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小一新手家長的8個怎麼辦

小一新手家長的8個怎麼辦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
Q:有很多孩子已經學過注音符號,小一老師會不會跳過不教?孩子若趕不上進度怎麼辦?
A:在家長的壓力與期待下,目前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前進行注音符號教學,安親課輔班也順應需求,推出「正音班」等小一先修課程。不過,一年級剛開始的前十週課程,「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老師絕對不會跳過不教。

也 有家長耳聞,老師因為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已學過注音符號,加快教學速度,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在十週內熟悉三十七個注音符號。不過,現在許多學校都已取消開 學後第十週的注音符號紙筆測驗,改以不限次數的「闖關」活動驗收學習成果。因為注音符號並非單獨存在的科目,小一到小三的所有課本都會標注注音,即使無法 在十週內精熟注音符號,未來接觸的機會依然很多,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若父母仍希望孩子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則需留意方法是否正確。曾擔任幼 教顧問的廖清碧舉例,家長在家可透過有注音的童話圖書,問問孩子:「這一頁中哪些字有ㄅ?哪些字有ㄛ?」請孩子找出這些字,而不是直接切入符號。此外,有 些家長幫孩子複習注音符號時,會要孩子從頭背到尾,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符號問孩子那是什麼。專家指出,這種教法不僅枯燥沒效率,也容易使孩子陷入「若不 從頭開始背,就回答不出來」的窘境。建議從生活中認識注音符號,才不會一開始就壞了孩子學中文的胃口。

在家裡,父母也可透過遊戲、兒歌或 圖書,引發孩子認識注音符號的興趣,讓他們對ㄅㄆㄇ有概略的輪廓。例如在家裡貼上以注音符號標示的物品名稱,或讓好動的孩子以身體「扭」出注音符號。至於 系統性的拼音教學,為免家長或安親課輔老師教法與學校不同,日後孩子還需花時間矯正,建議還是留待小學時再起步。
Q:到底要不要先學英文?我的孩子沒有念雙語幼稚園,程度若趕不上怎麼辦?
A:英語的確是全球化不可忽略的競爭力基礎。雖然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小學三年級學英文即可,但許多縣市的確從小一就開始安排英文課,加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迷思,許多父母打從幼稚園開始,就急切地想把孩子浸淫在全英文環境。

事 實上,台灣家長對孩子學英語一直停留在「何時學」的迷思,卻忘了學習的核心應該放在:「為何學?如何學?該學什麼?」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櫻指出,在國小階 段,英文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字音的關係、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孩子在小學階段只要能建立語音辨識能力,未來就可省下死背單字的力氣。

從 小學英文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在背誦和記憶。李櫻也根據實證研究指出,年紀小的孩子對辭彙和句法的學習比較慢,因為辭彙和句法是抽象的組合,到孩子抽象思考 成熟了,反而學得有效率。對小一的孩子來說,最靈敏的仍是聽力與對語音的感知能力,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階段,不必揠苗助長。

另外,「學得對」也比「學得早」更重要。與其焦慮地急著學、盲目學,讓孩子「摔在起跑點」,不如按部就班、持續學習,讓英語成為孩子願意終身學習、可以帶著走的資產。
Q:從課表來看,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很不一樣。究竟差別在哪裡?
A: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希望將過去強調「知識取向」的學習,轉為「能力取向」的教育;從以演算、背書、練習為主的教學方式,轉為培養孩子解決生活需求與問題的能力。這個變革,讓現今小學教育不論是課程名稱、老師教法、家庭作業與評量方式,都與以往有別。

現 在的小學一年級課程有語文(包括國語、英語與鄉土語言)、數學、生活、健體(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五大領域。健體課是以養成適當的健康行為與運動習慣 為目標,因此放在同一領域。生活領域是個多領域的統整學習,到了小三會細分為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則包括了過去如輔導活動、家政、童軍 等,是大量融入「做中學」體驗活動的課程。

大體來說,九年一貫課程內容變活潑,過去常見的紙筆測驗減少,學校也期待家長能更積極參與孩子 的學習過程。另外,老師的評量方式也愈來愈多元。例如透過學習單,讓孩子練習蒐集與統整資料的能力;透過小組討論表達,學習團隊合作能力。老師也會配合學 生能力與特點,紀錄並建立檔案,做為觀察或改變教學方式的參考。傳統的紙筆評量,當然也不會全然屏棄,因為這也是培養孩子學習書面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方式。
Q:聯絡簿要怎麼用?如何與老師溝通比較有效?
A:親師溝通的管道,除可利用每學期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了解教學理念外,有些老師還會製作班級網頁,將重要行事曆、功課表與孩子作品放在網上,是了解孩子與班級同儕的另一方式。此外,孩子每天拿回的聯絡簿,也會要求家長每日簽名,是更即時的溝通平台。

剛入學時,有些老師會將聯絡事項打字或影印附在聯絡簿內。隨著孩子開始熟悉注音符號拼音,老師會慢慢將回家作業與注意事項寫在黑板上,要求孩子抄在聯絡簿。然而,的確有些小一生覺得寫家庭聯絡簿很吃力,該怎麼辦?

父母可透過「互傳紙條」遊戲,讓孩子練習將事情以圖畫、數字或注音方式寫下來。或給孩子一個小記事本,讓他從大班開始書面記下自己獎點卡的數目,或是自己借的書籍、DVD何時到期。這些練習,對於寫好家庭聯絡簿都有幫助。

聯 絡簿是親師溝通的重要媒介,建議家長下筆時注意基本書信禮節,不僅對孩子是良好示範,也不至於不小心冒犯到老師。例如,有家長向老師反映功課太多,但寫聯 絡簿時連稱謂語都省略:「為什麼功課這麼多?孩子寫到10點才寫完!」質問的語句讓老師感到錯愕。若能改成「老師好:小明今天的作業寫到十點……」等委 婉、陳述事實的方式表達,相信較能達到溝通效果。

經常舉辦親職演講的牧語軒建議:「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學校或老師,大人的事大人自 己解決。」孩子其實很精明,父母若經常表示對老師不滿,等於是以言行告訴孩子不必尊重老師,無形中也增加老師在學校管教的難度。因此,若知道老師的電子郵 件或電話,可以此與老師做進一步溝通。家長也可參與班級愛心媽媽、說故事義工、戶外教學或家長會等活動,了解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式,再找時間與老師當面溝 通。讓雙方原有的善意,不致於在書信往返過程中產生誤解。
Q:如何讓孩子養成晚上自己寫功課、整理書包的習慣?
A: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孩子回來一放下書包,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坐在電視前看卡通,媽媽三催四請依然不為所動。也有許多孩子在幼稚園時期,都是爸媽幫忙看聯絡簿、收書包。孩子步入小學後,父母應漸漸放手,把責任還給孩子。

友 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說,要養成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寫功課的習慣,不妨透過聯絡簿,告知老師孩子在家寫功課的狀況。例如,父母可以規定孩子必須在八點半寫完 功課,並將功課與聯絡簿交給來檢查簽名,一旦超過時間,就信守不簽名的規則,並在聯絡簿上告訴老師原因,親師一起幫助孩子建立「在時限內寫完功課」的責任 感。

