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閱讀力不等於語文力

  • 作者:顏擇雅  2012.04.16
吳寶春在只有國小識字能力的階段,就能讀完《罪與罰》且銘刻至今,
這對閱讀教育有何啟示?
吳寶春與劉永毅合著的《柔軟成就不凡》一書相當好看,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勵志,很感人。其中, 服兵役認字讀書的那一章,因為媒體經常報導,沒讀過的應該也略有耳聞:吳寶春國中畢業大概只認得五百字,後來服兵役,多虧軍中有許多大學畢業生,他向同袍 借書看,看不懂就問。從此愛上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吳寶春說他最愛讀商業書與勵志書,這很尋常。但他特別提到一本書,就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了,那就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他說讀著讀著:「不禁深受感動,心靈為之戰慄了好久。」
我覺得不可思議,是因為我知道許多愛書人,高學歷,自認為熱愛文學,但是碰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卻頂多買來供在架上而已。就算打開來,也讀不了三十頁。吳寶春卻不只是讀下去而已,受到的震撼還銘刻至今,可見他在識字還很辛苦的階段,閱讀力已不是等閒。
其實,好好思考吳寶春的例子,就可以破解台灣常有的一種混淆——以為閱讀力等於語文力。官方 民間合力推動閱讀這麼多年,投入不知多少資源,風氣卻一直不開,瓶頸可能就是這種混淆。家長以為,反正孩子將來又不從事語文相關工作,而是金融、科技、醫 療這些熱門行業,不愛閱讀有何干係?
吳寶春憑什麼超越碩士生?
沒錯,多閱讀可以增進語文能力,語文優秀的小孩也較喜歡閱讀。然而,吳寶春卻在語文力還很糟糕,對形音義、成語用法的認識可能只有小六的階段,閱讀力就已經超越碩士生。憑什麼?(相信我,台灣大多數的外文系碩士是讀不下《罪與罰》的。)
首先,他的專注力一定異於常人。許多人讀報刊雜誌,卻不能讀整本書,問題就在專注力,不是語 文力。專注力又有強度與持久度之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強度,「焚膏油以繼晷」是持久度。專注力強又耐久,有人靠的是熱情,有人靠意志。郎朗彈鋼琴 可以六個鐘頭不抬頭看鐘,你我則半鐘頭看一次鐘,差別在熱情。蘇秦打瞌睡就拿錐刺大腿,刺個肉綻血流,這是意志。
孩子小時專注力一定不好,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就在此。孩子心一飄走,共讀的大人就把它拉回來。如果孩子大了,還是沒辦法靠自己讀完一本書,爸媽就應該替他的專注力擔憂了。
雖說閱讀力是專注力一大指標,逼讀書來提升專注力卻不見得可取。因為提升專注力的方式很多, 任何必須長時勞神的工作都可以。下棋是一種,打籃球也是。籃球只打二十分鐘也許只用到體力與手眼協調力,但超過半鐘頭還要投籃不失準,表示操控手眼協調的 大腦必須超時處於最佳狀態,對專注力就是考驗了。像吳寶春,他的專注力可能就是做麵包訓練出來的。想想看,配料需要精準秤重,揉好一麵團送進烤箱就必須趕 忙揉下一麵團,揉得筋疲力竭還要眼觀外形美不美,憑手感判別軟、濕度夠不夠,如此每天十五小時,專注力當然變好了。
許多人可以讀小說讀十五小時不休息,但必須是《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那種,情節風馳電 掣,不消幾頁就來個千鈞一髮。這種小說要讀完,其實並不比看完一場NBA球賽難。《罪與罰》卻不是這樣。主角在第七十頁殺了兩個人,心理反覆迴旋,四百頁 之後才終於決定自首。出場人物多達二十幾位,有人跟主角說這些,有人說那些,彼此關係愈來愈複雜,忘掉一個細節,可能讀到百頁後的某一重要轉折就一頭霧 水。俄國人名又特別長,許多讀者腦袋裝不下,只好半途放棄。
吳寶春可以一口氣讀完,可能是他跟主角一樣出身社會底層,主角的不平之氣他完全感同身受。但是我們也要承認,《罪與罰》畢竟有其閱讀難度,不是隨便的失學青年有辦法親近。認清這點,吳寶春的絕佳記憶稟賦就值得讚嘆了。
讀小說,有益記憶養成
許多家長雖然重視閱讀,卻只喜歡孩子讀科普、社會趨勢,總覺得小說都是二流讀物,卻不知像 《罪與罰》、《紅樓夢》這種文學名著,人多事繁,對記憶力而言才是攀爬一座大山。台灣爸媽訓練孩子記憶,常把孩子送去讀經,殊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朗朗 上口,只是聲音記憶而已;小說閱讀卻必須記住人事地物、事情原委、不同角色的性情面貌聲口。讀小說其實比死背《論語》、《三字經》更有益於記憶養成。
不過,吳寶春會讀完《罪與罰》,最重要的力量應該是貫穿《柔軟成就不凡》全書的一股向上之 心。這世上當然有很多純書癡,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心只往書裡鑽。但是,一心向上的卻絕少沒養成閱讀習慣的。這向上向的也許是財富地位,也許是更廣闊的視 野,或更充實的人生。而孩子如果不愛閱讀,表示他全沒發自內在的向上驅力,只能為考試、為爸媽讀書。比起專注力、記憶力有待加強,這點尤其應該令人著急。

