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談過動與衝動】

 文章出自  莊偉辰醫生  粉思專頁 

🤪 孩子話很多、動不停?

有些孩子像小馬達,總是坐不住、話也停不下來。爸媽別急著覺得是「故意搗蛋」,這可能和「大腦在抑制與自我控制上」的能力比較吃力有關,也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中「過動與衝動」常見的表現。

▾ 如何分辨孩子是好動還是過動?

👦 單純好動的孩子:雖然精力旺盛,但在需要安靜的時候(像是上課、排隊、用餐),還是能慢慢靜下來。

👧 ADHD 的孩子:不是不想安靜,而是大腦的自制能力比較辛苦,就算知道該安靜,仍然常常停不下來,進而影響課堂或生活。

» » 換句話說,「能不能在需要的時候停下來」,就是好動與 ADHD 過動的最大差別。

 

 ⟡ 過動與衝動,生活常見的樣子:

🏃‍♂️ | 過動表現

 • 常坐立不安

 • 需要久坐時,常常離開座位

 • 在不適合的情況下亂跑、爬上爬下

 • 無法安靜地玩遊戲或做休閒活動

 • 總是動來動去,難以靜止

 • 話很多、停不下來


⚡ | 衝動表現

 • 常在別人講完話之前就搶著說話

 • 難以等待、排隊

 • 打斷他人的談話或活動


» » 如果這些行為 經常出現、跨不同場合、而且影響到生活或學習,就要進一步評估是否與 ADHD 有關🔎

 

▾ 什麼時候該帶孩子評估?

符合以下三點,就建議找 兒童青少年身心科/精神科 團隊進行專業的評估🩺:

① 症狀多,且持續超過 6 個月

② 在家裡、學校、安親班等不同場合都會發生

③ 已造成學業、人際或生活作息上的困擾

 

▾ 與爸媽、老師分享的話💬

ADHD 不是孩子的缺陷,而是大腦的獨特挑戰🧠

早期專業評估與治療,能幫孩子減少困難,也讓他們發揮優勢。

支持孩子,不是要求他們『變乖』,而是幫助他們學會專注與自我控制,走出屬於自己的亮點✨




在班上人緣不好,怎麼辦?先陪孩子檢視是否有這4種問題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2019-09-29 (更新:2021-04-04)

有些時候,孩子只是想要抱怨,這樣的處理就足夠了,「孩子也會煩、也想要訴苦,大人在這時候,就要負責給孩子抱抱、給孩子力量,」楊淑芬說。 但,如果孩子真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那不只要給孩子力量,還要給孩子方法。

孩子常常抱怨:「都沒人要跟我玩」、「都交不到朋友」,該怎麼辦呢?爸爸媽媽該出手,幫孩子交朋友嗎?如果要,又該怎麼幫呢? 

人際關係是孩子要面臨的重要課題,家長總會希望孩子有好人緣、受大家歡迎、身旁圍繞很多好朋友……「因為大人心中,有了這樣的期望跟想像,當聽到孩子訴說在學校沒朋友、沒人能一起玩時,就很容易會擔心、焦慮,」親職教育講師、人稱「澤爸」的魏瑋志說。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澤爸建議,家長第一步,一定要先忍住、冷靜下來,「例如不要隔天就跑到學校去,找老師講這件事,或是直接聯絡同學的媽媽,想幫孩子交朋友,這樣的介入都太『大動作』了,不一定有用,反而還給孩子壓力。」 

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未來Family

Home 小學生 人際關係 在班上人緣不好,怎麼辦?先陪孩子檢視是否有這4種問題

在班上人緣不好,怎麼辦?先陪孩子檢視是否有這4種問題

有些時候,孩子只是想要抱怨,這樣的處理就足夠了,「孩子也會煩、也想要訴苦,大人在這時候,就要負責給孩子抱抱、給孩子力量,」楊淑芬說。 但,如果孩子真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那不只要給孩子力量,還要給孩子方法。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2019-09-29 (更新:2021-04-04)

孩子常常抱怨:「都沒人要跟我玩」、「都交不到朋友」,該怎麼辦呢?爸爸媽媽該出手,幫孩子交朋友嗎?如果要,又該怎麼幫呢? 

