題從企業競爭力轉到父母經,台塑關係企業行政中心副總裁王瑞華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聲音也更柔和了。
比起當大企業高層,王瑞華可能更樂在當家長的角色。王瑞華的三個小孩現在都在美國讀高中、大學,她認為,做父母一定要花時間和小孩相處,經營親子關係。每天,她都花很多時間跟小孩講越洋電話,「做父母跟做事業真的沒什麼兩樣,腳踏實地用心就對了,」王瑞華總結。
當 孩子還小的時候,王瑞華和丈夫楊定一每天吃完晚飯,總是會帶著小孩一起散步。在那個珍貴時刻,她常常想,小孩十年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她希望小孩將來是一個 快樂、能和人相處的人。在商場打滾多年,王瑞華深深體認,小孩要學的最重要一門生命課,是懂得做人的道理,這是一切的根本。
或許,你也有一張小孩的潛能開發行程表。如果,十年後的你,希望在身邊陪伴的小孩,是一個獨立負責、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有同理心的快樂社會人。那麼,在這張小孩的生命教育資產負債表上,該放棄哪些課?該補上哪些課?
這是父母不能迴避的抉擇。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

作者:孫越

 在今天,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但是家庭越來越小。

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時間卻越來越少。
⋯⋯
我們的學位越來越高,常識卻越來越少。

知識越來越多,判斷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有更多的專家,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

醫藥越來越好,但健康越來越少。

我們花費太多,歡笑太少。

車開得太快,火氣上來也更快。

睡得太晚,閱讀太少,電視看得太多,而且禱告太少。

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倍增,但是價值卻遞減。

我們說得太多,但是愛心太少,且謊話連篇。

我們學習如何經營生活,但沒有建造生命。

我們在生命中加增歲月,卻沒有在歲月中增長生命。

我們有越來越高的建築,但也有越來越低的 EQ。

有更寬廣的高速公路,但有更狹窄的視野。

我們花費得更多,但擁有的更少。

我們買得更多,但享受得更少。

我們可以登陸月球回來。但是卻無法拜訪對街的鄰居。

我們可以征服外太空。但是卻無法掌控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分裂原子核,但是卻無法挪去心中的偏見。

我們更多書寫,卻更少學習。

更多計畫,卻更少成就。

我們學會忙碌,但學不會等候。

我們的收入更高了,但道德更低了。

我們生產更多電腦,掌握更多資訊,

複製更多拷貝,但我們的溝通卻更貧乏。

我們的數量提高了,品質卻降低了

這是快速食品充斥卻消化不良的時代。

高大的身軀與低劣的性格並存的時代。

更多休閒卻更少歡樂。

更多食物卻更少營養。

更多雙收入家庭,但更高的離婚率。

更多千萬豪宅,但 卻更多破碎的家庭。

我建議,在今天這樣的世代,

你不要保留任何事情到特殊的場合才做,

因為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殊場合。

勤加閱讀,追求知識,

坐在你家的前廊上欣賞自然美景,

無需汲汲營營於生活需要。

多花時間與家人及好友在一起,

享受喜歡的食物,

到你喜愛的地方去遊覽。

生命不只是為了存活,

而是一連串愉快事件組成的的鏈條。

將你的水晶高腳杯拿出來,

不要將妳最好的香水存起來,

任何時候你想要用的時候就用它吧。

把「有一天」「將來的某一天」

從你的字典中刪除。

現在就去寫那一封

你曾經想過要等到「有一天」才來寫的信。

讓我們現在就告訴我們的家人我們多愛他們。

不要將會帶給你歡笑及喜樂的任何事情拖延到未來。

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是特別的,

而且你不知道那是否是你的最後一刻。

如果你太忙以致於無法將這封信傳給你所愛的人,

你告訴自己說,「等到有一天」我再傳。

那 請你相信我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傳了。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心


生活中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會使自己和周圍的人感到更多溫暖和欣慰,為緊張、忙碌
和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注入一股古樸、淡定和舒緩的氣流。醫學研究發現,感恩心
理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利於身心健康,應該融入到人們的性格中。
近日CNN發表題為《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感恩心》的文章,介紹了五種方式供身
為父母者或教育者參考。