大人的想要VS.孩子的需要

  • 作者:黃迺毓(現任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2011.04.01
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是有位很愛看書的母親。
記憶中的童年,媽媽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那是我很愉快的時刻。只要媽媽在看書,我就很安心,因為這表示─此時沒有太煩惱的事困擾她或阻礙她看書;她 不會有心思管我是否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只要不吵到她看書,我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看完一段或一篇時,她會放下書,把我當成知心好友,分享她的想法。
為了滿足媽媽看書的胃口,我得充當「借書員」。每次她打聽到鎮上誰家有藏書,就會開始籠絡我,好讓我鼓起勇氣去敲人家的門,順利借到書。
「跑腿生涯」維繫了好幾年,從我還是文盲開始,就勤於借書還書。當時周遭的大人對我也是讚許的,他們認為我肯跑腿表示勤勞;敢跟不熟的大人開口借書表示勇氣;又會記得哪本書該還給哪個人表示負責任;而且最厲害的是─雖不認字,卻能認書,所以與書為伍卻很少搞錯,表示聰明。
這些肯定都使得我的童年過得比同儕更有自尊和自信。
但對我而言,幫媽媽去借書還書這件任務的意義又是什麼?
我可以自由的出去遛達,不一定非得大人帶著才能出門,那種自由探索的興奮至今猶存;即使找不到,回家還可以得到新的指示,讓我嘗試再找一次的挑戰。
我可以跟陌生的大人自我介紹,學著禮貌應對,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感受到「只要我需要,而且開口,總有人願意幫我」的安心。
我可以依自己的速度或走或跑。對熟悉的路線,選擇不同的走法,消耗體力,以免在家闖禍挨罵。
我盼望當我學會識字這項榮譽的本事,就可以跟這些大人一樣,享受閱讀的愜意,走入那個神奇的境界。
這些年跟很多人談教育,常有無力感。最大的困難在於多數人認為的教育都是「大人的想要」,不是「孩子的需要」。以跑腿借書為例,美德、品格、才智是 「應該教給孩子」的,但是孩子的「需要」得先被滿足,他才能真正滿足大人的想要;例如當年我最需要的包括:體能的鍛鍊、人際互動的練習、與人的互信(大人 信任我不會將書本丟到水溝裡)、自由探索、對閱讀的嚮往、對未來的盼望。
什麼是不太好的教育?就是把大人的想要放在孩子的需要之前,甚至取而代之。例如,將長大後自然會接觸的學問「簡化」給孩子。古典文學很重要,簡化不 是將難字除去、縮短句子段落,寫成兒童版,那些內容根本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讓孩子體會接觸文字的樂趣,從事他能力可及且有興趣的閱讀,長大後他應該會 喜歡古典文學的。
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時候大人可以真的關心孩子的需要?

閱讀要適齡,不要操之過急

  • 作者:吳敏蘭  2008.10.17
有個家長很興奮的告訴我,「我的女兒幼稚園時,就已經在唸空中英語教室,現在才國小二年級,已經可以唸英文小說了。」可以感受到,媽媽是很得意的在 分享孩子的英語學習成果。但是在我腦海裡的,卻是一位朋友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讓一個八歲的孩子去學會十八歲孩子在讀的東西有那麼重要嗎?」
對這句話我是深有同感的,兩三歲的孩子對於較複雜的故事,常常是分不清前因後果;幼稚園的孩子對於「歷史故事」還沒辦法理解「古代的人」到底是多久 以前;而低年級的孩子也無法體會「動物農莊」(Animal Farm)或是「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中所隱藏的寓意,只把它當成一個故事來讀。

當然,任何的閱讀經驗對於孩子多少都有留下一些痕跡,但是「適齡閱讀」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理解能力與認知都是隨著年齡的的成長而增加,孩子小小年紀可以唸出書中的句子不等於了解其中的意思,若是對於書中的故事似懂非懂,就無法從中體會閱讀故事的樂趣了。

因此我常常和爸爸媽媽們分享,「英文閱讀」不要只注重所閱讀內容的難易程度,而應該是擴展閱讀的「廣度」。不管閱讀文學、科學或時事,都可以透過閱 讀來跨展孩子的經驗與視野,例如對於跨文化的學習,透過閱讀一些世界童話、世界名著,孩子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與態度,進 而因為了解而學會如何相互包容與欣賞‧我在學校就常常提醒孩子們,雖然我們是以英文閱讀,卻不只侷限於英美文化的學習,而是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語文包含了語言與文化,我們要的不是「言語乏味」的孩子,而是談話言之有物、有內含的孩子,而閱讀是捷徑之一。爸媽們不妨在孩子不同的階段,為孩子選擇不同的閱讀內容,不管是漫畫、繪本或小說,讓孩子累積知識,開發孩子的想像空間、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

