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詹志禹:讀經教育 符合教育原理嗎?



周育如:幼兒讀經學品德的迷思



除了美語,讀經教育也成了幼兒教學流行趨勢,推崇者的理由是可以學品德;但若孩子光背誦、沒理解,等於不具意義,一段時間後更可能會遺忘。

兒子小時候,有一天回來跟我說:「媽媽,古代的動物好奇怪!」我問為何,他說:「古代的動物都不會叫,羊也不叫,狗也不叫!好奇怪哦!」我一開始還摸不著頭腦,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養不教,父之過」、「苟不教,性乃遷」。
原來孩子的老師去上了讀經教育的課,回來之後大力推讀經,要求孩子天天讀《三字經》、《弟子規》,孩子不懂意思又要硬讀,才有這種狀況。說來有些好笑,但對孩子來說,在不懂意義的情況下讀經,只是反覆唸誦無意義的音節,天天要讀,讀完還要背,未免荒唐。去跟老師溝通,老師卻認為她這是在教孩子品德,用的是中國數千年的智慧經典,而且,現在不懂沒關係,只要背起來,將來自然就懂了。

背起來,將來自然就懂?
聽到「現在不懂沒關係,只要背起來,將來自然就懂了。」這種言論從受過完整教育的老師口中說出來,不禁當場傻眼。當時很想反問,若孩子只需背誦,不需理解,那全世界的老師都可以退休了,只要放錄音帶讓孩子跟著唸就好了,而且既然有「將來自然就懂了」這種神奇的好康,那我們根本不要考慮給孩子學習的知識是否配合年齡或理解能力,最好從幼兒時期起,拚命讓他「背」知識,不用教、不用理解、不用懂,各種偉大艱深的知識都趁早讓他背起來,背愈多愈好,反正將來就懂了……

但老師振振有辭的說了很多很多,我就不再說話了,因為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而且這事還有個「品德」的大帽子扣在上面,不容挑戰與侵犯。只好回家把兒子發生的「古代的動物很奇怪」的事當做笑話,說來自娛娛人。
後記是,等到孩子一年後換了老師,在很短的時間內,所有背的東西,全都忘光了!
事隔幾年,我在大學教兒童發展與教育相關的科目,接觸到許多幼兒園。沒想到,讀經教育的勢力愈來愈大,有很多幼兒園開始讓幼兒背經書,理由一樣是背經典可以學品德。我實在太好奇了,問幼兒園負責人,真的相信把書背起來就可以學品德嗎?孩子的品格是這樣教的哦?得到的答案是,就像讓幼兒學美語一樣,這是家長的要求,是流行趨勢,有教才有商機。
負責人分享,很多家長堅持幼兒一定要學美語,理由是孩子未來的「國際化」很重要,跟他說孩子會講幾個英文單字,跟國際化一點都扯不上邊,而且,年幼的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生活,未來的國際化沒那麼急,但說再多其實一點用都沒有,幼兒園要生存,就一定得教美語;一樣的狀況,正如學美語就是國際化,現在的趨勢是,讀經就是教品德,如果讓幼兒背一些經書,家長就很開心,覺得我的孩子很棒,可以背出這麼多有學問的經典,又可以培養品德,既然家長期待,當然就要讓孩子多背一點。