人際關係是孩子要面臨的重要課題,家長總會希望孩子有好人緣、受大家歡迎、身旁圍繞很多好朋友……「因為大人心中,有了這樣的期望跟想像,當聽到孩子訴說在學校沒朋友、沒人能一起玩時,就很容易會擔心、焦慮,」親職教育講師、人稱「澤爸」的魏瑋志說。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澤爸建議,家長第一步,一定要先忍住、冷靜下來,「例如不要隔天就跑到學校去,找老師講這件事,或是直接聯絡同學的媽媽,想幫孩子交朋友,這樣的介入都太『大動作』了,不一定有用,反而還給孩子壓力。」 

《未來Family》採訪了多位專家,整理出三大步驟,家長可依照這三大步驟來試著協助孩子。 

第一步:先照顧孩子的心情。 

「孩子想要有朋友、在乎友誼的心情,是值得鼓勵的,可以先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覺得你的動機是好的,也值得肯定,然後陪著孩子一起回溯過往的『好經驗』,」友緣基金會社工師楊淑芬說。 


例如,可以跟孩子聊:「以前剛進幼兒園時,當時也跟同學不熟,記不記得你當時也有點緊張?後來是做了什麼事情、用了什麼方法,才跟大家熟悉呢?後來還跟某某人,變成好朋友呢!」楊淑芬說,透過這樣的談話,讓孩子想起,以前這類的困難,他也曾面臨過、克服過,現在的他,也是可以的。 

有些時候,孩子只是想要抱怨,這樣的處理就足夠了,「孩子也會煩、也想要訴苦,大人在這時候,就要負責給孩子抱抱、給孩子力量,」楊淑芬說。 

但,如果孩子真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那不只要給孩子力量,還要給孩子方法。 


第二步:陪孩子找出問題所在。 


親職作家彭菊仙歸納,孩子的人緣不好,有四種可能,第一種,是外表的問題,例如看起來髒髒的、不討喜,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孩子,有些自理能力還不好,例如頭髮洗不乾淨、褲子沾到尿等等,身上就容易臭臭的,又或者會公開挖鼻孔、擤完鼻涕衛生紙亂丟等等。 


第二種是個性問題,常見的狀況有孩子太白目、愛告狀、喜歡亂衝亂撞,或者是愛現、事事裝懂,又或者是自私、不愛分享等,這些都不討喜。 


第三種則是有先天障礙,彭菊仙提醒,如果經過一整個學期,孩子的人緣還是很差,那就要觀察看看孩子是不是有過動或情緒障礙,過動的孩子因為控制能力比較差,愛講話、愛製造噪音,容易讓旁人不舒服,至於情緒障礙的孩子,容易衝動、跟別人衝突,甚至會暴怒、打架等,此時大人要評估是否帶孩子去看身心科。 


第四種,是孩子的先天氣質,「確實是有孩子天生內向,不喜歡交太多朋友,有一、兩個朋友能一起玩,孩子就覺得快樂了!」彭菊仙強調,這種情況也OK的,爸爸媽媽就要放寬心看待。 


第三步:當孩子的軍師,適時獻策。 

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對症下藥,例如讓孩子學著打理好外表、調整行為跟態度等等。楊淑芬強調,主角還是孩子,家長雖要幫忙,但重點是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問題」;澤爸也說,過度介入,會讓孩子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在團體中自處,家長應該在孩子身後當軍師,孩子通常較缺乏社交技巧,這是父母可以獻策的。 


例如,下課時大家都愛到外面玩「鬼抓人」或「紅綠燈」,孩子總是落單,楊淑芬說,這時就可以跟孩子聊聊到底是為什麼,「是不是時機不適合?例如你到操場時已經太晚了,大家玩到一半了,很難加入 ,那是不是下次下課後就馬上出去、趕上大家?或者在『換鬼』的時機問問看能否加入?」 


甚至,還能跟孩子一起演練細節,澤爸舉例,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練習問出:「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也練習在被拒絕後說出:「沒關係,那下次再一起玩。」 


家長的重點是要傾聽孩子的內心,鼓勵孩子的勇敢,也接納孩子的害怕,千萬別說:「不要怕啦!」,而是可以說:「爸爸媽媽剛到新公司,也很怕耶!」萬一孩子不敢提出加入玩耍的要求,也不要跟孩子說:「講講看沒關係啊!」而是跟孩子說:「不敢也沒關係,等你之後想講再講。」澤爸強調,家長要試著同理孩子,避免在言語之中給孩子更多壓力。  