運用假期「過生活」

  • 作者:陳之華  2010.05.27

在國內,孩子的假期大多被成堆的制式作業填滿;而北歐孩子的假期作業卻可以是「喝熱可可」、「吃冰淇淋」。在北歐人眼裡,讓孩子真正運用假期過生活,永保對事物的熱情與興趣,才最重要。
今年兒童節前,小女兒說:「同學們都說,這是我們最後一次兒童節了,一定要好好慶祝!上了國中,我們就不再是兒童了。」
台北市市長郝龍斌在兒童節前夕表示,希望今年的兒童節假期,學校不要有作業,假期後的一週,也不要有考試。這突如其來的「快樂兒童節」概念,引起了許多師長們的不同聲音與回響。
其實對小女兒來說,以前在國外並沒有特別慶祝兒童節日,所以她並不覺得「這一天」有任何差別。但女兒也說,在北歐並不是因為兒童節才不會有作業,本來遇上週末、假期時的功課量就少,而通常在特別假日或寒、暑假期,根本不會有任何功課。
所以,當我們地方官員建議兒童節能否不要有作業,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讓我們感到相當有 趣。不可否認,作業與功課的裁量權,絕對來自老師教學上的專業,應由老師自行決定。但當此建議來自上位者時,第一線的教師與校長們,反而會亂了陣腳,看來 日後若有此「美意」,行政部門得先與校方做良好、有效的溝通了。
做功課,態度更勝標準答案
回到功課的本質來說,長久以來,大家總以為如果學校沒有出作業,孩子放學就會無所事事,家長 擔心孩子自主的時間一多,就會「學壞」或影響學習,所以最好用作業將孩子「困住」,不但可以消耗精神與體力,還能保持學習績效。甚至也有家長認為,這項 「不出作業」的建議,只是為了討好孩子,還追問一句:「我們為什麼要去討好孩子呢?」
但大家卻忽略了,適量的作業固然有助學習,過量的作業卻變成窮於應付的重擔,既無法真的啟發孩子,甚至老師可能都不會明瞭孩子究竟是如何完成的?畢竟,真正需要動腦、用心思的作業,都需要孩子花時間來完成,可是國內孩子放學後和假期中的時間與精力,到底還剩下多少呢?
「作業」是要在質、量之間有所取捨,也要考慮孩子的體力與時間。芬蘭學校是有回家作業的,但多半集中在週一到週四,作業量會依照不同年級而有時間上的限制,從最多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一小時等的特別規定。
芬蘭除了有孩子能力範圍內的適量作業之外,另一項「作業」就是鼓勵學生每天至少三十分鐘的 由閱讀。這項作業在小學階段,很少形式化的表單或報告,老師重視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希望孩子透過閱讀的獨處時光,使自己和書建立起終生的友誼。看似 毫無「結構、規範」的自由閱讀功課,反而是不拘泥於「量化與成果」的長期計畫。整體說來,芬蘭在小學階段的回家作業,可能是一、兩頁的數學或語文題,以及每日的自由閱讀。隨著年齡增長,中、高年級的孩子們會開始寫報告、做專題,但這些作業不是一、兩天能完成,所以師生之間會有效的結合不同課程,以及運用在 學的時間去進行。
芬蘭老師對於回家作業,看重的絕不是正確的標準答案,或是完美、零缺失,在乎的是孩子是否願意盡力去做,重視的是孩子能否養成一貫的學習態度。
假期的主要任務:休息、充電
 在歐洲,每年二月有許多國家的學校會有一至兩週不等的長假期,稱之為「滑雪假」(Ski holiday),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去滑雪或度假;每年十月,則有三天至一週不等的十月假(October break),此時,學校根本不會出任何功課。二月,正值深冬,而十月假期一過完,漫長冬天真的就要來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好好放假和 休息。
在芬蘭,相當高比例的人口擁有小木屋。一遇上好天氣的夏季週末或長假期,多數人們會到自家擁 有的郊區小木屋去度假,與自然、森林、湖泊和天際合而為一,閱讀自己想看的書,或乾脆發呆、釣魚、划舟、游泳、駕船、洗三溫暖、採草菇、砍木材、健走、玩 耍等等。暑假期間,除了上述活動外,還可出外旅行,或參加各地方所舉辦的音樂節慶和藝文活動。
所以孩子在假期中可以做的事還真不少,就算是和同學相約出去玩、互訪、參加夏令營等等,都是重要的成長活動。
芬蘭的老師在假期時又做什麼呢?旅行、進修、培訓、從事各類活動或單純的「放空」等等,因為 老師不論是從事與教學有關的活動,或是自我提升的培訓、知性的旅遊假期,都有助於提升、豐富自己的教學能量。所以老師和學生都一樣,一遇上假期,最主要的 任務就是休息和充電,享受一個輕鬆、愉快又能振作精神的真正假期。
學習在假期裡享受生活
小女兒談著放假這檔事,忽然說:「以前芬蘭放寒假之前,海蒂老師會說,寒假功課就是:喝熱可可!」我驚訝的看著女兒,她又接著說:「放暑假時,老師會說,暑假作業就是:吃冰淇淋!」
我笑翻了,心裡更讚嘆不已,這是多麼可愛的功課啊!我們一般父母聽到哪有不跳腳、氣壞了才 怪。但住過歐洲多年,我知道芬蘭老師所交待的「功課」,其實充分反映了他們的基本人文背景思維,不過就是單純希望孩子在學校生活暫告一段落時,能真正運用 假期「過生活」,從而「了解生活」、「享受生活」及「體驗生活」。
對北歐人來說,「學習」絕不是只能在書堆裡打轉,「知識」更不局限於學校與考試,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時間和空間去張眼觀察、用耳聆聽、用心感受、用時間與自然交流。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永保對事物的熱情與興趣,而這一切看似微乎其微的生命教育與哲理,在芬蘭人的眼裡,甚於任何的數理奪冠、成績第一。
他們以為,在假期裡享受生活,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就是一項人生最重要的必學「功課」!