1.耳濡目染 為孩子展示榜樣
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要從小開始。但對於小孩子而言,單純的說教使他們難以理解,
為孩子直觀展示出表示感恩的行為,最容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
例如,父母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互道「請」、「謝謝」和「不客氣」並讓孩子看
到,對他們是良好的啟示。「好的舉止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行出來的。」
對孩子主動收拾自己的房間、穿好衣服等行為,表達感謝和讚美。
在孩子表現出友好、耐心、關心他人或其他積極的性格特徵時,給予感謝並誇獎。

2.瞭解「感謝」背後的意義
幫助你的孩子瞭解為甚麼向他人表示感謝是重要的。講的深度要視孩子的年齡而定,
但不要以命令的口吻說:「因為我說謝謝,所以你也要這麼做。」父母可以問問當別
人對孩子說謝謝時,他的內心感受。進而告訴他,人們希望自己被肯定和被感謝,這
讓他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幫助人們獲得這樣的良好感受。

3.一天一次關於「感恩」的談話
在晚飯時間或驅車的路上,問一問在坐的家人,這一天中他們最想感謝的人或事,並
使這種做法形成一種習慣。每天都能找一個時間回憶自己一天的生活,有助於使個人
獲得積極的心態。同時,他還能讓你更容易瞭解孩子一天的生活情況。
父母在這樣的談話中,一定要保持積極和鼓勵的態度,不要忘記這個談話的主題是感
恩和教孩子學會感恩。

4.設立一塊「感恩板」
在家裏找個地方,設立一塊白板作為「感恩板」,讓家人把希望感謝的人或事,或大
或小,寫在板子上。也可以把彼此互相鼓勵的話寫在上面。
有些公司為員工設立了類似的「感謝板」,以營造彼此充滿感謝的企業文化。

5.利用感恩節 公開表達謝意
利用感恩節這個機會,向別人表達謝意,或者向那些生活困乏的人提供援助。
比如,去為需要的人做一頓感恩節晚餐或一份熱湯;為社區幫助中心捐獻火雞或
罐裝食品。這麼做時,也帶上孩子,讓他看到向公眾表達謝意和提供幫助是值得慶
賀的。時常向他人表達感謝,並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會逐漸使自己的孩子在耳濡
目染中,養成常懷感恩心的心理。到那時,你將成為孩子最感謝的人

嬌生慣養指數測驗&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

2011-04-19 天下雜誌 463   
作者:辜樹仁


嬌生慣養指數測驗  你的孩子「自我」有多大?
   以下每題若答「是」,各得一分。
1.孩子都自己起床,從不要你叫。
2.孩子每天起床整理好床舖,才出門。
3.你做什麼菜,孩子就吃什麼,不挑三揀四。
4.孩子除了負責自己房間的整潔,還洗全家的碗、廁所和衣 
   服。
5.除非發高燒,否則你絕不允許孩子請病假。
6.除非交通十分不便,時間又晚,否則你不接送孩子。
7.孩子上班上學很少遲到。
8.孩子一定會幫你拎大包小包。
9.孩子出門,跟誰去、去哪裡、去做什麼,你都知道,而且回
   家從不超過規定的時間。
10.不論對方貴賤長幼,孩子待人都禮貌友善。


解答:請將分數加總:
8-10分:你的孩子是個自律、勤勉的人,必能成事。
6-8分:你的孩子品性良好,大致沒問題。
4-6分:你的孩子還算可以,如果能再把自我縮小一些會更
            好。
4分以下:你的孩子太過自我,需要磨練。

無論你的孩子是哪一等級,還有11件父母必敎的事訓練孩子養成日常好習慣

學校不會教的十一件事
美國青少年教養權威,暢銷書作家賽克(Charles Sykes)在他的作著《孩子們在學校學不到的五十件事》中,列出十一件只能靠父母教的事,訓練孩子們幫助自己,避免成為一個目中無人、被寵壞的小鬼。
1.當過度膨脹自我,遇上現實生活,青少年就會說「這不公
   平」。但人生本來就不公平,習慣它吧!
2.這個世界並不像學校一樣會在乎你的自尊,它會希望你先有
   所成就,再自我感覺良好。
3.你不會一畢業就能年薪四萬美元,也不會立刻成為副總裁,
   你首先得穿上一件沒有名牌標籤的制服。
4.如果你覺得你的老師、父母很嚴格,等到你遇到你的老闆再
   說吧!
5.做低薪工作,並不會讓你失去尊嚴,另外一個形容低薪工作
   的字,叫做「機會」。
6.如果你把某件事搞砸了,不要怪你的父母,也不要抱怨,這
   是你的責任,要從錯誤中學習。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一樣無趣。他們現在會這
  樣,是因為多年來要為你付學費、幫你洗衣、聽你講在學校 
  有多酷。所以在對父母喋喋不休之前,還是先去打掃一下自
  己的房間吧!
8.你的學校也許不再分資優和劣等生,但現實生活仍然有。某
   些學校已不再當掉學生,會說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給你無
   數次機會找到正確答案,但現實生活完全不會。
9.現實生活不會分學期、沒有寒暑假,只會要你每天至少八小
   時。很少老闆有興趣幫你找到自我,甚至很少工作可以得到
   自我實現。
 10.電視不是現實生活,人生的問題不會在三十分鐘內解決,
      更不會有廣告時段。
 11.要善待能力不好的人,因為有一天,你可能會為一個這樣
     的人工作。