最後,別放大問題。彭菊仙直言,孩子是否人緣不好、交不到朋友,也別太早下定論,父母可以多觀察看看;楊淑芬則提醒,假如孩子回家後自己沒提起,爸爸媽媽不要一直關心孩子的人際關係,免得讓孩子很挫折,「例如可以跟孩子聊:『今天在學校好玩嗎?』、『下課好玩嗎?』而不是一直問孩子:『你有沒有新朋友啊?」 


孩子不會交朋友!?5種實用方法學交友

 2021年9月28日/分類: 教材下載, 最新文章, 社交與情緒/作者: 天才領袖團隊

「都沒有人跟我玩」、「我都沒有朋友」、「都沒有同學找我說話」爸媽聽到孩子『渴望交朋友卻沒朋友』的心聲,不免會感到揪心。善於人際社交的爸媽,通常不容易理解孩子為何不會交朋友,總會告訴孩子「人家不找你,你就主動去跟同學玩呀」,殊不知,這句話沒有太大幫助,因為孩子不會交朋友,不是主動與被動的問題,而是「想太多」的問題。

孩子在想什麼呢?孩子在想: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萬一我過去被拒絕怎麼辦?大家會不會不喜歡我?總之一堆負面的想法,猶豫不前。有些時候,是小朋友主動來找孩子玩,結果孩子反而愣在那裏,腦袋不斷思索,就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其他小朋友見孩子沒反應,當然轉頭就走,甚至可能暗地標籤孩子『怪異』,於是孩子錯失了交朋友的機會。

5種實用方法   教孩子學交友

容易因為害羞情緒而不會交朋友的孩子,大人要做的除了鼓勵、製造機會,還要建立信心與安全感,並提供社交方法,以下5種實用的教孩子學交友的方法,不妨多練習。

1.正向自我對話法:

孩子越容易負面思考,就越容易產生心理學的自證式預言效應,也就是說,孩子覺得「大家會不會不喜歡我」,「我會不會很奇怪」,這樣久了,自己就真的會變成被討厭、奇怪的人了。因此當孩子越負面,大人一定要越正面去破解孩子的負向語言,甚至請孩子自己對自己說,「大家了解我就會喜歡我」、「我知道我不是奇怪的人」、「我知道我做得到」……等。爸爸媽媽可以將孩子的負面語言列出來,陪著孩子一起思考,每一句負面語言,可以用什麼正向語言去反擊,打敗負面思考的傷害。

2.打招呼演練法:

跟人打招呼看似是一件輕鬆平常的事,但對於害羞、容易想太多的孩子還真的不太簡單,因為雞毛蒜皮小事可能都會困擾著他們,例如「我要叫他哥哥還是叫名字?」、「我現在該揮揮手嗎?」。因此,不善交友的孩子,打招呼一定要在家先揣摩演練過。打招呼有四個很重要的元素,注視打招呼的人、微笑、叫名或稱謂、說嗨/哈囉/好(或肢體語言)。在家可以模擬情境,讓孩子先練習打招呼,也可以請孩子觀察比較外向的孩子,都是如何打招呼的,並模仿他們打招呼的方式,當孩子演練久了,就不會覺得打招呼的舉動奇怪,而能在情境中自然出現。


3.友善行為表現法:

友善的人,人緣自然不錯,大家會喜歡與他親近,因此讓自己表現出友善的樣子,是重要的。友善是甚麼樣子呢?面帶笑容、會稱讚他人、能同理他人,真誠回應,例如「你穿這件衣服真好看」、「你需要幫忙嗎?」當別人主動親近時,也要記得保持友善態度,不知道該說什麼沒關係,重點是要先保持笑容,可以先用非口語的方式回應,如點頭,其他就先別想了。


4.共同話題營造法: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一個短時間玩在一起的朋友,他們更想要可以聊天、談心,會互相幫忙互相安慰的好朋友。「交到朋友」對孩子而言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朋友會讓孩子在團體中有歸屬感、有自信心、有情緒支持,就比較能克服壓力、適應環境挑戰。