欲速則不達,不如慢一點

作者:張曼娟 ( 知名作家與中文系教授)  2010.07.29


小學堂接到一通家長的電話,劈頭就問:「你們不是很會教作文嗎?為什麼我的孩子還是三級分?」這是孩子來到小學堂的第五堂課,家長迫不及待打來了質疑的電話。
那孩子已經八年級了,視寫作為酷刑,三言兩語敷衍了事。批閱作文的老師寫下的評語常常比他的作文還長,苦口婆心對他傾訴著該怎麼寫才會進步,錯字必 須確實訂正。孩子眼神空洞的坐著,老師才講完,還沒轉身,他立刻把作文塞進書包裡,連看都懶得看一眼。老師要求檢查錯別字訂正,他不是忘記帶來,就是找不 著了。
我不知道孩子過去的學習史,但是,顯而易見的,在寫作這件事上,他受到的挫折不少,已經近乎自暴自棄的狀態了。
我知道我們首先要找回的是孩子的信心,才能重新培養他的興趣。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八年的歲月中,孩子的寫作領域像一片荒廢的田畝,只有短短的五堂課,怎麼能期望春暖花開,面向大海?
這並不是單一事件,我們有時得要面對家長的焦慮與疑問:「老師!請你告訴我,到底要上幾次課?我才能看見小朋友的進步?」
我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求好心切」。
如果我是一個廚師,我可以預測一盅佛跳牆的烹飪時間;如果我是一個裁縫,我可以回答一件西裝需要多久才能縫製完成。但我是一個老師,我對每個學生的進步都抱持著熱烈的期望,我對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能觀察入微,而我卻無法提供時間表。因為,人的變化是如此莫測高深。
我只知道,父母親的焦慮少一點,孩子的壓力輕一點才能舒展自己的心靈,微笑多一點,擁抱久一點。
論語劄記.陸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的學生子夏要到莒父這個地方擔任縣長,便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求快速有效,不要著眼於短暫的利益。想要立即收到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著眼於短暫的利益,反而無法成就大事。」
「欲速則不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只是,一旦為人父母,耳中充滿「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口號,便戴上了「父母的責任」的緊箍咒,很難掙脫了。
我喜歡孟子的寓言故事,特別是「揠苗助長」這一篇。宋國人種了稻,好不容易見田裡發了苗,卻那樣矮小,不免心急。於是,將每株秧苗都往上拔一點,費 了一整天的氣力,筋疲力竭,對人說:「今天真是累死我啦!我幫助田裡的秧苗長大呢。」他的兒子聽見,連忙跑到田裡去,一看,所有的秧苗都枯死了。人們講述 這個故事,多半是勸誡父母親不要「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我注意到的卻是這個辛苦的宋國人,他做這件事有多麼疲憊,心力交瘁,結果卻適得其反,真是何苦來哉!
論語劄記.柒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第十一
子貢問道:「子張與子夏兩個人,誰比較賢能呢?」孔子回答:「子張過於積極進取,子夏則顯得欠缺不足。」子貢說:「這樣說來,子張比較好?」孔子說:「過度和不足,其實都是一樣的。」
當我們是昨日孩子時,社會發展與各方面的資源都不充足,常常處於匱乏之中。我曾經想望一台電視,足足等了兩年;想望一部電話,整整盼了三年。有個做 生意的女性朋友對我說,她從小就羨慕老師的女兒可以彈鋼琴,而她家裡只靠著父親當校工維持一家七口的開銷;她立志出人頭地,要多賺點錢,讓家人過好日子。 她在職場打拚了半輩子,將要退休時,才送給自己一架鋼琴當做生日禮物。那天,我在她家聽她彈奏卡農,忍不住眼眶潤溼。這個願望,她等了五十年。
心滿意足的坐在鋼琴前的她,卻讓我想到許多噘起嘴、不甘願的敲打琴鍵的孩子。五十歲的女人,練琴如蒙恩典;十歲的孩子,練琴如受苦刑。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有時不免要想,在想望與不滿足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會不會在潛意識中,以一種補償心態不斷付出給我們的孩子?
我聽過一個母親說,九歲的女兒已經擁有十幾雙鞋,卻因為挑不出一雙搭配衣裳的鞋而大發脾氣,拒絕出門;她的苦惱是選擇太多。四十年前許多孩子根本沒鞋可穿,或只有一雙鞋,不能天天穿,他們的選擇只有「穿鞋日」與「赤腳日」;可以穿鞋的那一天,感覺那樣幸福。
昨日孩子的困境是「匱乏」,今日孩子的困境則是「過剩」。在匱乏中成長的孩子激發出追求的動力,那麼,在過剩中成長的孩子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不僅是物質的過剩,還有期望的過高。精英父母無法接受平凡的孩子,「培養」與「造就」資優生,已經成為父母親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了。親戚、朋友、同 事、鄰居之間,只要出現一個資優生,就會有許多父母感到焦慮:「我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天賦和才能?」除了學校的正規教育,還要把孩子送去各種才藝班,培養他們的才華。倘若依然沒見到出色的成果,只好下猛藥,激發孩子的潛能。
當我們在媒體上,看見所謂潛能開發的課程,竟然讓孩子表演吞火、踩碎玻璃,這些震撼的場面,令人不忍卒睹。各種指責紛沓而至,矛頭多指向家長。看見 那些後悔垂淚的父母親,我有著深深的知解與同情,他們只是想在更短的時間裡,更快速的造就孩子;他們只是想克盡父母的責任,誰會忍心傷害自己的孩子?
成長於匱乏中的這一代父母,在對孩子付出與期望之前,該想想孔子這句話:「過猶不及。」
論語劄記.捌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罕篇第九.憲問篇第十四
有仁德之心的人,便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便不會困惑;有勇氣的人,便不會恐懼。
有個朋友結婚多年沒有孩子,花了好長的時間,訪遍中西名醫,好不容易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因為工作的關係,兒子三歲時,要送到幼稚園去上學,朋友問我:「如果是你,會把孩子送去雙語學校,加強數學班?還是送去森林學校,玩泥巴和種花?」
三歲的孩子?當然要送去玩泥巴、種花,最好還能加上跳房子和123木頭人。想想我們三歲的時候在做些什麼?扮家家酒、堆積木、打枕頭仗、騎三輪車,玩不完的遊戲,許多時候其實是在培養與他人的關係,或是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
提倡慢活的作家Carl Honoré在《慢的教育》這本書中指出:「學齡以前,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做為父母親的我們,心中也許有這樣的認知,只是看見別人家三歲的孩子已經能 認識一百個英文單字,自己家的卻趴在地上跟烏龜講話,難免產生困惑──我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學齡前的孩子,凝視一朵花的開放,仰望一朵雲的舒卷,是他們享受緩慢幼年的權利,怎麼忍心剝奪?至於雙語、三語、理化資優……是未來漫長的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道路,何必這麼著急?
我的朋友後來獨排眾議,把兒子送進森林學校,除了種花、玩泥巴,還用歌唱的方式學習古代經典。不用考試,沒有作業,兒子每天迫不及待去上學。朋友站 在門外,看著一群小朋友列隊走進蝴蝶與鳥雀飛翔的校園,偶爾會有不守秩序的大白鵝或小狗插隊,引起孩子歡快的笑聲。她很清楚,這就是應該要給孩子的童年, 深深吸一口氣,她知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一切質疑與批評。
毋須過度憂慮,調整帶領孩子的步伐,便是父母親的智慧。知道自己被期待,知道自己值得等待,我們的孩子,才能好好長大,成為從容自在的人。