品格教育應該要貼近生活
大腦研究告訴我們,尋求意義是人的本能,因此,就我的看法,在腦袋裡塞入大量對當事人沒有意義的東西,是浪費孩子的時光,也剝奪他學習其他東西的機會。但我上網查了讀經教育的資料後,發現勢力之大,支持者之多,完全讓我跌破眼鏡。我真的很驚訝,中國幾千年來無數士子搖頭晃腦背讀經書的教育方式又光榮復辟了嗎?那我們幾十年來在台灣教育上的努力:讓孩子學的知識更貼近生活的需要、讓學習的方式更活潑多元、更多心智涉入,讓孩子理解、探索、當學習的主角……這些努力都是在做什麼呢?品格教育要有充足的思辨、要同理涉入、要將心比心,這些研究上重要的發現,又要置於何地呢?
後來我實在太好奇了,就去幼兒園觀察,看看做讀經教育的幼兒園,和讀繪本進行討論、做方案教學的幼兒園,孩子在語言能力和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上有何不同。初步看到的是,讀經的幼兒園孩子較早識字,行為較順從有禮,遇到人際問題會依老師教的規矩而行;方案幼兒園的孩子口語溝通、表達、討論的能力較佳,遇到人際問題,不太採取禮貌的策略,而是試圖進行雙方協商討論,共同找出解決之道,社會互動的層次較複雜。
這樣的比較可能有很多漏洞,但我的發現是,會去採用或支持讀經教育的老師,和支持開放探究教育的老師,本質和信念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反映出來的教學態度和教育方式差別就很大,前者強調背誦和規矩,後者重視啟發和引導。而很顯然的,我欣賞且支持後者。
寫這篇文章時,我有點擔心,把我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會不會得罪讀經教育的廣大支持者,但是,想到有很多年幼的孩子正在受影響,又覺得應該要表達一下意見。所以呢,以上純屬我個人的觀察和經歷,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和家長分享。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孩子愛拖拖拉拉?7秘訣養成好習慣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以孩子為榮,而不是沈溺在為他鋪路的虛榮


最近因為營隊課程的關係和許多孩子相處,我看著許多父母都急著想為孩子鋪路,我卻想起長頸鹿出生的故事。
在草原上,長頸鹿媽媽是站著分娩的,而從母體出來的時候,離地大約有三公尺高,所以長頸鹿寶寶一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被摔。摔了之後如果還行,接著他半小時要站起來,最多不超過一小時。因為分娩產生的血會呼喚草原上的肉食動物。
而分娩的過程中媽媽也耗費了極大體力。所以媽媽絕對不會幫忙,因為幫忙後,媽媽的體力也會耗盡。而體力耗盡的母子,就是肉食動物豐盛的餐點。所以如果時間到了,長頸鹿媽媽只能放棄這個孩子,跟著群體繼續移動。聽起來很殘忍,但卻是在東非草原上的生存法則。
但人畢竟不是生存在非洲,而那些看不見的危險總被我們忽略。所以很多人一輩子耗盡心力幫子女鋪路,鋪的自己是勞心勞力,好不容易子女能穩穩的在路上成長。他們靠父母平步青雲,掃除阻礙,一路順遂,只要孩子乖乖的照著父母照著路走就好。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遊戲,每一個挫折都是怪物,都能提供經驗能讓孩子升級。想想在遊戲中父母帶著孩子打怪物,每一隻對孩子來說的龐然大物,都只是父母眼中的嘍蟻。於是父母不斷的帶孩子往新的地圖走,那些低等級的地圖都被略過,父母當然不在乎那些新手該累積經驗的地圖,因為有事父母頂著,但這些地圖再也沒辦法回頭。
這時父母封印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那便是容忍挫折的抗擊打能力,因為所有的攻擊都讓你扛下。父母會老去,會筋疲力盡。直到再也無法保護子女,父母期待他們會會說聲謝謝,並看見他們展翅高飛。但其實這些父母只會看見子女露出重獲自由的歡欣,但卻藏著失去依靠的迷惘。那充滿了自信的眼神,背後是沒有方向的腦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回頭,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他目空一切,他認為能像爸媽一樣輕鬆解決所有阻礙。但在和怪獸在交鋒的那刻他會忽然發覺,怎麼會這麼的痛?接著他發現,他從來沒有被怪獸摸到過,平常被爸媽秒殺的那些怪獸都能輕鬆的虐他,他終於發現他的經驗等級沒有辦法追上現在的世界,但他卻也沒有辦法回頭了。而他們被剝奪最多的,是成就感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許多父母認為幫孩子做了一切,就能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帆風順。所以他們不懂什麼是成就感,他們只知道有事爸媽扛著。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是爸媽給的理所當然。而這樣的理所當然,讓他更不需要與外界建立連結了。
他們不重視團體,從不尊重人,因為他們當他在團體裡鬧脾氣,我行我素而被同儕討厭。回家爸媽會怒氣沖沖的來找老師理論,找別人的家長理論。而最終也只會告訴他:「不要理別人,反正有爸媽在」。孩子這時認為自己有靠山,當然誰都教不動了。有趣的是,當這樣的孩子以後犯了錯,你會聽到這些爸媽說:「我家小孩平常很乖的,一定是別人帶壞他的。」