但要如何交朋友呢?可以從共享興趣和一起做事兩方面著手。小學後老師大多會安排自我介紹,因此爸爸媽媽可以在家先跟孩子演練自我介紹的內容,除了名字外,還可以說說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興趣,接著在校的自我介紹時間,聽聽同學們的嗜好或興趣,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帶東西一起玩,例如下棋,也可以多觀察同學們的衣著飾品,例如帶著富邦悍將的吊飾,就可以推測這同學也是中職迷,就容易有共同話題。也可以透過做一樣的事來交朋友,例如看到同學都會在公園玩球,那自己也可以到公園玩球,做同樣的事就容易打成一片。


5.團體融入安心法:

孩子不善交友不是把孩子丟到團體就好,因為孩子反而更容易成為被孤立、遺忘的那個人。建議要從小團體開始,而且最好是固定玩伴,由大人先開啟遊戲,當孩子們玩成一片後再退出,遊戲時間也不要太長,以免有紛爭或無聊出現,見好就收才能讓社交經驗留下好的回憶。有正向的經驗,孩子才會有自信,認為自己是做得到的,下次就會更積極嘗試。另外也要跟孩子預先演練最差的狀況,例如同學嫌跟孩子玩好無聊時,該如何回應?當有處理失敗的能力,就更不會畏懼,社交自然就能勇於跨出一步。

孩子不會交朋友,爸媽要注意的四件事

 2023年4月20日/分類: 教材下載, 教養育兒文章, 最新文章, 社交與情緒/作者: 天才領袖團隊

最近被好多父母問到一個問題,孩子交不到朋友,該怎麼辦?

真的不能小看孩子的社交問題,其實小朋友都喜歡跟人玩,但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怎麼跟人正確的互動,於是交不到朋友,而變得很多挫折情緒,甚至有孩子還會跟父母說,「都沒人喜歡我!」、「都沒人要跟我玩」,家長其實聽完會有點難過。

你的孩子在學校 也有碰到這10種社交問題嗎?

在這個後疫情時代,我們真的要好好探討一下孩子無法融入團體的原因(有些社交問題是因為這幾年疫情造成),常見的狀況有幾種:

1、無法融入團體跟人玩

2、常常在團體中孤單一個人

3、不會主動去交朋友

4、想要跟人玩卻不知道怎麼做

5、跟別人玩都要人家聽他的

6、容易跟人玩一玩就起衝突

7、很少固定的玩伴

8、同學會不喜歡跟他玩

9、喜歡自己玩,不喜歡有人一起玩

10、在團體中都沒有在管別人


孩子交不到朋友的社交4問題

以下這些問題常是父母沒看到的,卻是影響孩子交不交的到朋友很重要的關鍵。


1、孩子「玩法」有問題

控制型玩法的孩子

有些孩子和同學相處的玩法是「這個我來」、「我先弄!」、「給我!」、「你不要拿!」…,這樣的控制型玩法,怎麼會交的到朋友呢?


這類孩子在家裡要用桌遊一起玩,而且大人不可以全讓他,要練他輪流、等待的能力,或是透過一些「社交情境繪本」,引導孩子知道,如果一直要指揮控制的話,別人就會不喜歡自己。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一點,我們不要一直提醒孩子,跟人互動時「不能」怎樣,因為孩子在當下還是會用他的個性去互動,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平時運用桌遊、繪本去教比較好。

觀察型玩法的孩子

另外有些小孩的玩法是-待在旁邊看人家玩,或小心翼翼的、要很有把握的事才會做。這對於大家都在探索時期的小朋友來說,當然也不容易交到朋友,這叫「觀察型」小孩。

這一種小孩要先建立他的信心,例如讓孩子帶他熟悉的玩具去跟人互動,可以是積木、拼圖、魔術方塊、跳棋…等。從自己熟悉的東西,去建立跟人的互動會比較快。

2、孩子「溝通表達」有問題

有些孩子交不到朋友,跟語言表達能力有關,因為語言表達就是建立關係的管道,所以要幫助孩子順利溝通。

要增加這個能力,讓孩子用在交朋友上,可以這樣做:

第一,增加孩子社交語言使用。例如「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或「可以一起玩嗎?」、「你要不要玩這個?」

第二,增加孩子「雙向溝通」能力,也就是一問一答能力。要常跟孩子用開放式的互動,例如講故事完問他小問題、放學後關心他都在學校玩什麼?吃了什麼?