除此之外,屬心理輔導領域的「行為改變技術」,相當適合訓練年幼的孩子。這套方法步驟包括:
(1)一次只改一件事情。
(2)有改正就記錄並給予獎勵。
(3)標準可以調整,例如一開始可採低標獎勵,隨
著孩子逐漸熟練而提高標準。
(4)一項行為改好就換下一項。要有心理準備的 是,孩子的行為不可能一下子調整過來,至少要 有兩個星期到一個月的「長期抗戰」準備;若中途停止,可就前功盡棄了。
Q:我們是雙薪家庭,學校卻只上半天課,下午該如何安排孩子去處?挑選時該注意哪些事項?
A: 目前國小一年級一星期有四天只上半天,為因應雙薪家庭需要,學校會在校園內開辦課後活動,由學校老師輪流指導孩子寫作業。也有國小委託非營利團體,代徵選 愛心媽媽為課輔師資,屬於公私營協辦的課後活動。這類型態,學生中午放學後仍留在校園,課後活動以體育、唱遊、美術、閱讀為主,活動空間較為寬敞,接觸的 同學也都是同校學生,環境較為單純。缺點是必須在四點前接回孩子,對五、六點才下班的家長來說,要另行安排孩子四點後的活動。

除此之外,非營利機構辦理的社區課後照顧中心,家庭式的托育照顧,或是請就讀大學的親朋好友子女擔任陪讀指導工作,也都是父母可以考慮的方式。這種方式,時間比較彈性,環境也較溫馨。

至 於社區內林立的才藝補習班或安親班,由於能配合家長接送時間,課輔老師指導功課較嚴謹,功課寫完後會透過寫評量等方式督促孩子學習進度,家長下班後也不必 再費心盯回家作業,目前仍是雙薪家庭的主流選項。至於把關標準,建議家長可從鄰里口碑中選定兩、三家標的,再根據是否登記立案、軟硬體設施、親自試聽感 受、課室管理,以及師資理念、經驗與穩定性等層面來觀察。

「立案」對補教經營者來說是個「花錢費工、能省就省」的事情,這代表業者須在建築法規、消防滅火設備、緊急逃生路線、飲水機衛生標準等層面接受檢驗,是保障孩子課後環境安全的最低門檻。

此 外,家長也可透過教室有沒有擴增、學生人數是否成長等方式,間接了解班務是否持續成長。或找機會與班主任或老師相談,爭取在教室內試聽或在教室外觀摩的機 會,觀察師生互動,也是家長可著力之處。有些小一孩子表達力仍嫌不足,這時家長不妨找機會「提早」接送孩子,與其他家長分享觀感,也是了解班務運作的方 式。

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論學校課輔或才藝安親班,都應只是家庭的支援角色,不能替代父母。尤其家長不能只看到老師指導後的「完美作業成果」,更要了解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是一氣呵成還是拖拖拉拉?孩子在學校與安親班的生活常規與同儕互動,有沒有問題?這些都值得家長重視。
Q:如何讓孩子不害怕上小學,提早熟悉小學生活?
A: 幼稚園大班雖然是全幼兒園的「老大」,但小學一年級可是全校最「幼稚」的。面對全新環境,建議小一父母先以「學校是找到好朋友、發現新興趣的地方」、「老 師是幫助你適應學校生活的人」等肯定語句,建立孩子對小學的正面情感。之後再具體從「帶領熟悉校園環境」起步,降低孩子的不安。

例如,家 長可趁著放假時,帶孩子到校園逛逛,告訴他一年級教室在哪裡,順便介紹兄姊的教室位置。鐘聲響起時,告訴孩子鐘聲代表的意義。此外,小學廁所為蹲式,與幼 稚園坐式廁所不同,男生的便斗也比較高。不妨讓孩子先「試用」,提醒他蹲的方向,以及怎樣上才不會弄髒衣褲。這些雖屬細節,但小小練習有助於安定軍心。

熟悉環境之後,接下來可以協助孩子熟悉團體常規生活。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小一新生的適應問題,不外學習與生活兩大領域。其中屬團體生活面的生活常規與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是老師對孩子的第一印象來源。家長可趁著暑假協助孩子練習,降低孩子懼學、甚至拒學的機率。

父母可從小一學校生活將觸及的活動,思考該做到哪些自理能力。例如以下生活自理事項:

□能自己刷牙洗臉
□能以筷子用餐
□咳嗽時會遮住嘴巴,也會自己擤鼻涕
□用餐前、如廁後,會正確洗手
□會使用蹲式馬桶
□會自己穿脫衣服與鞋襪
□用完東西會物歸原處
□要借用別人東西時,能清楚表達
□會使用投幣與卡式公用電話
□能安靜坐在椅子上,聽大人說故事達二十分鐘
□買東西還沒有付錢不能拆封,也不能放到自己口袋
Q:我的孩子屁股好像長了針,念書寫功課總是坐不住,怎麼辦?
A:專攻腦神經發展與訓練的王秀園曾引述研究報告指出,通常兩歲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有七分鐘,到了五歲時大約是十五分鐘。不過,現在的孩子注意力在逐年下降。王秀園認為,從現代孩子多采多姿的生活內容,不難看出端倪。

現在的孩子習慣接收影視訊息,這些媒體所需的專注時間,幾乎都是以「秒」為單位,而非「分鐘」或「小時」。孩子習慣多元且變化快速的刺激後,平日又缺乏深度與廣度的思考訓練,一旦需要較長的專注力學習時,就容易適應不良。

要拉長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可從生理、環境與技巧層面檢視。以生理面來說,飲食會影響孩子的安定性。例如,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會讓人感到倦怠;經常吃甜食、茶類飲料的孩子,由於食物內含人工色素與咖啡因,情緒較易波動,影響專注,最好避免。

學習時的周遭環境,也要儘量減少會讓孩子分心的事物。如寫功課的書桌應保持清爽,不要把玩具、花俏的文具放在書桌上。孩子寫功課時,客廳電視機聲音若開得很大聲,也會讓自制力仍嫌不足的小一孩子難以抗拒。

除 此之外,由於每個孩子個性不同,父母最好能根據孩子的學習風格,找出最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方式。如果孩子很愛說話,屬於「聽覺型」學習,習慣把思考過程口語 化,可引導他們在安靜空間中透過朗讀達到專注效果。坐著時總是不安分的「肢體型」孩子,父母可以給他一枝筆,鼓勵他上課時邊聽講邊畫重點,或是允許他在固 定範圍內活動一下,有助於提升學習效率。

鬧鐘,是幫助孩子延長專注力的良好輔助工具。曾任教國、高中二十年,近兩年經常到各校推廣親職教 育觀念的牧語軒說,不妨給孩子一個鬧鐘,若孩子過去總是坐在書桌前五分鐘就要起來喝水或上廁所,就從加長到十分鐘開始練習,慢慢增加到二十乃至三十分鐘。 即使是看電視,也可訓練孩子選定一個頻道後就固定下來,看滿三十分鐘後再轉台,這些都有助於訓練孩子的定力。

無止盡的付出不是愛

-無止盡的付出不是愛-
溺愛不是愛。
很多父母對於教育一知半解,學習西方的教育方式,以為無盡的付出,甘心為孩子做一切,就是愛。
卻不知道,沒有節制的愛,根本就是一種害。

這 年頭,許多父母因為自己經濟能力不錯,所以供應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買昂貴的玩具,穿名牌的服飾,上高級的餐廳,以為這就是對孩子好。在家裡,孩子當然是飯 來伸手、茶來張口,什麼事都不用做,簡直個個就像公主、王子一樣。更可怕的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連亂發脾氣使性子,父母親也順從著,說這樣叫做「愛的教 育」。

學校運動會的時候,只看到有些父母來到運動場就是給孩子送飲料、擦汗、照相,卻不關心孩子在表演的時候是不是認真?賽跑的時候是不是盡力?他只在乎他的寶貝 是不是被太陽曬壞了?是不是累了、餓了、渴了?完全忽略他的孩子是一個班級裡面的學生。為什麼別人經得起曬,他經不起曬?為什麼大家為榮譽而努力,他不在 乎?顯然這樣充滿愛心的父母,卻是個外行的父母。

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適應團體生活,沒辦法融入團體,人際關係自然有問題,將來又怎麼在社會群體裡面工作、生活?