想想帶壞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養成中那些理所當然又目中無人的價值觀。陪伴並不是為孩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看著他跌倒與爬起,接著鼓勵他繼續跌倒,相信他可以爬起來。直到他發現挫折其實可以靠他自己跨越,而跨過挫折的經驗給他莫大的成就感時,你會以他為榮,而不是沈溺在自己為孩子鋪路的虛榮。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給零用錢前,先帶孩子練習五件事

作者\賴憲政

我曾經遇過不少爸媽,從來不給孩子零用錢。
理由很簡單,就是大人不知道「怎麼給、何時給、給多少、怎麼防止他們亂花」……,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犯了給錢的大忌。尤其是一切都替孩子打理妥妥當當的家庭,更容易有「不給孩子零用錢」的情況。
在這些爸媽的觀念裡,孩子住在家裡、吃家裡、上下學有大人(或安親班)接送,除此之外,任何想吃想用想買的,只要合理,爸媽也會準備好。其他時間出門,也多半有大人跟在後面付錢。反正,需要用錢的時候,講一聲就有。孩子根本找不到用錢的時機。
看起來,孩子不能領零用錢,好像不是因為「孩子或零用錢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爸媽害怕「給了之後,有不良效果」的話,代誌就大條了。
「既然孩子不需要用錢,就沒必要給零用錢吧?」
我了解身為爸媽,擔心孩子亂買亂花,一旦買了危險物品、垃圾食物,零用錢就成了害人的媒介。
可是,孩子總會長大,不可能永遠待在爸媽的庇蔭之下,若從來沒有花錢的機會,很難體會到錢的可貴。不知錢的可貴,自然不懂去珍惜。
所以,不妨在發零用錢前,先下點功夫,降低孩子「有零用錢後」的危機。不過,可不是要爸媽曉以大義,講得頭頭是道,而是要藉由日常生活來進行練習。
練習機會不僅唾手可得,而且因為是在無壓狀態下指導,孩子吸收效果佳,連學齡前孩子都能明白。
練習1 買東西,帶孩子一起去不管去菜市場,或去量販店採買,都請帶著孩子一起前往,讓他們見識見識「用錢」的場合與狀況外,也能知道家裡用的吃的都是用錢換來的。
練習2 訓練孩子加法減法的能力很多小朋友在買完東西、結帳時,付了錢後,東西拿了就著走。這是因為他知道要付錢,卻還不太習慣等候店員「找錢」。在家時,不妨利用角色扮演(扮家家酒),來讓孩子熟悉購物流程,同時訓練加減能力。
練習3 簡單購物行程就請孩子代勞例如,到巷口買早餐、到便利商店買鮮奶等,在商家距離不遠、金額不大、安全無虞的情境下,從單項到多項,循序漸進,讓孩子親身體驗「自己買東西」的過程。
練習4 合理的狀況下鼓勵孩子花錢尚未給孩子零用錢前,試著偶爾發一些獎金,並鼓勵孩子合理的花掉。例如,生日的時候,挑選自己喜愛的玩具等。間接讓孩子知道「原來錢這麼好用」。
練習5 針對零用錢的用途約法三章例如,不能買危險玩具、不能買垃圾食物、掉了不補發等,爸媽要與孩子一起討論,訂下親子雙方都能認同、願意配合的規則(包含違規時的處置)。爾後,在孩子零用錢的使用上,家長就更放心。
【新手父母】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股市憲哥的親子理財學:成功對抗沒錢惡循環,理出親+子的富未來!】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一定要教孩子分享嗎?分享不應變成強迫