如何教育你家的小宅男、小宅女? 

李雪莉  文/本文摘自《天下雜誌》379期


上一代孩童的遊戲是爬樹、公園玩耍,面對兒童生活被有線電視、網路、電玩等室內娛樂活動取代,父母該注意什麼?

以下的景象很可能出現在許多家庭裡:五年級的孩子,課輔班下課回家,第一件事,開機、卸下書包,衣服也不換就坐在電腦前,連接線上遊戲「楓之谷」網站,選擇進入某伺服器裡的某扇門,那裡,他的同學已經在線上等著。 偶爾,等不到同學上線的孩子,寂寞地在裡頭遊盪,直到有位陌生人呼叫,這層寂寞又瞬間消散。
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是不折不扣的「螢幕族」。他們活在有線電視、電玩、MTV、角色扮演等次文化、具互動性的媒體裡。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大衛.貝金漢(David Buckingham)著作的《童年之死》一書中指出,孩子的休閒日益「私人化」,休閒從公園、街道轉至客廳,再到臥室裡。
高度都市化的台灣也如此。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調查,十二到十五歲孩童平均每日上網時數在一小時以上者,超過六成六(約七十萬孩童),其中使用超過三小時者接近兩成。而十六到二十歲青少年上網時數更高,近四成青少年每天上網三小時以上。
兒童是宅世代裡最年輕的消費主角。
兩年前,遊戲橘子以實驗的態度引入「楓之谷」,結果一夕間打開小學市場,目前已有六百萬會員,遊戲橘子處長王啟煌估計,台灣十至十五歲孩童中,超過八成是「楓之谷」玩家。光這款遊戲,遊戲橘子單月營收入帳一億元。
上一代孩童的遊戲是爬樹、公園玩耍,面對兒童生活被室內娛樂活動取代,父母該注意什麼?

孩子要知道 人生有黑暗那一面
網路給不少孩童一種承載夢想工具的印象,其實,在匿名的虛擬世界裡,也有很黑暗的面向。從事廣告業的郭婉婷有位就讀小六的女兒李濰竹。她的教育方式開明,經常和孩子玩線上遊戲。郭婉婷在遊戲過程中,感受網路有其陰暗面。
「網路裡有很多騙術,」她說,經常有網友要騙女兒的遊戲點數,也有國中生網友在遊戲裡向女兒求婚,還為了買婚戒,在真實世界打工存錢。
郭婉婷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陪著女兒,和她分享虛擬世界發生的故事,教她面對問題如何處理。「一定要讓她玩到有自己的想法,禁止是沒用的,」郭婉婷說。
戴著眼鏡的李濰竹熟練操作鍵盤。她回應網友時,有超越她年紀的成熟。當別人問她住哪裡,她回答「住在楓之谷」。
除了教孩子認識互動媒體裡隱藏的黑暗面,透過玩樂、遊戲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也很重要。
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與兒子打「魔獸」線上遊戲時,在路途上看到別人遺失的寶物;兒子想撿卻被制止。「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打下的虛寶,不能拿,就像在現實生活撿到東西要拿到警察局一樣,」他認為,每個人最後要從遊戲回到社會的角色。
 