現 在有所謂的「怪獸父母」,保護孩子過度,只要孩子在學校這個團體生活裡,受了挫折,就指責是同學的不對,就指責是老師管教不當,永遠護著孩子、寵著孩子, 最後的結果,卻是害了孩子。在家裡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適應團體生活,沒辦法融入團體,人際關係自然有問題,將來又怎麼在社會群體裡面工作、生活?

我們做父母的固然不應該當長官,總是訓話、嚴格要求,但是也不應該當孩子的奴隸,只是努力地伺候,唯恐怠慢。

有個朋友的孩子高三要考大學,他要孩子幫忙丟垃圾
孩子嘟著嘴說:「幹嘛叫我?」
他說:「我正忙著炒菜,能不能麻煩你幫忙。」
孩子說:「每天都是你,幹嘛要叫我?」

他一再央求孩子,最後孩子悻悻然拿起垃圾說:「如果大學考不好,不要怪我!」

在說起這件事情時,他眼眶都紅了。
我說:「你平常做太多了。你聽聽你孩子說的『每天都是你』,顯然你的孩子長到十八歲了還沒丟過垃圾,這包垃圾對他彷彿有千斤重。這是你無盡付出的後果。

一分耕耘應該有一分收穫,但是父母過頭的愛和付出,就像對植物施放了過量的肥料,不但不會幫助植物生長,還會讓它適得其反。
父母要做孩子的燈塔,而不是拖船,凡事為他準備、為他代勞,會讓孩子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失去了動力,沒有人生目標。這樣的父母,無盡的付出愛,是對孩子的陷害。

  
本文摘自於《管教,要掌握鬆緊!》_黃登漢/校長 著

「 淚眼汪汪難分難捨」-----談新生剛入學之「分離焦慮」,老師與家長如何處理?

<幼教資訊第172期>
【教師經驗談】
「 淚眼汪汪難分難捨」-----談新生剛入學之「分離焦慮」,老師與家長如何處理?
一、 前言
每學期開學初,當老師接到一個新班級,一定會遇到剛入園的新生,每天來上學的那一刻,哭的淅瀝嘩啦的情形,相信這是很多幼教老師都會碰到的問題,筆者就是 這樣一個有「分離焦慮小孩」的媽媽和「分離焦慮學生」的老師,所以兩者的心情,我都曾體會過,以下就一些實際情況做描述,以個人的經驗和觀感分享給看到這 篇文章的親師們。
二、 幼兒的焦慮
「分離焦慮」和「陌生人焦慮」,是幼兒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似乎和幼兒的氣質和生活狀況有關。「分離焦慮」是孩子對照顧者離去所感到的苦惱;「陌生人焦 慮」是對陌生人感到不安。在兩者的表現上存在極大的個別差異,同樣年齡層的孩子,有的面對新的人事物會產生好奇與接納、有的就顯得排斥或不適應。所以親師 們應瞭解此一心理現象,當遇到狀況時就不會倉皇失錯了。
三、 處理「分離焦慮」時,家長與教師的觀點:
(一) 留下來陪同
* 家長的觀點:「我的寶貝第一天上學,第一次離開家,我不宜馬上離開,這樣他會以為媽媽不要他了……」
* 老師的觀點:「愈早放手,孩子愈快適應!」
(二) 不定時去學校關心
* 家長的觀點:「我的寶貝過的好嗎?還適應嗎?老師有特別照顧他嗎?….」
* 老師的觀點:「家長出現,會不會讓孩子原本安定的情緒再度掀起波瀾?」
(三)強把親子分離
* 家長的觀點:「老師,我看到寶貝哭成這樣,我好心疼也好不忍心……」
* 老師的觀點:「媽媽,你要捨得!一定要跨出這一步,孩子才會慢慢適應….」
(四)對於無法安撫的孩子,先把孩子安置在身旁,稍後處理
* 家長的觀點:「老師怎麼不想辦法讓他停止哭泣?老師都不管小孩啦?…」
* 老師的觀點:「適度讓孩子發洩情緒,有時候愈理會愈會觸動他悲傷的情緒,待會兒進行有趣好玩的活動,他自然就會被吸引而停止哭泣的!」
(五)對於一直哭泣而無法進行任何學習活的幼兒,先把他帶離教室,單獨和其相處
* 家長的觀點:「老師,我的寶貝會不會沒學到東西,進度落人一步?…」
* 老師的觀點:「先建立師生間的友善關係,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信任與依附,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安全感,敞開孩子的心、讓其及早適應環境比上課來的重要!」
四、 「分離焦慮」幼兒適應環境三部曲:
(一)極度不安、哭鬧反抗
通常此情況,短則三天、長則三個星期,症狀是每天來上學時,一定會和家長「淚眼分離、難分難捨」,有時候上課或用餐時間突然想家;此時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放 心交給老師,老師宜先觀察孩子的個性,依照其性格做適當的處理,例如:有的孩子較倔強,連哄帶騙的方式是無法說服他的,必須先將之隔離,老師先與之成為好 朋友,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其才會心服口服的安靜下來。
(二)遇到不喜歡的情境偶爾哭泣
這個時期,「分離焦慮」幼兒有時還是會在上學進教室前哭泣,但對於熟悉老師的安撫下,可以很快安靜下來,進入學習情境,但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如:不想睡覺 或不喜歡吃飯,他仍會以哭泣的方式來表達;面對這種情形,老師宜事先與幼兒做好溝通,告訴他這是每天必要之事,亦可以用獎勵或讚美的方式,增強他的行為動 機,並和家長密切溝通,助其園內生活的適應。
(三)找到朋友、笑逐顏開
到了這個時期,幼兒已能在上學時開開心心進教室,也開始有了好朋友,因此友誼的擴展和常規的建立很重要,友情的支持和團體生活的熟悉,都是幼兒想要繼續來上學的原因,老師必須幫助幼兒人際關係的互動、加強生活教育,讓幼兒達到身心均衡發展的教育目的。
五、結論
以上是面對「分離焦慮」的狀況,老師處理、思考方式和家長心情之對照,以及「分離焦慮」幼兒適應環境之具體建議。也許以教師的觀點來看,似乎老師在面對這 樣的事件處理時,顯得比較冷靜與專業,但就家長的立場而言,許多第一次當幼稚園新生的家長,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分離焦慮」情況,內心的擔憂與疑惑是可以 理解的,或許老師可以就多年的處理經驗與家長分享、適時溝通觀念,並接納家長面對此問題時的一些不合理憂慮,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相信老師的努 力與家長的配合,都是幫助孩子及早適應環境的最佳方法,期盼這些小小的分享,對親師們都有幫助!

如何指導孩子寫「小日記」?

 如何指導孩子寫「小日記」?        作者:陳安儀

女兒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學校老師就要求他們每天利用聯絡簿的空白欄,寫一篇短 短的小日記。剛開始是老師命題:從「下課十分鐘」、「營養午餐」到「護眼操」....等等學校生活的小事,後來則開放自由命題,隨便小朋友愛寫什麼就寫什 麼。我女兒很喜歡這個作業,天天寫得不亦樂乎,老師也會簡單的批改,給一點讚賞、或是改改錯字什麼的。

升上三年級之後,老師單獨發了一本作業本,規定每天要寫一頁150字的「小日 記」;每個週末,則另有一篇要寫兩頁長度的「大日記」。其實,這樣的字數規定對於從一年級就跟著我練習寫作的女兒來說,早已不是問題----她隨便什麼題 目都可以洋洋灑灑寫個4、500字----但是,因為對老師的服從,即便我一直強調:「妳寫的日記早就超過150字了啦!而且,字數根本不是作文的重 點!」但女兒還是在第一天回家寫小日記時,堅持一邊寫、一邊嘴裡嘰哩咕嚕的數著數,弄得我哭笑不得!