這樣做語言練習,可以類化到孩子的互動情境,有助於跟朋友溝通。

3、孩子「遊戲能力」有問題

小朋友要玩在一起的第二個管道(第一是語言),就是玩遊戲的能力。

不要小看玩遊戲,玩遊戲需要「大動作技巧」,因為要跟人跑來跑去、追來追去;也需要「精細動作技巧」,像是一起跟同伴操作玩具、扮家家酒、玩積木等。

也需要「專注力」,孩子要會跟上同學的遊戲指令、跟上速度,這些都需要關心。訓練專注力的書推薦慢吞吞英雄專注力這樣訓練1~4趣味專注力套書…,這些都可以多運用。

最後,孩子也需要「解決問題能力」,玩遊戲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和同學有衝突,因此也需要在平時,多訓練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4、孩子「理解他人」有問題

有些孩子在學校,會不知道自己哪裡冒犯到同學,其實這是在理解他人方面有問題。

所以要教孩子,一起玩時要了解同學,並判斷別人的意圖,喜歡什麼又不喜歡什麼?所以平常在家裡,就要練同理他人的能力,如果孩子連媽媽在生氣都看不懂,爸爸下的指令都不清楚,他到團體裏面也會無法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我想跟你交朋友】小一生社交力關鍵技巧

 陳俊宇全方位潛能開發/職能治療

 線上客服
 育兒便利店
 舞臺劇
訂閱攻略
 
續訂月刊
 
親友介紹
 
線上客服
 
免費體驗
 
育兒便利店
 
訂閱攻略
 
續訂月刊
 
親友介紹
 
線上客服
 
免費體驗
 
育兒便利店
Go Back
入園入學
訂閱文章
【我想跟你交朋友】小一生社交力關鍵技巧

陳俊宇全方位潛能開發/職能治療

 

      「學會做事前,先學會做人」,這是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生金句,也是一句隨著年歲增長而更能感悟的話語,有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更幫助我們建立自信,更能幫我們在做人處事上獲得四方之便,但是人際關係的處理,並非一蹴可成,而是不斷試誤學習的過程。從我們出生開始慢慢的對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建立認知,接著經歷了該如何來表達情緒,並且透過群體生活來學習如何與同儕相處,培養出完善人格迎接成長後的挑戰。

 

        六到八歲的孩子,語言的表達與情感的理解力經過學齡前的建立下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此時期的孩子會開始在意人際關係、渴望友誼,開始會跟朋友透過溝通表達開心、不開心的情緒,也開始會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並且學習該如何關心朋友的需要。學校生活在孩子人際關係互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媒介,藉由許多團體小活動,讓孩子們融入群體生活。對於剛入學的孩子該如何與同儕建立友誼、該如何拿捏情感的表達,讓人際互動間存在舒適的空間?大陳老師在新學期的開始,給予各位家長一些建議,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學習如何交朋友:

 

1.家庭教育給予支持

        盧梭:「家庭教育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家庭是一個人的人格塑造起源地,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心骨。在學齡前,家長透過家庭教育幫助孩子培養性格、建立自信與責任,孩子在家庭的溫暖孕育下,心靈獲得足夠愛的支撐,才能更無畏的面對新的環境。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代替懲罰、以肯定的語氣代替責罵,讓孩子願意嘗試犯錯,而後從錯誤中學習,藉此培養良好的習慣面對學校的小型化社會生活。

 

2.練習嘗試交友,如何跨出第一步

        澳洲天主教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娜塔莎·沃德曼(Natasha Wardman)表示:「小學生交友的困難處在於,在很有限的同學人數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孩子的天性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天生落落大方、有的孩子遇到不熟識的面孔便會感到不安。孩子在小班制的規劃下,要找到天性相符的朋友或許有難度,因此,對於天性不同的孩子,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天性較害羞的孩子很多時候可能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友誼的第一步,此時,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一些簡單的SOP,例如跟孩子說「我們一開始可以先觀察坐在隔壁的同學有沒有跟你有共同的興趣,譬如都用一樣的鉛筆盒,然後等同學有空的時後有禮貌的跟同學打招呼,接著可以跟同學開始分享興趣,例如:喜歡的卡通、玩具」。