恰當的金錢與時間觀,也是教育小宅男小宅女的重要課題。
不久前在台大舉辦的Cosplay現場(動漫角色扮演),現場有不少父母花大筆錢打扮孩子。
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觀察到,過去小孩要省吃儉用數個月才能買到的衣服,如今父母一出手五千元,幫孩子訂作衣服,變成一種炫耀。她認為,小宅男小宅女要有競爭力,父母要先教會孩子認識現實、有時要試著帶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動漫迷、台大學生劉士瑋回憶為了在動漫祭賣出作品,要學會企劃與行銷能力、財務管理、寫廣告文案才能吸引別人買,印太多賣不出去,就是賠。許多學生在這裡,學到人生的第一個挫折。
宅時代給宅族們最大的挑戰,更是體能的弱化。不少宅男都因長期待在室內、缺乏運動,而有過胖與近視的問題。另外,小宅族大量面對螢幕的結果,也讓孩子失去耐心,因為太多即時聲光效果的刺激,以及太快速取得迅息。這都會造成誤用媒體,或面對重大人生問題,不易解決而沮喪。
還在成長發育的孩子,比任何階段都需要取得平衡。
定 居台灣十多年的淡江大學英 文系副教授衛友賢有長期的教學經驗,他認為,活用知識必須手腦並用,除了聽、看,還需動手實作,才能達到效果。他為孩子選擇不會耽溺的網路工具,像用Google map 讓女兒有地球的概念,知道美國的家、知道台灣在哪裡。
宅時代的教育,不是關機能解決,父母似乎得花心思與技巧,讓孩子宅出平衡,宅出競爭力。 

別讓「當孩子的朋友」,成為放棄管教的藉口

2013-01-10 親子天下雜誌     
作者:李偉文


這些年愈來愈常在公共場所看到沒有規矩、甚至像是小霸王般目中無人的孩子,然而陪伴在旁的父母親卻非常淡定的毫不制止或教導。其中除了極少數的孩子也許有天生的精神障礙,我相信大多數應該是正常只是缺乏家教的孩子。
我總是覺得,台灣有不少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時,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以專家的話為聖 旨,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至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就讓孩子予取予求。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 與人格養成的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放棄管教的責任。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父母要從小要求他們負責任、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 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
當孩子的紀律與常規都順利養成,而且對人體貼有禮貌,家長就能夠放心讓孩子獨立自主去處理事情。一個從小被父母寵 慣著長大、被過度安排的孩子,是無法在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生存下來的,而且挫折容忍力也是這個時代孩子最欠缺的一堂課。因此在可控制情況下,父母也應該在 生活中,有機會讓孩子可以受點苦,可以傷心難過,好好哭一場。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是現 代忙碌的父母最該學習的。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的寵 溺孩子。父母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觸犯如此兩極化的情況。
孩子需要被要求、被限制,其實他們也渴望生活中有個可以遵循的底線,這是所有父母都必須知道的祕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清楚的知道生活中有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的成長與發展。
若 家長分不清「尊重」與「放縱」的差別,對於「讚美」與「獎賞」的使用也不夠謹慎的話,也許就會養出一個自我中心的小霸王。當孩子還小時不覺得有何不妥,等 到孩子青春期逐漸脫離父母掌握,這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候理智分析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溝通講道理,他們也沒有太多能力來自主選擇,父母陪伴重點反而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及負責自律 的習慣。到了青春期階段,一個行為舉止讓大人放心的孩子,父母才可以跟他以朋友般的態度相處,互相分享心靈的感受,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的建立。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父母要跟孩子耍心機