當閱讀變成應酬

  • 作者:吳靜吉  2013.05.01
  •  
    莉莉的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每個月都指定一本她心目中的好書,要求學生讀完之後,寫 一份心得報告。莉莉爸媽通常也都利用週末陪孩子做功課;這天,爸爸告訴莉莉,他們要去應酬,不能陪她。乖巧聰明的莉莉眼睛一亮,問:「什麼是應酬?」媽媽 答:「應酬就是你有一點想要又不太喜歡,但又必須去做的事情。」莉莉撇著嘴,然後說:「好吧!你們到外面去應酬!我就待在家裡應酬。」
    如果閱讀變成應酬,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台灣閱讀的風氣不盛。
    根據文化部三月二十一日在行政院院會的報告,台灣每年每人平均閱讀兩本書,落後法國、南韓的 十本,新加坡的九.二本,日本的八.四本。緊接著在四月五日,美國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出現一篇由威廉.布萊斯(William Blythe)所寫的〈為什麼台灣的人不再閱讀?〉(Why Doesn't Anyone in Taiwan Read Anymore?),看看轉載的紀錄,「家醜已然外揚」了。
    二○○一年諾貝爾物理獎得獎人卡爾.威曼(Carl Wieman)得獎後,全心全力投入美國的科學教育,其主要驅力跟他兒時的經驗有關。他在奧勒岡州一個偏鄉的森林裡長大,父親是伐木工人。每個星期六,父 母都會開長途車到最近的城裡購買生活必需品,而且一定會安排時間讓全家利用圖書館。住家地處偏遠,又不在該館服務範圍,館員卻突破轄區概念和每週只能借五 本書的規定,准許他多選他想讀的書,而他總是等不及趕快回家閱讀。
    閱讀學者約翰.加瑟瑞(John T. Guthrie)等人發現,學生閱讀自己選擇的書時,不僅能提升閱讀的專心與興趣,而且也能增進他們閱讀的承諾和努力。
    一家公司的老闆為了鼓勵員工閱讀,每個月都會指定閱讀一本書,第一個月,所有人都完成任務,而且快樂分享;半年後,認真閱讀的人已所剩無幾。我應老闆邀請替員工主持閱讀工作坊,首先就要求每個人,介紹一本他最想跟人分享的書,三十四個人,一共分享了二十五本。
    這樣的做法,在我的政大EMBA四天三夜的「領導與團隊」課程中如法炮製,每年大約兩百人中,只有十一本書被重複指定,重複比例低,選書多元性高。
    最近,以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凱西‧摩吉納(Cassie Mogilner)為首的幾位行銷學教授,研究提供產品給消費者選擇的方式,對他們選後滿意度和承諾感的影響。第一種方式是同時呈現各種產品,讓消費者選 擇一個他最喜歡的;第二種方式是每一次只提供一個產品。結果發現,消費者對第一種方式的選後滿意度和承諾感都比較高。
     莉莉的老師和公司的老闆,每次指定一本書要求學生或員工閱讀的方式,使閱讀容易變成應酬。而威曼同時從許多書本中選擇他喜歡的經驗,果然激勵他對閱讀的高昂興趣和承諾,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身為科學家,也喜歡閱讀文學的原因。

你是「計程車父母」嗎?

 你是「計程車父母」嗎?
 《親子天下》2013年10月號 【文/李偉文】


學校開學了,孩子面對新的課程與學習階段,家長不免又開始焦慮,不知該如何安排課後補習與才藝學習,才能讓孩子有競爭力?

雖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常會說:「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可是每個父母親只要聽到商人恐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馬上嚇得乖乖就範,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門 的語言或才藝或潛能創意的補習班。於是父母親的功能變成「計程車司機」,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接送孩子,在不同的上課地點間奔波著。

讓孩子提早學習一些認知方面的課程,其實只會短暫的滿足父母親的虛榮感,以長期表現來說是沒有差異的。更危險的是,會排擠孩子隨著大腦發育而該及時給予的培養,比如人格養成與情緒管理等等。
全球化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種產業,所謂「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年、五年以後,就完全被淘汰了,我 們如何教導孩子「未來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呢?若是我們現在只逼著孩子花全部的精力去背誦課程的內容,即便多考了五分、十分,在班上名列前茅,對未來的競 爭力恐怕是不夠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搞錯了方向!

因此,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與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孩子能不能與別人合作?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及對生活的熱情?是否能自我管理?

這些人格特質是在孩子年幼時期,所謂情緒發展(個性養成)的敏感期,在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與典範模仿中,被內化成個性反應的模式。若是父母以強勢態度來主導 孩子所有的學習進度時,或許短期內在考試成績或才藝表現還不錯,但是一旦脫離父母掌控或進入社會之後,往往因為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與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不斷挫折之下,反而產生精神障礙或逃避退縮的傾向。

該如何讓孩子安心的照著自己的節奏來學習與成長,是家長常常要提醒自己的。

常看到很多家庭為了孩子教養問題鬧得夫妻失和或徬徨無所適從,我總覺得家長一定要放輕鬆,只有父母快樂自在,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能正常的學習與成長。好 吧,若你還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的話,美國詩人艾蜜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曾寫過:「我老是不知道從哪裡著手,但是我相信從愛開始絕對不會錯!」

但要注意,有許多東西是以愛之名偽裝,比如說:「面子」與「恐懼」,愛是關切,是陪伴,但不是束縳,更不是佔有。當你脫口而出「我是為你好」時,就要當心了!

我們常提到的「陪伴」,代表著與孩子譜寫共有的溫暖回憶而童年中能保有許多如此的記憶,其實就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玩有助於8種能力的培養

玩有助於8種能力的培養

  • 2008-08  親子天下雜誌1期
  • 社交能力
    玩,可以發展孩子的社交技巧。在遊戲中,孩子是平等的,即使在家中是小霸王,到了遊戲場上,孩子必須學習遵守規則、自我控制、排隊、禮讓,否則就沒有人要跟你玩。

    問題解決能力
    不論是嘗試把積木堆成想要的樣子,或是在遊樂場裡,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孩子都需要想辦法解決,才能讓遊戲繼續。這個過程運用很多孩子平常學到的知識、認識的東西。在遊戲中,提供了孩子練習新技巧的機會,也讓孩子能夠不斷強化之前的學習。

    語文能力
    孩子第一次開口想說話,或想認字,通常是在玩的情境下發生。你可以看到孩子扮家家酒遊戲中,隨口編出台詞,或是拿著填充玩偶,假裝在說故事。語言與說故事的能力,為將來讀寫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創造力
    在玩耍中,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想像力。只需要一點點小道具,就可以創造任何假想的劇情、場景。孩子會創造自己的玩法,就算沒有道具了,他們都可以想出辦法,用不同的東西自己製造玩具。

    主動學習的能力
    玩,是由孩子的熱情興趣所主導,當孩子投入在自己所選擇,而且有興趣的活動中,學習是主動、專注的,而且會帶給孩子自信、有能力的感覺。

    冒險能力
    所謂的冒險,就是要讓孩子跨出他的舒適區到挑戰區。玩,提供了孩子冒小小風險的機會,以及面對錯誤接受懲罰的機會。透過冒險,可以讓孩子學會獨立、做決定、負責任。

    抗壓&復原力
    在遊戲的過程,小朋友會經歷成功、失敗、開心、驚嚇的經驗。這次輸了,下次還有贏的機會。在遊戲中,孩子情緒得到抒發,有助於提升他們面對壓力與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團隊合作的能力
    透過玩,可以創造良性競爭,學習跟自己比、跟別人合作,在找玩伴的過程中,尋找共同成長的活動。