我知道,學校老師在國語課時間不足、或是不知該如何引導孩子作文的狀態下,往往 會以「規定字數」這樣最簡單的方式,希望讓孩子可以多寫出一些內容。可是,往往,這個「規定字數」產生的結果,卻是讓孩子的作文流於「流水帳」,或是不停 的重複同一句話,並且讓孩子討厭日記、作文,並不能達到老師期望的效果。

學校日(上星期六)那天,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老師在課堂上重申「字數不重 要」這件事,而且自告奮勇的提議我可以利用週間某一天的晨光時間,當愛心媽媽來引導班上小朋友寫「小日記」。我的提議立刻受到採納,並且有幾位家長表示, 小朋友非常害怕「小日記」這項功課,每天都苦思良久,不知道該從何下筆?

我自己在指導孩子作文時,也常常遇到媽媽帶著孩子來找我:「我快被我女兒每天的小日記煩死了!每天都不知道要寫什麼?」要不然就是上課的時候,新的小朋友老愛問我:「老師,要寫幾個字?」

其實,喜愛閱讀、寫作的人都知道,「字數」絕對不是一篇文章好壞的重點!「字數」,也絕不代表文章內容的豐富度。所以,除非是參加徵文比賽、或是有寫作長度限制的考試,作文、日記,其實是不應該規定字數的。

而我們的孩子在長期「規定字數」的狀況之下,寫出來的作文往往都慘不忍睹。不是 一句話翻來覆去的重複,就是通篇抓不到重點,反正只要把紙寫滿就行了!因此,經過指導後的小朋友,雖然作文進步了,但還是常常有媽媽問我:「為什麼我的孩 子來上作文課,作文反而變『短』了?」這時,我總是得耐心解釋:「孩子要學習把精彩的內容寫出來,寫幾個字並不是重點!」

看到很多孩子把寫「小日記」當成一件苦差事,我心裡十分惋惜,這本來是學校老師為了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所想出來的、立意良好的辦法,卻因為執行的方式不恰當,造成了反效果,實在很冤枉。

因此,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指導孩子寫「小日記」的方式,爸爸、媽媽們或許可以在家裡試著幫孩子解決「小日記」的苦惱:

一、在日常生活中找題目
在老師沒有規定「小日記」的題目,孩子得自己決定、卻又完全沒有想法的時候,我 建議媽媽不妨替孩子訂題目。依我的經驗,低年級的孩子,還不太懂得「題目」的意義,所以讓孩子漫無邊際的自己想,通常很困難。此時不要一味的逼他自己訂, 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他容易發揮的題目,讓他趕緊開始寫作。

比如說:早自習時間、營養午餐、下課十分鐘、XX課、吃晚飯的時候、洗澡、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我的媽媽(老師、同學、弟妹.....)、安親班的一天、...等等。
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寫作經驗較為豐富之後,自己訂題目就比較沒有困難了。

二、訂定「中心思想」:

題目訂好了之後,不妨跟孩子討論一下,這個題目最重要的事是要寫出什麼?比方,「音樂課」這個題目,中心思想是「喜歡音樂課」?還是「討厭音樂課」?「音樂課很無聊」還是「音樂課很有趣」?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覺。如果他覺得「音樂課很無聊」,那就請他想一想,音樂課有哪些無聊的地方?為什麼無聊?可不可以回想一堂最無聊的音樂課內容到底有多麼無聊?然後請他一一列下,好當作等一會兒要寫的素材。

三、訂定大綱:
很多老師、家長都誤以為,作文題目講完、討論完之後,孩子就應當振筆疾書,思慮 無礙才對。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初接觸寫作的孩子,對於媽媽或老師剛才一番的「內容討論」,雖然說得頭頭是道,但一低頭面對紙筆,到底要怎麼寫? 通常還是「霧颯颯」。因此,教導孩子「訂定大綱」,是很必要的。

通常,我都會指導剛開始寫作的孩子,將作文分成三段或是四段。
第一段:開頭。
簡單的介紹人、事、時、地、物,比如說「看病記」,第一段就可以要先寫出什麼時間、你發生了什麼症狀?誰帶你看病?去哪裡看病?
「新學期的開始」,可以先介紹你今年升上了幾年級?同學、老師、教室、課程有沒有新的改變?
(當然,寫作技巧比較熟練之後,我們也可以利用「聲音」、「表情」、「動作」開頭,這是後話。)
第二、三段:主要內容。
請小朋友想一想,有哪些內容可以書寫?比方說「下課十分鐘」「,就可以分成
1.下課十分鐘裡你看到什麼?聽到些什麼?(五官體驗)
2.你通常都跟同學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話、描述)
3.紀錄一件下課時發生的趣事?(舉例)

第四段:結尾
對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想法?心情如何?有沒有什麼後續的願望?

四、提示句子

對於寫作經驗不豐富、寫日記還很陌生的低年級孩子,光是「訂定大綱」有時候還不夠,可能還需要媽媽引導他發表出看法,然後再一句一句的紀錄下來。通常,對於這類的孩子,我會先問他剛剛大綱所問的問題,等他回答之後,我再請他直接把剛剛所講的話寫下來即可。

這四個方法是比較簡單執行的引導寫作方式。在我指導孩子的過程中,十分有效。

當然,如果在每天的生活體驗之中,家長或老師都有時間可以讓孩子細細體會生活,尋找一些生活裡有趣的事情,鼓勵他多多發表感想和意見,我想,寫日記就不會是一件苦差事了!

打掃不只是打掃


「學」掃地學的是把一件事做完的「方法」及將工作做好的「態度」……

〈校園直擊1〉家長觀念有誤 疼錯方向       文/周素珍
 李老師滿面不悅地進辦公室,「怎麼啦?一早眉毛就打結,小心老得快唷!」我半關心半開玩笑地問。
「還 不是班上的『王子』,他爸爸一早打電話來『關說』,不要孩子掃廁所,要我幫他換工作。」李老師班上的小昌(化名)因養尊處優的環境加上父母寵溺,驕縱任性 的習氣早已耳聞。李老師帶班一向有原則,想知道他的回應。「我當然不換呀!『王子』不做,其他的孩子就得跟他換嗎?」李老師愈說愈氣:「氣人的是,他爸爸 竟要脅我,若不換要告到校長那兒,還說他家的孩子是老闆命,不做『低下』的事,最好其他掃地工作也別做。」
李老師的怒氣引來其他同事的關 注:「別氣啦!我們班一個男生不會用掃把,我要他回家練習,你知道他媽媽怎麼說?他說他兒子在家是不掃地的,為什麼要『幫』學校掃?」「一個家長說的才經 典,」陳老師也加入話題:「他說:『我的孩子是去學校學知識的,可不是去當無薪勞工。況且現在有掃地機器人,誰還用掃把呀?』」這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們氣 結至無辭以訴,只剩歎息。以這觀點類推:不用學計算,反正有計算機;不用學寫字,電腦打字又快又漂亮。可是,這對嗎?
小學的「小」指的不是小學問,而是「基礎教育」,這個階段重點在奠定學生的學習素養及待人接物。如果我說「學」掃地學的是把一件事做完的「方法」及將工作做好的「態度」,不知大家是否認可?
工作做好是需要技巧、條理及方法的,這種問題解決能力可不是教科書可以傳授。在工作中,靈巧的孩子可以引領效率較低的孩子一起做,除了彼此仿傚做事方法,砥礪成長,也促進同儕互助情誼及融洽的團體生活。
維護學習空間的整潔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管是老師主導或學生自主分工,服從及合作就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品德素養;責任感的養成更表現於工作時的態度及完工時的呈現。
短短十幾分鐘的工作氛圍中,不啻是一個微型社會的運作。有的人做事方法得宜,條理清楚,做得快又好;有的為人設想願意多做點;反之,有人怠惰,這勢必加重夥伴的工作量。品德教育成果良劣在清潔工作中灼然可見。
隱含這些品格陶冶的啟發及收穫,誰還能指責掃地是「低下」的事?寵孩子是要讓孩子在各種環境的琢磨下成長,在未來生活中適應得更好,而不是養在溫室中,一脫離護翼就驚慌失措。給孩子動手做的機會,在做中學,孩子的突飛猛進及善解人意,相信會讓你驚豔。