父母要跟孩子耍心機

  • 作者:李偉文
  • 2011.12.13
  • 我看到周遭有許多人,不管是商場上的女強人或是老謀深算的企業家,甚至是表現優秀傑出的老師,這些在工作場合非常能幹的朋友,回到家裏往往用最爛的方法跟孩子互動,不是直接用命令的,就是用訓誡指導示的,不給孩子自己思考或選擇的空間。 或許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所以他們只要聽話照做就好,況且大人自以為見多識廣,孩子不成熟,思慮欠周密,怎麼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呢?可是當 孩子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時時刻刻都在父母監視下,事事都被安排時,即便學會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難免會成為一個被動又沒有生活熱情的孩子。
    記得我的女兒在小學時就曾經跟我說:「爸爸,那些讀資優班的朋友也都很普通嘛,可是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資優媽媽耶。」因為從小我讓孩子參加許多社 團,所以她們認識了很多來自其他學校讀資優班的孩子,「資優班」乍聽之下似乎很偉大,可是真的與他們相處之後發現也與其他人一般正常,可是特別的是,這些 孩子的父母親都非常活躍與能幹,幾乎幫孩子打點好一切,該參加的比賽,該繳的作品,樣樣都有大人的痕跡在裏面。
    我覺得孩子小時候的確可以在大人高壓之下學會很多東西,甚至表現得很傑出,可是在這個變動迅速,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目前所學的很快就會被淘汰,反而是孩子是不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同時也能夠主動地學習是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總是覺得父母親必須用嘴巴言語直接指揮孩子,是最下策的方法,人是情緒的動物,「情境」決定了人的行為;換句話說,我們只要準備好適當的環境,或是 鋪陳出恰當的氛圍,孩子就會朝著我們「設計」的方向前去。不過,這種「設計」必須是不露痕跡的,不能讓孩子察覺到我們「在」做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找 到對孩子最有效果的方法,然後用「心機」的去設計與安排,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與自在的選擇。
    這個生命中最重要的體會,來自於我小時候參加童軍團時,聽到流傳的一句話:「最好的團長是坐在搖椅上的團長。」為什麼坐在搖椅上似乎沒事做的團長會 比那些整天忙著教學生打繩結、搭工程的團長好呢?因為團長只要把整團的環境氛圍弄好,大孩子會教小孩子,人人「憑我的榮譽」自我要求,自我學習,那麼團長 只要坐在搖椅上鼓掌就可以了,如此,不僅大人輕鬆愉快,孩子也能積極主動又有成就感。
     

歸屬感讓人幸福快樂

歸屬感讓人幸福快樂

  • 作者:黑幼龍
  • 2012.08.13
  • 我曾談到一部電影《一路玩到掛》,裡面那兩個主角在埃及金字塔前講如何才能進天堂的事,那個修車工人問大富翁:「你這一生快不快樂?」「你有沒有幫助別人更快樂?」今天我想講的就是如何讓周遭的人更好、更快樂?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和小孩。 帶給別人歸屬感(senseofbelonging)這件事非常重要。不管是夫妻、親子還是朋友,在一起時有沒有歸屬感,會直接影響彼此的情緒和感覺。人如果有歸屬感,會打自內心產生一種幸福快樂的感覺。
    反過來說,做什事會讓人有失落感、讓人想離去?我想這就是職場中主管常犯的毛病,常常批評、指責他的屬下,下面的人就想跑掉離開。
    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一樣,如果父母常常責罵小孩,小孩一定不想待在家裡,他們會跑掉,想跟自己的同伴在一起,因為跟他們在一起有歸屬感。
    所以我想提醒老闆們的是,如果覺得給薪水給福利就好,那是不夠的,要讓人有歸屬感更重要。
    與人愈親近就愈給人歸屬感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是在大海上的同一條船,船沉了,我們最大的願望會是想抱住一塊木頭,讓頭浮在水面上,人在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呼吸空氣,就像人平常需要吃飯睡覺,求生存一樣。
    但能夠呼吸到空氣還不夠,久了會希望能找到一塊小島,想登陸尋求安全感,就像我們有飯吃、有衣服穿之後,會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有退休金,這也是在尋求安全感,生存和安全感是兩個最低層次的需求。
    但是當人在島上待兩天之後,會開始感覺孤獨,沒有人跟他在一起,他會想升煙火求救,希望有人來搭救,帶他回家,回到社會人群,他想要有歸屬感。
    坦白說,我覺得台灣已經過了求生存的階段,80%的人也都達到有安全感的層次,有車子、有房子和各種保險、也為子女準備了教育基金。所以,如果要讓 周圍人更快樂,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有沒有常常給別人歸屬感?」應該是常常而不是偶爾才做,是一有機會就要帶給別人歸屬感。
    歸屬感要怎麼給?
    簡而言之,我們如果能夠多加強跟人的關係,跟人愈來愈親近,就是給別人歸屬感。現代人都很忙,夫妻都忙著工作,因為工作而愈來愈疏遠;小孩也很忙,忙著念書補習,跟父母愈來愈疏遠,彼此在一起的感覺愈來愈低。
    在這麼忙碌的社會下我們該怎麼辦?就是儘量以質彌補量的不夠,比如說,我一星期只有兩個晚上能回家吃飯,那麼吃完飯就不要忙著看報紙或看電視,而是 跟孩子聊天,但不是跟他講道理,而是聽他講。卡內基說,最好的聆聽方法就是問他問題,比如問他:「這兩、三天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你最想讓我知道的?」他 就會開始講,但你不要邊看電視邊聽,而要專心聽,他會愈講愈開心,那他就會有一種很強的歸屬感。
    夫妻之間也是,我記得我30歲時已經有兩個孩子,我在空軍,租房子住,窮得不得了,要洗尿布,要烤尿布,但那段時間好寶貴,我們夫妻倆忙完、小孩睡 了之後會坐在床上談心,聊一整天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會想回到貧窮,但我們都很懷念那段時間,我們是在那時候培養出歸屬感,歸屬感是很高層次的東西,會讓 人覺得幸福快樂。
    想像一下,如果主管跟屬下說:「謝謝你把報告寫得那麼好,得到客戶的肯定,因為有你的幫忙,才能完成這件事。我很慶幸公司有你,你是公司很重要的支柱。」讚美肯定也不過花一、兩分鐘的事,卻能給屬下很強烈的歸屬感。
    滿足內心深處最殷切的渴望
    這種感覺很寶貴,但我們做主管、做父母的卻常常講不出來,因為會覺得好肉麻,擔心別人覺得我們是否另有企圖,居心不良,因為我們當初也是在這樣的思 維中長大的,上面的人不會讚美我們,所以我們也做不出來。我們可以如何突破?我建議可以慢慢練習,一開始可能很不習慣,但多幾次就好了。
    有個心理學家叫WilliamJames,他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有人稱他為現代心理學之父。他說:「人內心深處最殷切的渴望,就是希望被人肯定。」 希望別人說他做得好,希望別人讚美他。比如說,小孩考90分回來,你還說他很差、很笨,怎麼沒考100分?那麼你跟他的關係就會很差。
    如果我們想幫助別人成長,希望他們快樂,就要在他們身上看到他們的優點、進步和成就,然後很有自信地表達出來,不要放在心裡不敢講,這是幫助別人更快樂的第一步,