圓神書活網  2016-04-22  

曾幾何時,「分享」似乎已被套上了一層道德枷鎖,變成用來強迫小孩出借東西的理由與手段?!
「分享」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澤澤爸爸,澤澤不乖。」
「喔~澤澤是怎麼不乖啦?」
「他好小氣喔,都不分享玩具。」
小男孩皺著眉頭、滿臉委屈的跑來跟我告狀。
我跟澤澤一起去朋友家玩,澤澤帶了一些自己心愛的玩具,有個小男孩想要跟澤澤借,但是不管怎麼跟他說,澤澤就是不借,於是這個小男孩使出了大絕招「找澤澤的爸爸來幫忙」。沒想到,我可能要讓他失望了,我只是笑笑看著他說:「是喔,那你去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澤澤借你玩具。」
過沒多久,在客廳的另一隅,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一個小女孩跑去找另一個女孩的媽媽:「如如媽媽,如如不借我玩具。她都不分享。會分享的才是好孩子,對不對?!」如她所願的,如如媽媽跑去如如旁邊,跟女兒說:「如如,玩具要分享啊,一起玩才好玩嘛!」只見如如噘著小嘴,雙手交叉在胸前,「哼」了一聲轉身背對媽媽,如如媽媽繼續好言相勸:「妳這麼多玩具,分給姊姊一點不會怎麼樣啊!」
「可是這些我都想要。」
「沒關係啦!反正……」過沒多久之後,如如的玩具就在別人手上了,但是如如卻是滿臉不情願。
「分享」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為什麼我卻沒有在她臉上看到呢?
當「分享」變成一種手段,沒有人會開心
這讓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們帶著兩兄妹去公園玩沙子。對於玩樂相當認真的我們,備齊了整套玩沙工具,從剷子、推車、挖勺、到水桶等一應俱全。當我們一到沙坑,拿出所有工具時,彷彿喚醒了四周沉睡的獅子,而我們就像獅子眼中的肥肉,當場就被盯上了。果不其然,一位小朋友率先發難,往我們這邊走來,但是眼睛卻是直直盯著玩沙的玩具:「這個可以借我嗎?」沒等我們回答,她竟自動拿起玩具,轉身就走。由於速度實在太快,我們來不及反應和制止,想說算了,反正她就在旁邊玩。不過,她這個舉動,彷彿也鼓勵了其他小朋友紛紛走過來。
一個小男孩問澤澤:「這個可以借我嗎?」行徑如出一轍,才剛說完就想把玩具拿走。早有防備的我,立刻叫住那男孩,搖搖頭說:「哈囉,他沒有說好喔。」一手指著澤澤。
「這個可以借我嗎?」男孩問了澤澤。
「不可以。」
「那可以借我那個嗎?」男孩不放棄,指了另一個玩具。
「不要,我全部都要用。」
「厚~你都不分享。」
男孩轉頭看我,指著剛剛那個「擅自借走」玩具的女孩,帶點生氣、理直氣壯的問我:「為什麼只借
她不借我?玩具就是要分享啊!」
「沒有喔,這是我兒子的玩具,他可以決定要不要借給你,我兒子的答案是不要。剛剛那個女孩是不對的,我會去把玩具拿回來。」
男孩聽到大人這麼說,悻悻然離開,繼續跟其他小朋友借玩具。
讓孩子自己決定!不分享也無妨
我個人很喜歡收藏電影跟影集的DVD,甚至買了完全沒拆過就擺在櫃子裡也很開心,這些DVD都是我的私人珍藏與小小喜悅,也完全不願意與人分享。每個人都會有不願意分享的東西,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不能因為孩子的玩具很便宜,大人就認為借給別人有什麼關係,即使只是一台小小的車子,在孩子玩的當下,就是屬於他獨一無二的玩具,何必要用「分享就是好孩子」的標準去逼迫孩子分享呢?
「分享」應該是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情、一種自發性的過程、一種享受共同擁有的快樂。孩子開始願意分享,除了個性使然,多半是與手足或同儕相處所學到的經驗。孩子在與朋友玩的過程中,彼此分享玩具,體驗分享的快樂與好處,他們才會更樂於分享,根本不用強迫。
「分享」需要被引導,而不是被強迫
澤澤一開始非常不願意分享玩具,我每次問澤澤,他只有一個答案:「因為我每個玩具都想玩。」後來,我就告訴他:「我知道每個玩具都是你的寶貝,不過在跟別人一起玩的時候,你可以把玩具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你最~喜歡的玩具,怎麼樣都不會借人;第二類是你普通喜歡的玩具,可以借給別人玩一下下,而且只要你想玩就可以拿回來。如果別人跟你借的是你最喜歡的,你就拒絕,如果是普通喜歡的,借他一下下也沒關係。當然,借與不借還是你自己決定。」澤澤在跟朋友的幾次互動練習後,終於開始分享。不過,他最喜歡的玩具一定還是緊緊握在手中。
另外,還有一個好方法。當澤澤想向別人借玩具而被拒絕的時候,我會鼓勵澤澤試著先去分享自己的玩具。「這是我的玩具借你,你的玩具可不可以借給我?」於是乎,兩人就沉浸在彼此分享的喜樂之中。
不要擔心孩子不分享,我們就會被認為是沒把孩子教好。讓孩子自己決定吧。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分享,就跟他說:「沒錯,你是可以不分享的。」
◎爸爸經不碎唸
如果覺得孩子就是要分享,請用身教證明給孩子看,先把你最珍貴、最值錢的收藏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假使你也不願意,為什麼孩子就一定要分享呢?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你考100分就給你50塊》千萬別「賄賂」小孩!5個正確獎勵孩子的訣竅