〈校園直擊2〉學才藝 卻沒學家事       文/文人川
返校開學之際,正逢颱風襲捲中南部,導致整個街道、校園全都陷入一片汪洋。這一天,我們不急著發課本、上課,因為有更多工作,需要好好收拾一番。
我請孩子們把窗台、牆壁、地面的污泥,用抹布、塑膠掃把先清理一遍,這時,五年級的新同學問我:「老師,抹布要怎麼使用?要先用乾的還是濕的?」原來她在家從來沒有做過家事,因為每天晚上都要學才藝、補習,根本沒有時間做家事。
無 獨有偶的,又一位同學問:「老師,這個拖把怎麼把它弄乾?」我看了他拖地的樣子,再思索一下他所問的問題,果不其然,他也跟我說:「老師,我們家人很少拖 地,因為我們家有外傭幫忙清理家裡。」聽完這兩個孩子的話之後,我深深感受到,現在孩子不知道是幸福或是不幸福?畢竟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或是過著極度養 尊處優的生活!
於是,開學第一天,我問孩子平常有做家事的請舉手?約莫三分之二,平常是主動做家事的又占二分之一,可見,有些是完全沒有做 家事或是被動去做的。當下,我指派今天的聯絡簿,請他們以後每一天都得記錄做了什麼家事,並請父母親簽名;我還要他們在每個星期,統計誰做的家事最多,並 且透過家庭訪談,了解孩子做家事的情況,再從中選出班上的家事小達人,進而慢慢推廣至班級整潔小達人。
現在的孩子,是E化下的孩子,對於離開3C以外的動手活動,都興致缺缺,更何況是得出力出汗又惹得一身塵埃的家事管理?我告訴孩子,家是大家共同的,不是只有媽媽、爸爸,更何況現在是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也是一個孩子必須學習分擔家務的時代。
親愛的家長,請嘗試讓你的寶貝兒女做些家事吧!不論做得好或不好,都是其次,孩子需要的是做家事的機會,家長千萬別捨不得讓他們吃苦,因為,在溫室裡的花朵、孩子,是不容易成長的。

不愉快的學校日

洪志鵬:不愉快的學校日

學校日,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家長會或母姊會,從兒子上小學以來,每個學期的學校日活動我都有參加。不過自從升上高年級以來,我愈來愈不喜歡去參加學校日了。原因不在於學校,不在於老師,而是跟坐在我四周的家長們有關。詳情是這樣的:

學校日開始,首先會由班上的級任老師講解班級狀況跟教學計劃。還沒講幾句,就有一位太太開口講話了:「老師啊,現在週末的作業會不會太多了,我女兒都沒時間寫。」
老師一臉詫異,其他家長也說不會太多啊,像上個週末不過是兩頁國語,兩頁數學,還有一篇讀書心得。這位太太說:「會啊,我女兒星期六日都要上安親班 跟才藝班,作業都要寫到晚上11點。」於是全場譁然。不過因為不熟,其他人也沒有出聲回應,明顯得不到其他家長的支持,她才暫時閉嘴,結束這個他們家才藝 天王沒空寫學校作業的話題。
老師繼續講到這學期的社會課會教到台灣地理,也會要小朋友寫一篇遊記,所以家長寒暑假可以帶孩子四處去玩玩。這位太太家長又發言了:「但是我們家寒暑假都是出國玩怎麼辦?」
這是什麼話啊!你家錢多多,都是出國玩,所以寫不出在台灣的遊記?那麼建議你可以帶小孩去你家附近的公園繞兩圈,至少地點是在台灣,這樣可以吧?真委屈你了。

孩子有問題,家長推責任
根據參加多次學校日的經驗,我得到一個結論,人家蜘蛛人是「能力愈大,責任就愈大」,有的家長卻是「表現愈爛,聲音就愈大」。愈有問題的小朋友,他 的家長聲音就愈大,就愈會把責任推給別人,從壞同學、老師、校長到教育部、總統府,所有人都對不起他,反正自己絕對沒有錯,自己的小孩都是乖順的小綿羊。
另外有個爸爸,就以長官訓誡屬下的口氣對老師說:「老師啊,我看最近你比較忙喔,班網都沒有更新喔!」聽到這種話,我也馬上起身說,該跟家長聯絡的事項都已經在聯絡簿上面了,不一定都得再放到網站去吧。這又是一個只會要求別人的例子。
會後我去翻看堆在後面供家長參觀的作業簿,特別去找這位網站公子的作業,再次證明了我的結論是對的。他的作業可以用不忍卒睹來形容,比方說讀書報告,故事大綱就隨便寫兩句,優美詞句只寫了兩個字「沒有」,讀後心得也只有兩個字「沒有」,最下面的家長簽名欄是空白的。
連這種帶回家要給家長簽名的地方都不去管了,他還會去看什麼班網?自己該做的事都不去做,只會要老師去做東做西,自己小孩在旁邊擺著發爛。
還有例行性的節目,讓各科老師進來介紹本學期教學計劃。這也是各家長摒息聆聽的時刻,尤其講到學期成績的百分比(月考佔百分之多少,作業佔多少等 等),有一半以上的家長都趕快認真做筆記。我覺得這些人在窮緊張什麼,這有什麼好記的?月考考完的時候,你們會去算現在已經達到學期總成績的多少分了嗎? 小學生的成績要這麼在意嗎?如果現在問你家小孩二年級上學期的國語學習成績是多少,你答得出來嗎?這樣窮緊張,到底有什麼意義

別受緊張兮兮的家長影響
在學校日的尾聲,又有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情來總結。因為提倡環保,所以老師不用紙杯,就擺了十幾個玻璃杯讓家長自己倒茶喝。沒想到這些人喝完茶拍拍 屁股就走,用過的杯子就大剌剌擺在桌上,沒想到要自己把杯子洗乾淨。他們不洗,就是要留給老師洗,這實在讓人看不下去,我就一個個幫忙拿到外面的洗手台洗 乾淨,再拿回來倒扣擺回原處。
我正在擺杯子的時候,又有個媽媽走過來取杯喝水,喝完之後竟然就當我的面放下杯子想走人,我就對她說:「杯子要自己去洗乾淨」。這位媽媽竟然白了我一眼,心不甘情不願臭著一張臉拿杯子去洗。
所以我愈來愈討厭去參加學校日,因為要面對這些勢利眼、跟著起鬨瞎緊張、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習慣差又沒品的家長。有這種家長,小孩子習慣會好才有鬼,會為別人設想才有鬼。
每個都上了一堆才藝班,每一種才藝都只會個皮毛,然後家長心裡很得意,看到小孩子會用電腦做出一個個沒有內容的醜陋網站,就覺得自己的小孩好厲害,這麼小就會做部落格,真是不得了,學費沒有白花,這樣就不會被偉大的資訊時代淘汰。
在此鼓勵理念相近的家長朋友們,不要被身邊這些緊張兮兮的家長們影響,教好自己的小孩,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跟待人處世的態度,將來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市面上商業書籍所謂的人脈、高EQ,其實就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