學校沒教的愛情課-從電影與孩子談情說愛

學校沒教的愛情課-從電影與孩子談情說愛

對父母親而言,這是一個混亂又充滿危險『性』的時代,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談「性」說「愛」,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挑戰。
因為在這個媒氾濫的時代,從偶像劇、電視名轉到八卦新聞,到處光怪陸離的男女關係與匪疑所思的情傷事件,而且孩子的周遭早已充斥著各種情色的報導,再加上 行動裝置的盛行,父母師長幾乎已完全沒有辦法阻絕孩子接觸到這些價值相當有問題的訊息。當環境中充滿了機會與誘惑,在同儕的壓力之下,我們如何期待孩子有 力氣去對抗? 更麻煩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大刺刺地談性說愛,唯一剩下不敢跟孩子談性的,就只剩下父母親與老師。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對異性產生好奇的階段,我們不跟 孩子說,他們只好從同儕之間彼此交流經驗,或從網路上抓得一絲半爪片面的知識,我們當然知道這是很危險的,可是當我們若想正襟危坐地與孩子談性與愛,似乎 又會尷尬與不自然,效果當然也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落得說教的形式而產生反效果。   
         或許可以利用家居生活中最普遍(也就是最自然的)的休閒活動-看電影,在電影所形塑出的氛圍當中,父母可以不動聲色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與看法,我們 只要講就好,不必期待他們說:「我懂你的意思了!」更不能逼他們回答,有時候表面上我們的話似乎被當成耳邊風,但是只要是我們誠懇真心說出的感受,一定會 被他們留在腦海裏的。
   其實孩子很需要父母的協助,當然不只是性知識而已,而是要幫孩子確立愛與情感的價值,以及面對情感的創傷或挫折時,找到復原的力量。當然,若是家裏有 女兒的,更要提醒她們要有約會地點的主導權,學會適時的拒絕,當然認識危險的情人以及妥善處理分手的過程,這些都是必須事先學習的。
   愛情的面貌萬萬種,愛情的課題也是我們一生中會不斷遭遇與必須不斷學習的,以下先介紹幾部精彩又好看的電影供父母帶著孩子在暑假時一起欣賞,當然,有機會的話,我以後會繼續推薦更多部有關愛情的電影,讓我們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