「你乖乖的把玩具收好,等一下帶你去公園玩。」
「好好好,你乖,你不哭我就給你吃糖果!」
「你拿到100分,我就給你50塊。」
以上的話,妳有沒有跟小孩說過呢? 現代講求愛的教育,提倡多讚美,少責罵。
以前打、罵小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大多數的父母會選擇用勸說、獎賞或
鼓勵等方式教育小孩。但是過多的獎勵會讓小孩「上癮」,他們會逐漸對獎勵
產生期待,一旦沒有了獎勵,小孩便可能感到挫折,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或
是有些小孩會因為沒有獎勵而選擇不配合成人的要求。其實,適當的獎勵有
「推動」的作用,但是一個拿捏不好,便會變成「賄賂」。很多教養專家,
或是教養書籍都會提醒父母,千萬不要賄賂小孩,因為賄賂小孩,也許會
得到他們短暫的配合,但是長久下來,便會養成小孩利用吵鬧來達到目的
的習慣。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真的可以拿捏好分寸呢? 不想要掉落「賄賂」
小孩的陷阱,我們可以怎麼做?
是「賄賂」或是「獎勵」?
美國「父母支援專線」的顧問Erin Schlicher認為,通常賄賂發生在小孩有負面
行為的時候,父母為了想要停止小孩的一些負面行為,在沒有預先計畫的情
況下,答應給小孩他們想要的東西。相反的,獎勵是事先跟小孩說好的約定,
如「等一下在超級市場如果你有好的表現,離開前我讓你挑一包糖果。」小孩
會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獎勵而聽話,就好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了賺取工資
而努力工作一樣。獎勵有鼓勵小孩要有良好表現的作用,決定權在父母的一
方;相反的,賄賂是鼓勵小孩利用負面的行為來達到目的,父母會因此被小
孩牽著鼻子走。
獎勵是「動力」或是「阻力」?