    玩不夠,問題多
    根據科學研究報告發現,缺乏玩樂的小孩會出現以下問題: 
    ●  肢體較不靈活 
    ●  體能較差 
    ●  較不能夠處理壓力,忍受挫折能力也較差 
    ●  評估風險與管理風險的能力薄弱 
    ●  社交能力較差,處理衝突的能力低 
    ●  研究者發現,校園霸凌事件的增加,與孩子缺乏玩的能力有關。
    由於孩子愈來愈沒有機會玩,以致於不知道怎麼玩,導致在下課時間發生暴力、攻擊等偏差行為的情形愈來愈普遍。 
    ●  有研究發現,玩不夠的孩子,日後容易發生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問題
    資料來源:英國 the National Playing Fields Association、the Science of Parenting/DK出版
     

給孩子童年的歡笑聲

給孩子童年的歡笑聲

  • 2013-04  親子天下雜誌44期
  • 老婆大人剛帶完兒童合唱團回來,和我分享今天發生的事:一群媽媽們在下課時間聚在一起,吱吱喳喳的討論著孩子的補習問題。一位媽媽說:「沒辦法,大家都在談要不要讓孩子去讀私校,害我聽了也跟著焦慮了起來。我在思考需不需要送孩子去補習班加強一下?」這就是「天下父母心」,永遠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上,也始終希望自己能為孩子找到最好的安排。
    另一位媽媽也說:「我真的有帶孩子去過這種補習班,我問老師:『會不會為他們額外準備考試的練習卷?』老師說:『會哦,每個孩子都會有三本練習卷。』我就說:『哦,總共三本嗎?』結果老師說:『不不不,是每個科目都三本練習卷……』嚇得我馬上就轉身把孩子帶走……」
    這其實不誇張,很多的家長都有「精熟練習後成績就會變好」的迷思,於是常將這種壓力轉移給學校老師、或補習班老師身上,所以現在的孩子寫功課寫到三更半夜是常有的事。不過想來也覺得殘忍,我們這些做大人的人,怎麼把「讀書」這件事,變成這麼無趣又痛苦呢?
    老 婆大人力勸這群憂心的媽媽們:「這群孩子,雖然在學校裡的功課不是最頂尖,但您們的孩子每一位都相當有創造力,每一位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有的孩子在音樂 方面有天分,有的孩子熱愛語文閱讀,也有孩子因長期閱讀外文書籍而英語能力好得嚇嚇叫……這些學習長久累積下來,對他們都會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您們要相 信自己的孩子,將來的他們,絕對比別的孩子還要更加亮眼!」

    需要的是體諒、支持、陪伴
    這件事,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剛好巧遇一位教授,和她午餐中閒聊到她對兩個兒子的教養學。這位教授說:「我 的兩位兒子資質和個性不太一樣,老大聰明又資優,這一路上讀書順利,輕鬆考上知名大學。但老二書讀不來,國中時成績一直是班上墊底。但我們從來不苛責他, 也不拿他和哥哥比較。因為我們知道他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整合成他自己的理解。他想做的事情我們都會儘量去支持他,他想讀書的時候,我們也會耐心的 陪著他……」「過了國中風暴期後,他突然讀書開始開竅了,一分又一分、一個名次又一個名次慢慢往上追。現在他在念數書系,還會幫我跑統計,給我研究上的建議……」「當孩子在小時候,我最常做的事情,不是逼他們讀書,而是坐在旁邊,看他們兩兄弟一起玩。小孩子真的好有趣,他們可以玩出無限的創意出來。一個紙箱、一個小機械,都可以引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出來……」
    「現在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補習、在寫測驗卷上頭,卻連自己思考的時間都沒有。我的兩位孩子跟我說,他們最懷念、也最感謝的,就是小時候那段野外玩探索、動手玩科學的時光。而他們現在也正朝著這樣的人生目標邁進。」
    好棒的一場人生實驗!這位教授和她的孩子為我們證明了:毋須過度的為孩子操之過急;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體諒、支持、與陪伴!

    真的要花這麼多時間讀書嗎?
    的確,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花了太多時間在補習和寫評量上了。每天除了在學校上完七節課、放學後還得窩在安親班寫兩小時評量、回家後再寫學校功課寫到半夜……我 們得試問:我們讓孩子投注了這麼多時間在讀書上,這樣的學習方式真的是有效率嗎?而和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做比較,孩子的童年,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就 在不知不覺中被遺漏了?還記得我小時候,每天從放學後到吃晚飯前,是一天當中最快樂、也最令人期待的時間。家門前的巷子口,是我們遊戲大戰 的戰場,我們總是玩些自己胡亂發明的遊戲,例如:在地上畫個「田」字,就是緊張刺激的鬼抓人;在巷弄間纏繞一些絲線,再喊聲「殺」的衝過去,就是很勇猛的 「勇闖蜘蛛陣」;沒玩具玩時,竹筷、鐵桶、紙箱,都能化身成保衛宇宙的萬能機器人;或是大家各做幾個布偶、拉起長長的被單,就能夠演一齣驚動武林的布袋戲……
    小時候每天在巷弄間玩遊戲的歡樂時光,一直是我到現在終身難忘的美好回憶。如果說我至今仍保有一份赤子之心,那是因為童年的歡笑聲還一直迴盪在耳邊,深遠的影響著我。前兩年帶著班上的孩子去自助旅行,孩子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他們自己帶到鹿港小鎮。但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景點,不是人潮川流不息的攤販大街,而是一所小學裡的遊樂場。身為都市小孩的他們,在從來沒玩過的舊式翹翹板、盪鞦韆上,開心的尖叫。
    在玩的過程中,他們開始研究起翹翹板的「槓桿原理」,分析著究竟哪裡是「施力臂」、哪裡是「抗力臂」?要如何坐,才能讓瘦弱的女生把對面的小胖震飛到天上去?而老師教的「鐘擺原理」,究竟是如何讓鞦韆盪得又高又快呢?
    我坐在一旁拍照,一方面讚嘆著孩子們怎麼這麼有科學探究的精神,一方面卻也感嘆現代孩子真的很可憐。他們的生長過程被過度的制式與簡化,所以連這種簡單的快樂都未曾體會過,更缺乏了將課本內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並轉化成生活知識的機會。