 (一)崖上的波妞 這是日本宮崎駿導演拍的動畫電影。 宗介是一個五歲的男孩,在海邊救了一隻被卡在玻璃罐的魚波妞。波妞喜歡上宗介,而宗介也決心要保護她。據宮崎駿導演自己的說法,他想講的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所謂承諾,就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仍然不願放棄的心意。 對一個孩子來講,喜歡一個人是一種很直接的感受,他們不像大人一樣,瞻前顧後想得太複雜,因此他們可以愛得理直氣壯,甚至愛得毫無道理。 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情緒的感受沒有大小之分,當我們跨越不過時,可以重如泰山,為之生為之死,可是一旦我們渡過了,事過境遷再回過頭看,或許會覺得當初自己怎麼那麼傻,一切輕如鴻毛,雲淡風輕。 總是覺得大人對於孩子當下的感情與情緒要誠懇地尊重,不能因為太微不足道,或者沒有現實持續的可能,就輕忽或斷然否定他們的感受。

 (二)月昇冒險王國 一個常被欺負排擠的孤兒山姆,在一次參訪活動中遇見了性格古怪的蘇西,兩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孩子開始通信,後來山姆利用童軍在小島露營活動時,逃出營隊,與蘇西進行一場冒險之旅,沿著原住民的古徑,追尋只有兩個人存在的世界。 孩子不見了,當然引起宣然大波,在追逐之餘,這兩個別人眼中的問題孩子,其實也許只是如同蘇西的困惑:「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只想在一起,這有什麼錯?」 蘇西總是聽著音樂,一個人靜靜讀著冒險小說,用望遠鏡偷偷觀察周遭的世界,山姆問蘇西:「你為什麼喜歡用望遠鏡?」 蘇西回答說:「它能讓我看到遙遠的事物,我假裝這是我的魔法。」 其實蘇西沒說出的是,她害怕人群,因此與所有一切都保持距離,但卻又渴望被接受,能夠融入人群之中。 是的,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也渴望有人喜歡自己,也希望能遇到自己喜歡的人,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基本的需求,也是大人該提供給他們的,不是嗎?

 (三)名媛教育 珍妮是一個聰明認真的女孩,剛過17歲生日,原本計劃要申請英國最頂尖的牛津大學,不料遇到了一個三十多歲閱歷豐富的男子大衛。大衛熱烈追求她,帶著她進 入夢想中的上流社會,似乎只要結婚,就立刻可享有這一切,不必經由辛苦的讀書與考試,這讓珍妮開始徬徨為什麼要讀書? 珍妮問她爸爸:「如果我不上大學而是嫁人呢?」她爸爸居然是回答:「那要看你是嫁給誰?」 校長勸珍妮繼續讀書:「沒有學位,誰都做不到有價值的事。」想不到珍妮卻反駁:「有學位也沒人做到有價值的事,至少女人都沒有。念書辛苦又無趣,妳要我一 直無趣下去,然後無趣一輩子嗎?」因為珍妮看到即便她努力讀書,最終也只能變成像校長與老師那樣的職業婦女,或許聰明能幹,但是卻生活單調無趣。她跟校長 說:「我要天天吃美食聽音樂會,漫步在巴黎街頭。」 的確,我們如何說服一個滿懷夢想,甚至以為夢想可以不勞而獲,輕易就可成真的孩子,讓他們按部就班,辛苦地用功讀書呢? 電影裏碰觸到的主題是迷惘的青春期孩子,甚至青年期的年輕朋友所困惑的,透過這部精彩的影片,或許孩子會體會到讀書不只是求得好的職業保障或賺大錢享受榮華富貴,我想透過受教育,我們可以變成一個更有感受,對人生更有欣賞能力的完整而獨立的生命。 

(四)愛上野豬妹 這是一部誇張的喜劇片,在笑鬧中讓我們省思到,是否我們太常用外貌來選擇交往對象?是否忽略了在平凡長相下的善良與體貼? 奈特為了追求漂亮的克莉絲朵,必須顧及與她形影不離的死黨野豬妹珍,結果最後他卻發現他真正愛上的是長相有點恐怖的珍。 雖然劇情老套,甚至以外貌來取笑人的喜劇,有點歧視的味道,但是仔細想想,每個人內心不都是多少會以外在的表現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如何看見別人內在的優點,以及欣賞與我們不同的人,是大人與孩子必須一起學習的課題。