 (*作者為台灣微軟全球技術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原文刊載於康健雜誌第125期)

怪獸家長

 怪獸家長       作者:陳安儀
(本文將於於六月三日國語日報「家庭版」刊出)

上星期一去錄好消息頻道「全家哈哈哈」,有一集的主題是「怪獸家長」。製作人看到我,劈頭就問:「像妳這樣很關心孩子的教育的媽媽,會不會也是老師眼中的『怪獸家長』啊?」

我想了想說:「應該不會吧?我跟兒子、女兒學校的老師關係都還不錯,最近幼稚園的園長還問我什麼時候有空去演講咧!」

我又想了想,其實,雖然我一天到晚勤跑學校、當義工,但說實在,我去關心的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女兒的班上我反而很少去,連跟女兒的班導師見面的次數也並不太多。主要是因為我兒子、女兒在學校的表現都很正常,沒什麼大礙,所以老師很少找我,我也沒什麼大事需要去麻煩老師。

這學期的親師會,因為我要上課,所以事先詢問了老師有沒有特別需要幫忙或討論的事項,老師說:「你家孩子都很好,妳如果有事,可以不用來沒關係。」所以,這學期我連家長日都沒去咧!

不過,我在學校當義工、借安親班教室上作文課時,倒是經常碰到一些所謂的「怪獸家長」。節目中整理出的怪獸家長有十類,我自己覺得比較常見的有:

一、把老師當貼身褓姆。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家長在抱怨幼稚園:
「早上來上學,老師連椅子都還沒搬下來!」
「不知道老師中午到底有沒有給他吃飽?怎麼下午一回家就喊餓?」
我聽了就覺得很不可思議:都五、六歲大的孩子了,早上上學時看到椅子沒搬下來,應該要主動幫老師的忙啊!怎麼反而怪老師沒整理好教室呢?中午吃飯自己要把握時間趕快吃飽啊!沒吃飽只顧著玩,應該教訓的是孩子,怎麼反而怪老師呢?

但是當我這樣 表示完之後,那個家長就不跟我講話了,可能覺得我沒有站在抱怨學校的那一方吧?但是這樣的家長很多呢!我有一次就親眼看到,孩子放學忘了穿外套,家長到安 親班接小孩時大發脾氣,把安親班老師罵得狗血淋頭。還有家長每天帶了一千CC的水,規定老師一定要盯著孩子喝完。這不是「怪獸家長」是什麼?

二、成績至上
很 多家長很喜歡到學校去打探成績。誰考一百?誰成績很好、得到五育獎?班上有幾個一百、幾個九十?安親班老師只要指導孩子功課沒有檢查出錯誤,「害」孩子少 一個一百分,家長電話立刻就來了。孩子在班上人緣好不好、學習態度好不好,家長一點也不在意,只關心孩子有沒有考一百?這種家長,現在也非常多,幾乎佔了 「怪獸家長」的最大部分。

三、我的孩子永遠是對的
這類家長,只 要老師提出孩子有一些問題,立刻就像刺蝟一樣,覺得老師是在指責自己。其實,家長、老師都是教育的一環,都是幫助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唯有「親師 合作」,才能讓孩子更均衡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靠老師得知孩子在團體裡的表現,進而幫助他們改善缺點,順利成長。

有時候,家長有盲點:我們看不到孩子在家裡之外的表現,但是老師可以看得到。但是,很多家長只要一聽到老師提出孩子如何如何,就會立刻提出反擊,表示孩子在家裡很乖、不可能做這些事。於是,孩子在學校與家裡變成兩面人,老師拿他無可奈何,最後受害的,還是孩子。

四、教育該由老師全權負責

有一次開學 日,有一個家長很認真的問校長,為什麼學校課後輔導不能延長到晚上八點?讓孩子吃完晚飯再回家?我在旁聽到時只有一種感覺:「不可思議!」這類家長認為, 只要把小孩放在學校,就一切OK,回家只要讓他洗澡、上床睡覺就行了!他難道沒想過,孩子是誰生的?實在很誇張。

五、用高姿態面對老師
很多高學歷的家長,常常有這種態度問題。我曾經碰過很多醫生、律師的家長,把老師當成服務業,對老師態度高傲,不避諱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於是,這類學生都有個特點:上課態度不佳、桀驁難馴 
我忍不住想要請問:「當你的孩子看不起老師時,老師要怎麼教導他?」

六、過度寵溺孩子
每班只有一個 模範生、演戲只有一個女主角。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寶貝可以享受一切特權,得到最好的待遇,因此經常干涉班級活動:不論是送禮、或是高壓手段、運用關係,總 之,要安排自己的孩子站上最好的位置。殊不知,這樣的寵溺孩子,不但讓老師困擾,也讓孩子過度嬌縱,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覺得,一個跟老師配合的好家長,應該要做到下列幾點:
一、有同理心
很多家長非常自我,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從不去管老師也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要照顧幾十個小孩」的人。所以,一碰到老師就一直談自己的小孩;一有問題就打電話;不管老師也要休息、也要家庭生活,一講講個不停,造成老師的困擾。

我覺得人是互相的,老師也有疲累、發生狀況的時候,所以家長如果可以多體諒對方、瞭解對方,處於互相關照的立足點,才是一種良好的互動方式

二、適當的溝通方式。
很多家長不明白,老師每天業務眾多,除了要教書、改作業,還要應付學校種種政策,以及跟家長溝通、聯絡。因此,如果有較麻煩的狀況要談,應該先跟老師約好會談時間,這樣才能讓老師專心和你溝通。

另外,聯絡 簿、作業簿都是要呈給學校看的,很多家長喜歡在聯絡簿上大剌剌的批評老師教學,自以為是很好的溝通方式,殊不知這往往讓老師下不了台。像我曾經對月考考題 有一些意見,但是我並未寫在聯絡簿上,而是另外寫了一封信解釋我的看法和建議,轉交出題老師,後來就獲得很好的回應。跟老師溝通,記得給彼此台階下,大家 都是為了孩子好,不需要爭輸贏。

三、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他的老師。
有問題,私下找老師會談,但是避免對著孩子議論老師。妳讓孩子不尊敬老師,之後受害的,是孩子自己。
 
四、虛心接納老師的意見。

當然,老師不一定都是對的。但是,在老師提出對孩子的建議之時,也不妨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孩子,冷靜想想、仔細觀察,雙方一起努力,解決孩子的問題。

五、主動幫忙。

學校有校外教學需要愛心媽媽時、班上需要推選家長委員、代表時,請不要吝於舉手幫忙。人都是互相的,妳多幫老師一點忙,他當然也會樂意多關照你的孩子。可別小看這些小小舉動喔!這都是建立親師關係的好機會會,要多多把握喔!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考試的意義