但是,很多時候獎勵和賄賂的界線真的不好分辨。小孩大概5歲左右,我希望
可以利用給小孩零用錢的方式來培養小孩存錢的觀念,同時希望可以鼓勵他
多幫忙做家事,所以我每個月給小孩50塊作為零用錢,並且要求他每天必須
要幫忙做家事。但是我的朋友卻有不同的見解,她擔心小孩會因為有零用錢
才願意幫忙做事情,一旦沒有了零用錢,或是零用錢對他們失去的吸引力,
小孩便不再想要幫忙。聽到朋友的說法,我也開始懷疑我們給小孩的獎勵
到底是「動力」或是「阻力」呢?回家跟老公討論,老公認為是動力與否,
第一,視乎小孩本身的個性而言;第二,父母給小孩灌輸的觀念也很重要。
獎勵會變成一種習慣嗎?

為了落實老公的說法,我們詳細的計畫我們的「獎勵系統」。當我們獎勵小孩
的同時,我們會提醒自己,獎勵只是一種推動力,一種鼓勵,並不能長久使用;
因為當小孩對於獎勵失去興趣,或是胃口變得越來越大時,情況便會失控。
所以我會把獎勵作為剛開始吸引小孩的工具,同時,會不斷的灌輸給小孩正確
的觀念,讓他知道,我現在要求他做得事情,以致他現在的改變,是為了他
自己好,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小孩,而不是為了獎品或是要討好任何人而做。
當他已經把正確的觀念記在心裡,把好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其實有沒有
獎勵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現在,當我叫小孩幫忙時,他一定不會說「不」;
儘管我常常忘記給他零用錢,但是他已經明白做家事、讀書是他應有的責任。
獎勵小孩的訣竅是什麼?

1.獎勵不用花大錢
「你好棒喔!哪麼快就把房間收拾乾淨。」父母的肯定和真誠的讚美,給小孩
緊緊的抱起來轉一圈,拍拍肩膀、摸摸頭等,對小孩來說是最好的鼓勵。如果
想要小孩更有實在感,可以給他們一些小獎勵,如帶他們去動物園、踢足球等。
我們應該要知道除了玩具、糖果、金錢等東西以外,小孩喜歡的是什麼,也許
她喜歡學媽媽塗指甲,或是學爸爸打領帶,這些都可以作為小孩的獎勵。
2.不動聲色的獎勵
早上,小孩總喜歡拖拖拉拉,不管他幾點起床,總喜歡在床上玩一下,賴一下,
就是不願意動作快一點去上課。有一天晚上,我跟他說:「如果你明天的動作
能夠快一點,我就可以在上學前說一個故事給你聽。」第二天早上,我還沒起床,
小孩自己就跑去浴室刷牙、洗臉,換好衣服等我起來說故事給他聽。有時候,
我們不需要講明「如果你...就給你...」,但是可以運用技巧的說話方式,給小孩
帶來推動力。
3.不需要獎勵小孩所有正面的行為
小孩也有他們應有的責任,如上課、幫忙做家事、有禮貌、誠實等都是他們應
有的行為和態度。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小孩,當他們做到自己的本分時,我們並
不需要刻意的獎勵他們,但是不要忘記給他們一個肯定;肯定他們的努力、進步
和付出。「謝謝,有你的幫忙工作很快便完成了」、「你很用功讀書喔」、
「謝謝你把事實告訴我」,這些不具有比較、評論的話語可以給小孩帶來鼓勵,
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知道我們有看到他們的努力。
4.先了解小孩行為背後的原因
吃飯時間到了,但是小孩對著他的飯就是不想吃,剛開始我會說:「等你吃完飯就
可以吃甜點囉。」雖然他聽到有甜點時,是有一點振奮,但是吃飯的速度還是很慢。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他是太累了,想睡覺,所以我讓他先去睡覺。小孩睡飽後,
胃口也回來了,不需要什麼甜點,他也一樣吃得很快。在百貨公司,平常不會吵鬧
的小孩卻突然大吵大鬧的要買玩具,媽媽看一下手錶,才發現原來已經到了小孩
睡覺的時間。父母不要一昧的想要去安撫小孩,而應該先去了解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5.三明治讚美法
沒錯,鼓勵是可以增強小孩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們只有讚美,沒有指正,小孩便
不會知道現實的狀況,只活在自己的完美世界裡。所以當我們讚美小孩的同時,
也可以適時的指出小孩的錯出。可以參考「三明治讚美法」,先讚美,再指正,
後鼓勵,如:「你好棒喔!會綁鞋帶了!但是,這裡有點鬆鬆的,這樣鞋帶很
容易就會鬆掉。但是,沒關係,我相信你再練習幾次就一定會綁得越來越好。」
一方面肯定小孩的努力,但是又指出他忽略的地方,最後再給他鼓勵增強信心。
因為如果我們只讚美,小孩就不會知道自己做不好的地方。同樣的,一開始就
否定他的努力,會讓他感到失望、挫折、和難過。