    帶孩子玩出學習力
    當然,讓孩子「玩」,不是放任他們無所謂的玩,在孩子玩的情境中,可以有我們大人的巧思在。先把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給收起來吧!在那些聲光刺激中,只會窄化孩子的學習,欠缺讓孩子展現創造力的機會。
    其次,要布置一個學習資源充足的環境,引發孩子一些玩的動機,再加上一點點空白學習時間,孩子的旺盛學習力,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玩」了出來!
    在上到「巧妙的施力工具」這單元時,我會刻意多放一些實驗教具在各組桌上。每一節課我都會發現:只要學生剛進教室、而我還沒開始上課前,各班孩子們都會不約 而同的開始玩起桌上的實驗用具。他們會主動把所有的齒輪組在一起,看看會不會轉動;或是拿起彈簧秤和一大堆滑輪,開始研究著平衡的問題。
     或是在下課時間,捨不得離開教室的孩子們,開始玩起槓桿與砝碼,他們把所有的砝碼全都掛上去,驚 訝的發現:原來兩側只要重量乘於力臂的總和是一樣的,掛再多組的砝碼都能保持平衡。這些其實都是在下一節課才要讓他們操作的步驟,但是他們在玩的過程中, 自己就把這些科學原理玩了出來。

    別讓他一個人守著電視
    同伴的互動與支持,也是十分的重要,兩個人就有兩個人的玩法,三個人就有三個人的智慧。孩子的學習很難獨自一人完成,需要透過同儕的互動,學習才有加成的效果。
    只 是現代社會的大多數家庭,都生活在高樓大廈裡,大樓中庭裡的遊戲空間過於狹窄、回音又大,爸媽們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待在家裡……這些因素造成孩子常是孤單一 人在家守著電視。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邀請鄰居或朋友的孩子一起來家裡玩;或是組成共學組織,輪流到不同家庭裡進行體驗活動;或是讓孩子多參觀科博館、圖書 館、美術館……等公立機關所舉辦的展覽,去和不同孩子進行更多元的互動與學習。
    在和其他同伴的互動中,孩子會時而專注、時而歡笑;時而一起共同創造、時而一起發出讚嘆;有時他們彼此之間會有小小的較勁、有時卻又能一起共享喜悅……這些與人互動的歷程十分美妙且珍貴,表面上看似在玩,但其實裡頭大有學問在。
    別從小就把孩子訓練成讀書的機器,我們應該要留給他們更多時間,讓他們可以把所學的知識進行統整與轉化。只要我們細心的規劃,孩子從玩的過程中,也可以收穫滿滿,玩出強大的學習力來!

父母最常犯的10大錯誤

父母最常犯的10大錯誤

  • 2007-05  天下雜誌出版
  •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 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 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 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 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 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 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 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 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 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 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 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 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 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 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 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 「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 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 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 2009-09   親子天下雜誌11期 
  •  
    根據《親子天下》針對中小學生的父母調查統計,寫功課最常發生的困擾,除了孩子不會寫與不想寫之外,不專心、寫不完、寫太慢、寫得太潦草、粗心大意……,排名前十大困擾。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克服法」,才能對症下藥。來來來,放輕鬆,改變得一項一項開始,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專家合作社」在此問診,為筋疲力竭的爸媽獻策。

    ◆小烏龜克服法 ──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寫到一半,就開始發呆神遊、玩筆、畫畫。
    ‧要求他訂正錯誤,拖了半天依然原地踏步。
    ‧速度奇慢無比,總是奮戰到臨睡前,才驚覺還有一堆空白。

    先找出龜速原因
    孩子作業寫得慢,首先要先釐清是習慣態度問題,還是能力有所不及。
    在兒福聯盟擔任兒童行為治療師的陳茉莉提醒,孩子寫功課發呆時,千萬別急著破口大罵,不妨先問他「剛才在想什麼」?聽完他的「內心話」後,再把他拉回寫功課的「現實面」也不遲。想了解孩子寫功課的問題,就從「聽」出孩子的問題開始,找出寫得慢、發呆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如寫到一半發呆,有可能是因飢餓疲倦等生理因素、擔心明天的考試、或回想學校發生的事,透過聊天,你可更親近孩子的內心世界,營造「我很關心你」的氛圍。在信任的家庭氣氛下,較易重塑孩子的行為習慣。
     對動作慢的孩子,「時間表」與「計時器」是經常被使用的小工具。剛開始使用 時,可先測量孩子寫一行生字、算十題數學所花的時間,以此為依據,把課業分成幾小段,讓孩子與時鐘「比賽」,看能否在每段時間內,把預計的分段作業完成, 段與段之間記得安排休息時間,若順利完成則有獎勵,此招對愛好競爭的孩子通常頗有效。
    若孩子寫作業「龜速」的原因,是出在能力不足,那就得 有「回歸基本面」的長期抗戰準備。尤其是個性內向的孩子,往往總是要等大人詢問,才怯懦承認不太懂。碰到這種情況,有能力或意願教導孩子寫功課的家長,不 妨帶著孩子往前複習,找幾個相同主題但較簡單的題目測試,看看是哪個環節被卡住;時間有限的家長,也建議可用「請教、求助」的語氣與老師聯絡,一來可讓老 師知道孩子寫作業碰到的困難;二來也順便討教「如何教懂孩子」的方法,親師協力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絕對會比單打獨鬥好。

    馴龜3招
    找出小烏龜寫得慢的原因,是出在態度還是能力。
    ‧請抗拒「我來幫忙寫」的想法,以時間換取練習機會,才能提升能力。
    ‧用時間表與計時器,做為幫小烏龜組織、加速的油門。

    ◆跳跳虎克服法 ──你的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在書桌前總是坐不到十分鐘,就想要聽音樂、吃東西、聊天。
    ‧作業這寫一點、那寫一點,但每樣都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
    ‧總是能發現比寫作業更有趣的事情,注意力就隨之游移。