考試的意義
期末考前夕,我聽到有兩個家長對孩子提出的「鼓勵」。
有一個家長告訴孩子,只要你考上第一名,就可以得到5000塊的獎金;另一個家長則告訴孩子,這次一定要打倒上次考第一名的小朋友,爭取第一名。
考試結束,這兩個孩子都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私下,孩子對我說,「老師,我沒有考上第一名,不然我就可以得到5000塊錢,買我喜歡的東西」、「老師,為什麼有些同學都不喜歡和我在一起玩?
我能體會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用心。只是父母給予孩子「物質」、「較勁」的觀念,會不會使孩子對讀書的意義模糊,以為讀書只是為了領獎金,只是為了打倒別人?如此一來,在孩子達不到目標的時候,反而容易抗拒讀書,或是為了分數而失去同儕之間的友誼。
這一次考試,我告訴班上一個粗心的孩子,「這次考試只要你確實複習,不要因為粗心看錯題目,那就是進步。」月考過後,孩子對自己的分數不滿意。而我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及分數的問題,只問他有沒有粗心?看見他粗心的地方已經減少許多,我歡欣的告訴孩子,你進步喽!並請班上的小朋友為他鼓鼓掌,只見他露出笑容的對我說:「老師,下一次我一定會更進步!
其實,孩子不一定需要實質的金錢、玩具作為報酬,父母真心的讚美與肯定,哪怕只是一個擁抱,都是促使孩子不斷上進的原動力。
如果你能對孩子說:考試,是為了幫助你評量這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況,看你是不是真的了解。」當你的內心真的這樣「解讀」月考,拋棄分數、名次的價值觀,讓孩子單純的為了讀書而讀書,才能真正、長久享受求知的樂趣,親子間也不會因為分數而戰爭不斷了。


出處:一貫道發一崇德雜誌第十一卷第五期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請小孩收玩具,只有拿出「家法」才能讓孩子自己收,不然他會說「別人也有一起玩,要一起收」;或是裝可憐「都沒有人幫我」。

孩子需要大人三催四請才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常見的教養問題。想培養孩子負責任,專家建議如下:

1.幫孩子建立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認知
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屬於他自己的事,他有必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沒有人可以代勞,以及完成後他可以獲得的價值回饋。例如收玩具,家長可給予孩子明確的時間 規範: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內收好玩具。若孩子還沒有時間感,可運用計時器,告訴孩子,鈴聲響了就代表時間到。在時間內孩子若未達到要求,父母切勿因為孩子做 不到就替他完成,結果反而讓孩子養成倚賴或無所謂的態度與習慣。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在培養自律 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堅定的教養態度是關鍵。四或五歲的小孩不收玩具,家長必須讓孩子了解,不自己收拾的後果,例如不收玩具就不能玩玩具。如果是三歲的幼 兒,家長可協助他收拾,但過程中孩子才是主導者,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告訴他如何分類、該收在哪裡……若孩子有進步,即使只有一點點,父母也一定要稱 讚和鼓勵他,讓他感受到自行完成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2.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
四、五歲的孩子能做的家事很多,例如收拾東西、把東西歸類擺整齊、摺衣服、洗杯子、擺碗筷、擦桌子、擺餐具……等,讓孩子參與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我也可以」的成就感。父母也可以分派一份簡單但例行要完成的任務給孩子,如每天幫忙擺碗筷,養成孩子的責任感。

3.集點獎勵計畫
這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針對你認為孩子該自我負責的事項,列一張清單,並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孩子自己完成他該做的事,即能獲得點數。 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

弘 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提醒父母,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同時,也要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該收的玩具是不是太多了,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孩子也可能不 知從何下手,此時大人可給予適切的幫助,引導孩子將玩具分類,安排各種玩具收拾的優先順序,也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寬容與愛