孩子,我不欠你的!震憾了無數父母

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有錢,你沒有。"
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
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
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中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
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
所以,中國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
爹還沒死,他們就開始大把花錢,整日無所事事。
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
所以,古語云:“富不過三代。”

什麼魔法?讓小孩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去年暑假,一個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
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
請瑪麗照顧一下,因此,
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關鍵:不近呼人情的囑咐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
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
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
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
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
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
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
你要自己按時起床,
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 你要自己做早餐吃,
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
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
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
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
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
但若沒時間的話,
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
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
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
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瑪麗的一番言語,
心中肯定是有所觸動的。
 因為在北京的家裡,
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最後,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
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
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
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
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
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
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的爸爸媽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
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
讓我兒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中國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了,
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
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
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也幫他們準備好,
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不是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人。

寵愛,不是真愛!

 請不要再這樣庝小孩了!其實你正在害他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比教孩子被打就打回去更重要的事-教他怎麼面對才是關鍵….

文/杜臍媽
孩子第一次「完全」離開父母視線,通常都是在讀幼兒園時,當你再也不能”馬上”、”立即”地幫他處理衝突、推擠、打鬧,就像在公園遊玩時那樣立即跳出來處理,也許你的擔憂,會促使你像我外子一樣教孩子,「有人打你,就把他打回去呀!」,外子的理由是「幹嘛要平白讓人家欺負,你越不打回去,他就越囂張!」。但當你仔細想想,那個推打他、2-6歲不等、還在流鼻涕、上廁所還不會自己擦屁股的同學,真的如社會上那些霸凌別人成性的壞人一樣,那麼有心機?那麼可惡至極?那麼惡劣,喜歡看別人出糗嗎?而面對別人的霸凌或強勢,反擊或忍耐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嗎?