    從穩定、靜心著手
    適用於小烏龜的時間表與計時器,基本上也適用於跳跳虎。但在指導過程中,可特別針對「穩定、靜心」著手。
    跳跳虎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維持寫功課環境的單純特別重要。如書桌上除了正準備要寫的作業外,一律淨空,不要有削鉛筆機、迴紋針、鉛筆盒、 貼紙遊戲卡等容易把玩的物品;孩子寫功課的同時,不要讓他被電視聲音干擾;為孩子檢查功課時,請等到全部寫完後再檢查。降低環境雜訊,讓孩子習慣專注思考 在同一件事情上,有助於提升跳跳虎的定性。
    正向教養專家、耶魯教養中心與兒童行為門診部主任艾倫•凱茲丁(Alan E. Kazdin)也建議,若孩子一直都坐不住,那麼他的起始點是零,這時從十分鐘開始再慢慢加長到三十分鐘是合理的;如果一開始他仍無法穩定下來,就陪在他 旁邊,直到最後五分鐘才離開,下次再改到十分鐘前,然後逐次提前離開的時間。「從他做得到之處開始,而不是大人認為他可以做到的地方,」他提醒家長應看到 孩子的起始能力。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專心方式,家長應「找尋、順應孩子的專心風格」,試著讓他主導、維護自己的專注,才能提升學習效率和成果。
     如在她長年指導過動兒有效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非常好動的孩子,週末、假日更應有固定的休閒與運動時間,大量消耗體力,並建立應有的肢體協調性後,反而更容易專注,這是一般師長經常忽略的。動得夠,才靜得下,對跳跳虎來說尤其如此。從感覺統合觀點來看,林口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長黃恢濤則提醒,可提供大量「本體覺」刺激的運動如跆拳、體操、游泳 等,較有助於孩子運動後平靜下來;若是過量的跑、跳、快速移位的球類運動,可能導致不適量的「前庭刺激」,對注意力原本就差的孩子,較不適合。
    培養適性、適量且固定的運動習慣,或是在寫功課前,進行可幫助孩子靜下心的小遊戲(如靜坐、用身體模仿繪本的內容動作等),都可幫助精力充沛的虎兒們專注,好好完成回家作業。

    伏虎3法
    ‧順應並找出孩子的專心風格。
    養成適性、適量的固定運動習慣。
    去除環境中容易導致分心的因素,如電視、雜亂的桌面等。

    ◆小天兵克服法 ──你的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聯絡簿總是抄得不知所云,經常打電話問同學功課內容或考試範圍。
    ‧寫功課要用的課本、習作或講義常忘在學校,或是寫了作業卻忘了交給老師。
    ‧家人總是扮演「天兵救火隊」,三不五時得送作業到學校。

    建立自我提醒機制
    東西總是丟三落四,回家作業一問三不知,總是打迷糊仗的小天兵,可從建立多管齊下的「自我提醒」機制著手。
     如針對容易忘記帶東西的孩子,孟瑛如建議書桌前可貼「睡覺前請按聯絡簿整理好
    「書包」,鞋櫃前可貼「請再確認應帶物品」。或是延伸類似作法,製作「到教室後立刻把作業拿給老師」、「放學前請按聯絡簿,確認要帶回家的作業本」等提醒或 圖示牌,貼在書包內側或鉛筆盒上。透過無所不在的視覺提醒,讓小天兵養成「隨時檢查」的好習慣。當孩子逐漸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家長就應該要卸下「天兵救火隊」魔咒,學著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如孩子忘了帶便當盒或作業本,千萬別一通電話就專程快遞到校,這樣不但養成依賴心理,也讓小天兵覺得「有後路」,而缺乏仔細檢查的動機。
    至 於聯絡簿總是抄得不知所云,不妨先問問孩子抄了些什麼,是否看得懂自己聯絡簿上所寫的事項;觀察他在抄寫時,是否得來回看非常多次,才能把一個字抄寫完 全;抄寫時是否經常會字形顛倒、少一筆、漏一劃;或觀察孩子是否聽題目作答可以頭頭是道,但同樣的題目用紙筆進行測驗時,卻又有很多空白或錯誤連連。「有 時孩子是有學習障礙而沒被發現,卻被誤以為是善忘或不專心,」陳茉莉提醒,若孩子有這些跡象,建議應尋求學校或醫療機構進一步確認。

    練兵3式
    ‧在書桌前、出門顯眼處、書包或鉛筆盒上,張貼自我提醒標誌。
    不要當作業特派員,一通電話立刻化身快遞專程送達學校。
    留意孩子是否因學習障礙,導致抄寫困難、善忘或難以專心。

    ◆迅猛龍克服法 ──你的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作業寫得非常潦草,看不懂到底寫什麼。
    ‧寫功課速度很快,但快歸快,卻很潦亂。
    ‧雖然沒寫錯,但字就是不漂亮,要他重寫覺得殘忍,不重寫又很礙眼。

    具體解釋美的含義
    孩子總是寫出「每個字筆劃都對,但看起來就是怪」的「恐龍字」嗎?如把「閱」這個字的「兌」寫出「門」外,或是「讀」左半邊的「言」寫得特別小、筆劃複雜的「賣」卻又寫得很巨大。這情況,在低年級孩童的作業本上尤其常見。
    在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專長兒童發展的周育如說,當我們叮嚀孩子「慢慢寫」、「寫漂亮」的同時,除了要尊重孩子的肌肉發展是否成熟外,也須以更具體的方式,讓孩子明瞭所謂「慢與漂亮」的含義。
    如在教兒子寫國字時,一開始她會握住孩子拿筆的手,讓他感受到自己所說的「慢」到底是多慢;即使是很簡單的「人」這個字,她則會讓孩子細細觀察,這一撇一捺 的兩筆,是以怎麼樣的角度與姿態呈現,「人」字才會方格中位置顯得剛剛好,而不會顯得狹長或扁平。「我們可以用更精準、具體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到底什麼才 叫做『把字寫漂亮』」。
     另外,她也從中文字的「結構」與「部件」開始,慢慢引導孩子寫出整齊漂亮的方塊字。所謂「結構」,是指一個字在方格內的組成與分布狀態;而「部件」,則可看成是中文字的「組成元素」。如「蝴」可以拆成「虫」加「古」加「月」,而且比例應該 各佔三分之一;而「建」則被她比喻成「拖板車」,讓兒子了解部首「廴」必須把「聿」完整包住才行。她指出,用部件方式教導孩子認字或寫字,遠比單純用「筆 劃、筆順」更有助於大量識字與記憶;而透過分析部件所佔比例大小,慢慢讓孩子體會如何寫出勻稱的方塊字。

    降龍3寶
    尊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寫漂亮」的標準,在低年級 
       時勿過於嚴苛。
    ‧以結構與部件,說明中國文字的方塊特性,並明確指出各部件所佔比例。
    ‧若覺得孩子寫太快,要具體示範何種速度才是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