一、孩子被打 父母難過
孩子在上幼兒園或小學,又或與周圍小朋友一起玩,難免會打打鬧鬧。有時為搶一個玩具,就把對方推倒。或是比較頑皮的孩子,從小養成不良習慣,喜歡打人,便 有一些小朋友會挨打。許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後,都很心疼。原先還教著孩子要忍讓,可看到孩子接二連三被欺負,內心開始不平起來。並且,也有些疑惑, 還要繼續教孩子忍讓嗎?如果不反擊,恐怕孩子就要一直挨打了。
因此,聽到有家長教孩子說:「他如果再打你,你就打他。」「他咬你,你不會也咬他?」「你不敢打他,他以後就專門欺負你。」甚至有些家長告訴孩子:「下次再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要是打不贏他,回來我就打你。」
一時的氣惱與不平,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也許,可以緩解孩子一時不受欺負,但如此教育,會將我們的孩子引到哪一條路上去呢?
二、教孩子打人 孩子變得暴力
一位孩子的母親,原本教孩子要謙讓,縱然被打,也教孩子不要還手,要忍耐。剛開始,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媽媽也只是安撫一下,讓孩子不要計較。孩子很聽 話,媽媽說要忍,他便忍。可一次、二次、三次後,孩子被打的次數越來越多,媽媽終於忍不住了。一天,看到孩子的小手被小朋友咬了一口,既心疼又氣憤地說: 「他咬你,你怎麼就不咬他?」孩子說:「媽媽說不可以打人。」媽媽堅定地跟孩子說:「現在開始,誰敢再打你,你就打他。」
孩子很聽媽媽的話,從那時起,一有小朋友打他,他便馬上還擊,握起小拳頭就打過去。因此,常常把別的孩子打傷,孩子因此也變得暴力起來。於是,媽媽雖然不 再心疼孩子被打,卻轉到天天為孩子擔心。不知道今天又有哪個小朋友被孩子打傷了,經常接到老師與其他家長的投訴,奔波於帶孩子上門道歉,給人賠醫藥費。
而另一位父親,在孩子被欺負時,也氣憤地對孩子說:「下次如果再有人打你,你就狠狠給他打過去,不要怕,打出什麼問題,爸爸負責。」孩子記住了爸爸的話, 懷著一顆報復的心,從起初的還手,變成有人稍惹他一下,他便馬上反擊。而且打人時還不留情,出手很重。雖然他少被挨打了,可他的性格卻變得越來越暴戾,心 也越來越冷漠。在他的世界裡,更多感受到的是暴力和爭鬥,卻少了人與人之間友愛與和諧。
可當心變得敏感而易怒,總是防著人,常有不善之念,那他生活的世界,是否就成了一個黑暗與邪惡的世界?
如此,有人也許會感到矛盾,教孩子打人不對,難道要讓孩子一直受欺負嗎?
三、客觀面對 解決問題
1.看清事實 客觀面對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小時,也許都不太記得自己在幼兒時發生了什麼。有時談起與小朋友打架,輸了還找對方討回自己給的東西時,還覺得很好笑。畢竟孩童時期的爭執與打鬧,是一種幼時衝動,並不是有意識地攻擊、傷害對方。
然而如今,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在家中,孩子便是每一個人都疼惜的寶貝。甚至在家中不小心跌倒了,就有不少長輩跑過去想抱孩子。一邊哄,一邊還拍打著他 撞倒的椅子說:「椅子真壞,讓寶寶摔倒了,奶奶替寶寶打椅子。」於是假裝打了幾下椅子,孩子聽了也覺得椅子不對,害自己跌倒,也跟著打起椅子來。
沒有教孩子跌倒後學著自己爬起來,也未讓孩子感受跌倒並不值得恐懼,應該自然、勇敢面對。孩子也不懂如何走,能不碰倒椅子,如何避免受傷。反而在跌倒時責 怪椅子來,把將責任向外推。這樣,孩子便可能養成一種習慣,遇到問題總喜歡責怪別人,看不到自己的錯誤,自然也就無法改正、進步。
在幼兒園中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打架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長輩需要先瞭解清楚,為什麼打架。如果只是彼此玩鬧時一個不小心,自然不應過於計較。家長若過於 呵護自己的孩子,總要替孩子出頭,甚至因此責罵老師,如此,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實際性的幫助,也未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首先需要看清客觀的事實,到 底是因為自己過於呵護孩子,還是孩子真的遇到問題,需要我們的引導、幫助。
2.合理引導 長善救失
救其失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長養孩子善的一面,同時又挽救他過失的一面。當看到孩子有錯時,正是我們要給孩子引導,幫其導回正確人生道 路的時候。因此,家長與老師如果發現有孩子喜歡欺負別人、打人的壞習慣,更應存挽救其過錯的愛心,親師共同配合,幫助孩子引導回來。
試想,孩子為何會變得愛打架,喜歡捉弄、欺負別人呢?幼小的孩子,好似一張白紙,他並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此,他成長過程中,所聽所見所感受的,都 在影響著他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家長可以先注意一下,家庭中夫妻之間是否和諧,孩子自小看的影片中,是否有暴力傾向的引導,在教育孩子時,是否會常常責 備、打罵孩子?是否引導孩子保持那顆善良仁愛的心?是否在家庭中過於溺愛,導致孩子不講道理?相信抱持著一顆挽救孩子過失的愛心,一定能看到孩子今天犯錯 的原因。當我們能找到原因,要對治問題便不困難了。
曾有個孩子,在家特別受寵。每天,爸爸就趴在地上給孩子當馬騎,奶奶又總陪著孩子到處玩,媽媽成天忙於做家務,想管管孩子,也沒有時間。孩子在家他最大, 要什麼就得有什麼。到了幼兒園,自然也是要什麼就得給什麼。得不到時就鬧,急了乾脆就搶,搶不來時就打。一旦任由孩子養成這樣驕縱的性格,如何能與小朋友 友好相處呢?
反之,沒有與孩子溝通好,溫暖他的身心,卻經常打罵,也不利孩子的成長。有些父母雖然愛孩子,可表達的方式卻總是以埋怨的口氣:「你這小孩怎麼回事,人家 某某家的孩子比你乖多了。」或者,回來便問:「今天是不是又在外惹事了?」「你這小孩,看到你我就生氣」等等。雖然父母是希望孩子變好,可孩子感受到的卻 是父母的批評與指責。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關愛,他又怎麼懂得愛人,與人和睦相處呢?
能看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不是有不合理、不適當的地方,更能幫助我們教育好孩子。因此,遇到孩子打人,先不要著急打孩子,先問清楚他為什麼打人,引導孩子 認識到自己錯在哪兒,也教導孩子做人處事的道理。這也需在平常中,教孩子聖賢的教誨,讓孩子心中有善惡的標準,否則孩子不知道善惡是非,便無法規範自己的 言行舉止。
長其善
每個孩子,都有其天真善良的一面,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善的一面需要鼓勵促進。
有位小朋友,在幼兒園被人打,媽媽很心疼,對她說:「你怎麼那麼笨?他咬你,你不會也咬他嗎?」孩子卻堅決不肯,跟媽媽說:「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堅持要做一個好孩子。
另一位男孩,與小朋友一起推小車玩。對方小朋友在推的過程中,自己撞了一下,心裡不高興,揚手就打這個男孩子。可這個男孩子卻站在那兒讓他打。家長看到很 心疼,責備他說:「你怎麼那麼傻,不會跑開嗎?傻傻地站那兒讓人打?」孩子卻說:「我如果走開了,他會摔倒的。」因為兩個小朋友一起扶車上斜坡,一個走開 了,另一個就可能跌倒。
當看到孩子有這顆純真的善心時,我們難道不會感動嗎?面對孩子的善良,不是去抹殺,而是需要給予肯定與鼓勵。若將孩子這難得的善良與愛心,變成計較、埋怨 與報復,不但起不到長善的效果,反而長了孩子錯誤的心理。試想一下,懷有一顆善良仁愛之心與懷有一顆計較埋怨之心,什麼樣的心境,會讓孩子的生活更加美 好?
因此,除了要保護孩子的善心外,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引導孩子如何長養善心,更好地處理這種情況。
若是偶爾一次的打鬧,大可不必計較,若是對方孩子頑皮,喜歡欺負弱小,那麼可以告訴孩子:「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不打人,但我們也要幫助小朋友改掉 打人的壞習慣啊。因為也希望小朋友跟你一樣,做一個好孩子。」鼓勵孩子用幫助對方的心,去幫對方改正毛病。因此,在對方要欺負自己時,可以正氣凜然地對他 說:「打人不是好孩子,你再亂打人,我就不跟你玩了。」或是讓孩子及時走開,又或大喝一聲以警誡對方。如果是因為搶玩具而打人,可以說:「你要玩玩具可 以,但不要搶,我先讓你玩,你玩完後也要讓我們玩,不能不講理,不講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如此,對方的孩子也會受到警誡,不敢隨意打人。孩子除了知道別 人做錯,自己不要跟著犯錯外,也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是任由對方繼續錯下去,而是懂得如何更好地制止對方不好的言行,以自己的正確言行影響對方改過。
從被動轉為主動,讓孩子從受欺負變成幫助他人,以更博大的胸懷與勇敢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他所遇到的困境,會讓孩子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家長也需時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與老師多溝通,共同幫助孩子成長,長其善。
補不足
除此之外,也需幫孩子補不足。孩子若經常被打,看一下,孩子是否不善於在團體中生活。或者,是因為孩子的性格過於怯懦纔常常被欺負。若孩子是因為性格軟 弱、內向,就需我們善加引導,幫孩子樹立信心,增加勇氣。同時,也應更好地引導孩子如何與小朋友們和睦相處,讓他更好地適應團體生活。
首先,家長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與孩子的言談中,是否有傷害、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話。比如責罵孩子笨,或直接說孩子太膽小才讓人欺負,又或其他可能導致孩 子沒信心,膽小軟弱的因素。找出原由,消除這個因素。平常,鼓勵孩子一起做家務,有機會可以帶他參加一些田間勞動,或是主動幫助別人。讓孩子多嘗試,使他在生活中漸漸樹立起信心。這其中,需要及 時加以肯定鼓勵,讓他更有勇氣嘗試。同時,也引導他可以主動幫助小朋友,與小朋友們友好相處。
曾經有個孩子,在幼兒園常被人打,回來告訴媽媽。媽媽便問她:「你為什麼被打呀?你有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他不打別人,卻打你呢?」孩子聽了,便開始想自 己是不是哪兒錯了。後來,媽媽安慰她以後,又告訴她:「以後啊,你多關心一下其他小朋友,人家找你借什麼,你就借給他,不要小氣。跟大家好一點,與小朋友 們團結友愛,到時,你再看看人家打不打你。」
而後,這個小朋友真的這樣去做,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也很大方,別人找她借什麼,她都很樂意借給人,與全班的小朋友關係都很好,交到了不少好朋友。於是她發現,真的不那麼經常挨打了。小朋友們都很喜歡跟她玩,她也覺得在幼兒園裡很快樂。
當跌倒時,讓孩子自己嘗試著爬起來,勇敢跨出腳步去探路,也許,孩子自己會更有收穫。
四、 讓孩子更好成長
在磕磕碰碰中長大,對孩子也是一種磨練。從小事事如意,樣樣順心,不吃一點虧,對孩子的成長也未必是好事。我們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外,也需幫孩子紮下德行的根,使他不僅德行增長,也更有智慧與勇氣去面對、沖破人生遇到的困難與關卡。
因此,讓孩子心中有是非善惡的標準,如此能更好引導他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堅守道德,堅守做人的正道。
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是要自己走完人生的。我們能在他幼小時,幫他樹立好人生方向,奠定德行根基,可以幫他少走很多的彎路與冤枉路。畢竟我們不可能陪伴 孩子一生,因此要教會孩子自己走好人生。當有一天,我們放開手,看到孩子能穩當地踏出他人生的步伐,勇敢面對人生,以積極樂觀的心去打造他的未來時,我們 也可以放心了。

幫孩子紮下德行之根,讓孩子更好地承擔起家、國的責任與重擔吧。他能懷有一顆真誠善良的愛心,那無論在什麼境界裡,他的世界也依然那麼光彩、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