 (五)星空 這是由著名插畫家幾米的繪本改編成的電影。 小美是一個寂寞的13歲女孩,因為父母感情不睦,不知如何是好的小美只好遁入幻想的世界,陪伴她的是藍色大象與噴火龍,她也想念著小時候和爺爺一起住在山裡的時光。 小美班上來了一位奇怪的轉學生,安靜的男孩吸引了她,於是就找機會跟他一起做同一件事,兩個寂寞的孩子在互相陪伴中,找到一絲溫暖與快樂。 當小美父母表明要離婚了,徬徨的小美鼓起勇氣選擇出走,逃離那個不快樂的家,邀約男孩一起尋找鄉下爺爺的小屋。 旅程尚末結束,小美因高燒而昏迷,病癒回到學校時,男孩子又因為搬家而轉學走了,也失去了音訊。 幾米說,這是一個既單純卻又複雜的故事。單純是因為就是描述兩個人相遇之後又分開的故事,說複雜,是觀眾會想起自己的青春。 是的,看完星空,希望孩子能體會到:「只要抬頭望著星空,世界就會變得好大好大!

(六)南方小羊牧場 阿東的女朋友留下一張紙條:「我去補習了」然後就失蹤了,沒有交待原因,愛情就忽然不見了!於是他到補習街的影印店工作,希望能夠找到不見的女朋友。 小羊是在台北南陽街補習班擔任助教的女孩,她的男朋友考完試就出國留學,也失去了音訊。 電影描述這兩個心碎的男孩女孩如何在補習街相遇,透過小羊在考卷上畫的小綿羊與阿東在影印考卷之前加上去的大野狼,讓他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失戀是年輕男女必經的課題,如何修復內心的創傷,有信心面對下一段感情,是一個人成長裏重要的經驗。 誠如導演所說的:「南方小羊牧場談的並不是初戀有多美好,而是如何邁向下一次的戀愛。」的確,當我們失戀後,不知不覺會產生防衛的心理,忽略了下一次的愛 情可能就在你身邊。我很喜歡電影中小羊的習慣:「至少給自己一個期限,知道到這裏就好。」於是,她習慣數到100,告訴自己,數到100的時候,就離開這 個地方。 是的,我們必須以接受的態度來看待生命中必然會遭遇到的生離死別,然後勇敢地繼續自己的旅程。 

(七)初戀風暴 凱恩是頂尖高中的好學生,偶然撞見自己的媽媽與一位陌生男子約會,好奇之下偷偷跟蹤並且調查那名中年男子,也因此認識了他的兒子阿哲。 阿哲是正在準備重考的宅男,不喜歡讀書,整天在家裏玩線上遊戲。凱恩聯合阿哲進行一場搶救各自家庭的「破壞計劃」,希望能阻止凱恩的媽媽與阿哲的爸爸可能 產生的外遇。原來他們父母親是大學時的初戀情人,雖然現在各自有了家庭與孩子,但卻因為偶然重逢,一時意亂情迷而想重溫青春的美好感受。 個性不同的凱恩與阿哲在破壞計劃執行過程中,雙方逐漸有了好感,產生若有似無的愛情。當計劃成功,雙方父母回歸自己的家庭,兩人也各自回到自己生活常軌。 凱恩考上台大後,還在準備重考的阿哲無意中發現許久以前凱恩留在阿哲考試參考書中,寫滿「我喜歡你」的紙條,衝到大學找凱恩,有了男朋友的凱恩以唇語說: 「you are late.」,阿哲回答:「I am sorry.」這兩句話正是兩人父母當年錯失而分手時所留下的訊息! 不過,有些情況錯過就錯過了,無法彌補,但有些時候,雖然一時錯失,卻還可以追回。如何區分這兩者的不同,看完電影或許可以和孩子們分享彼此的看法。

(八)阿嬤的夢中情人 這是一部非常熱鬧,好笑又感人的影片,也是向黑白電影與過去時光致意的電影,就像「雨果的冒險」與「大藝術家」這兩部影片一般。 阿公跟孫女小婕描述他年輕時,是台灣黑白電影時代的王牌編劇,在阿公的回憶中,我們隨著阿公阿嬤發生在拍片劇組的愛情故事,也回到當年的時代。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看父母,會覺得是那麼的保守,古板與無趣,他們不知道父母也都曾經是年輕人,也曾經充滿了浪漫與勇敢的情懷,甚至他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的 父母之所以會變得今天這麼令人乏味,搞不好正是因為生了孩子,為了家庭,才放棄自己的夢想追尋,為了讓孩子不缺生活所需,才放下身段為五斗米折腰。 當然,我們不知道孩子看完這部「阿嬤的夢中情人」後能不能體會到父母親的苦心,但是至少他們也能知道每個大人也都有過那段年少輕狂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