教孩子表達喜好與情緒
當同學打自己,你應該教你那默默承受的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悅;你也該教你那第一時間會反擊的孩子,試著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他人自己的喜好,是一種需要練習的能力。 
幼兒通常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喜好時,會採取生物本能,如哭、尖叫、丟東西,以及他從成人所習得的打人動作,而通常大人會教他好好說,不能用哭的、用叫的。但為何當他在學校受到委屈時,你卻鼓勵他”打回去”,像個嬰兒一樣,用他原始的本能反擊,最終事情的發展,只會是兩個人互毆、尖叫、大哭,但事情卻沒有解決,情緒也沒有正確的傳達讓對方知道,孩子還是沒學會如何”自己”面對人際衝突。
其實只要正確表達,孩子不需要冒著被打傷或打傷人的危險,就可以解決問題。你可以試試以下方式,和孩子模擬練習,如何在衝突一開始時,用正確的肢體、語言、眼神來表達他的不悅。
<模擬練習一—正確說出感受>
用「請你不要打我,我會痛、我不喜歡。」代替「哭泣、尖叫、暴怒暴走和打人」。
<模擬練習二—正確的肢體與強烈的眼神>
言語勸告後,對方依然打人時,可以往前走向打人的同學、貼近他(通常對方會被突如其來的靠近嚇一跳)或握著他打人的手,眼睛睜大看著他、嚴正的對他說「請你不要再打我,我很生氣,你再打,我要告訴老師了!」。有時孩子會說,我已經有跟他說了,他還是繼續打我,可能的原因是,表達的訊息不夠強烈,因此事實加上眼神(看著對方的眼睛)和肢體,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不是在開玩笑的。
教孩子詢問原因並引導同學做正確表達
你孩子那個跟他差不多大、無法正確表達情緒或把打鬧當做玩樂的同學,不過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幼兒,他和你家的孩子一樣,會用哭、叫、搶、打人等,來表達他的需要。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可以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情緒時,也許可以訓練他的同理心、讓他成為同學的小老師、成為群體中有正面影響利的人。
<模擬練習一—解決問題>
「你為什麼要打我?你打我,我也不知道你要做什麼?你可以告訴我你需要什麼嗎?」讓孩子引導對方說出他的感受、需要或情緒,然後再讓對方知道自己被打的感受,鼓勵對方改用說的,而自己也願意幫忙。
<模擬練習二—轉移注意力>
「你也想要這個玩具是不是?可是你不能用搶的呀。那我拿一個更酷、更好玩、更厲害的給你玩,然後等一下我們再交換玩,好不好?」讓孩子動腦解決問題,用有創意、不需要正面衝突的方式處理。可以多模擬幾種情境,讓他做對應的訓練,他就能在衝突發生時,有更多的創意和智慧來解決。
如果我們能教孩子看懂對方打人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有一個無法立即用言語表達的需要,所以才心急打人,也許我們的孩子就更能培養同理心、對環境或他人的適應力會更好、也較不容易被人激怒、有較穩定的情緒。多少社會新聞,是因為太容易被激怒、太容易把對方當成敵人而採取強烈的反擊,以製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如果我們教孩子反擊、用立即的暴力表達自己的抗議,也許他會失手把同學推去撞尖銳物、或更甚至會傷害他人的生命,這些都不是正常的情緒應該有的反應。而且容易暴怒、容易報復的孩子,也會容易被同學孤立,反而更無利於他人際關係的建立。
教孩子用打人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最後吃虧的還是孩子自己
如果孩子從小被教導要強烈反擊、要以暴制暴,你會發現,他還沒跟同學開戰之前,就已經會跟自己的手足開戰,你一拳我一腳,彼此都不吃虧,這樣的畫面,爸媽們以為如何?給他們兩個讚,稱讚他們懂得不要平白被欺負?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家打架,我們恐怕會嚴正指責他們使用暴力、並教導他們該如何解決,以免手足間傷了感情、讓全家不得安寧。但為何我們卻容許孩子對另一個孩子以暴制暴?然後我們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呢?
通常,會用暴力捍衛自己權利的人,長大後,通常也會用暴力去剝奪別人的權利,因為他的理就是理、他認為對就是對、他可以對任何人執行懲處。這也就是為何有人會因為被看一眼,就把人殺死。因為他的世界裡,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他對人的錯採取暴力,也只是”剛剛好”而已。
難道沒有比教他用拳頭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
其實,父母害怕孩子吃虧、心疼孩子的心情,凡當父母的人都能體會。但爸媽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旁保護他,因此更要花些時間,教他用正確的方式面對衝突、處理人際問題,給孩子真正帶得走,解決問題又一輩子受用的能力,更勝於教他用拳頭立即解決問題。
沒有壞孩子,只有需要被幫助的孩子
謝玉蓮兒童臨床心理師:「欺負的關係常常是在無意中形成的。半大不小的孩子,一方面因為同理心尚未發展成熟,一方面又基於期待被同儕接納的心理壓力,不知不覺中參與形成了整個欺負的過程。對霸凌事件有一個更宏觀的視野:沒有壞孩子,只有需要被幫助的孩子。」
我們要給孩子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我不是個完全反對使用暴力的人,因為我相信在成人的世界,有時會發生讓人氣憤到想以暴制暴的情況,就像如果遇到危險,或有人蓄意傷害我的孩子,我一定會毫不猶豫衝上前、狠狠使出吃奶之力揍他;然而在孩子的小小世界裡,他那些單純的朋友或同學,通常都是無心之過、表達錯誤或沒人教導,因此教孩子正確表達、教孩子如何自保,才是他最需要學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