        也有些時候天性害羞的孩子是屬於希望交到朋友,但是缺少勇氣說出口,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讓孩子練習嘗試說出口,例如:多參與人際互動活動,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讓孩子有勇氣開口說話;還有一種類型的孩子是天生的交友高手,嬰兒時期不論哪個親朋好友抱,孩子總是笑臉迎人,這種天性的孩子,父母親們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只要扮演著拉繩的角色從旁觀察孩子,教導孩子保持禮貌,注意是否行為上過於主動讓同學害怕。另外,臨床上還有一種狀況是孩子不喜歡跟同年齡的孩子交友,這大部分是導因於認知發展較快,孩子覺得與同齡人談話內容相對無趣,此時,父母扮演的角色不應只是強迫孩子交朋友,而是讓孩子學習調整自己融入群體,例如:讓孩子練習觀察同儕的優點,學習自身缺少的地方。

 

3.接受被拒絕,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讓情感的表達不NG

        在嘗試交友的過程中,並非總是會成功,我們可以試著先告知孩子可能的情況,讓孩子擁有被拒絕的勇氣,即使被拒絕了也不要氣餒或憤怒,可以在此時趁機教導孩子如何控制情緒,讓孩子時常保持穩定而正向的情緒,有助於孩子交朋友。

學習表達情緒是建立這段過程的基石,然而我們常見的狀況卻是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緒,以致於用哭聲、動手打人等原始行為來滿足自我情感,這也是讓很多家長們急欲尋求解方的頭疼問題,有鑑於此,孩子情緒的控制、如何不變成噴火龍?大陳老師大概說明幾個方法:

  • 將抽象的情緒與具體的詞彙連結

        六至八歲的這個階段,屬於情感豐富,但表達不精準的階段,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命名情緒,例如:當孩子感到全身顫抖、肌肉緊張、心跳變快的感受,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種「焦慮」的情緒,藉著幫助孩子了解身體的反應來建立情緒認知,而不是只知道自己感覺不舒服

  • 鼓勵表達情緒

        當孩子在交友的過程中被拒絕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透過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出原因

  • 面對情緒時的解決方式

        父母可以透過平常與孩子練習的模擬情境來引導孩子學習面對情緒時該如何解決,當孩子有情緒時,利用平常學習到的方式來調和情緒,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 大人以身作則的情緒

        無可疑問的是大人也會有情緒,大陳老師曾經分享過十分鐘原則,建議父母在面對情緒的當下不妨與孩子說:『爸媽需要情緒處理時間,在這10分鐘裡,爸媽可能會因為情緒影響而罵你,但爸媽不想這樣做,請你先給爸媽一點處理情緒的時間與空間,我們10分鐘後再談。』

  • 允許足夠的情緒處理時間

        讓孩子表達與處理自身不好的情緒,是一件好事!給予孩子充足的情緒處理時間,才能讓孩子好好消化自身的情緒!

  • 提醒不對的仿效行為

在資訊容易取得的今日,網路世代的孩子容易上網接受各樣新知,但未必有能力判別好壞,父母們要注意孩子的行為,在孩子仿效不當時,適時制止並引導。

 

4.多讓孩子參加活動,建立群體感與自信心

        英文俗諺說:”Practice makes perfect”!交朋友這件事也是需要熟能生巧的過程,多多讓孩子接觸社交活動,參加學校或社區舉辦的活動,藉由參加活動認識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們,讓孩子建立交友的自信心,也讓孩子自然習慣面對認識新朋友情境。


        對於小一剛入學的孩子,正處於一個從幼兒時期轉變成需要學習責任與面對自我義務的轉換期,開始具有自我判斷與理解他人觀點、需要朋友及同儕認同的階段,交朋友更是一個重要學習人際互動的過程。父母親們要適時的放手讓孩子面對,控制自己時刻想幫忙孩子的衝動,僅需扮演一個引導者,當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時,協助孩子並且給予支持,當作孩子強而有力的後盾,讓孩子自在而舒適的學習交友。

低年級孩子交友的關鍵技巧

 文/信誼編輯群   

2019年04月 (更新 : 2024-11-12)

有一本經典繪本作品《好朋友》,故事裡面的公雞咕咕、老鼠強強和小豬波波是好朋友。他們一起叫農莊的動物起床、一起划著小船扮海盜、一起採櫻桃分著吃、一起發誓要一輩子做朋友,永不分離。故事中重複出現的句子是,「因為好朋友就是……。」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逐漸脫離了家庭的保護與依賴,朋友對他們也愈來愈重要。究竟孩子們是怎麼交朋友,怎麼看待朋友關係呢? 


交朋友,孩子跟大人想的不一樣 


在學齡前孩子的心目中,只要一起玩的人就算是朋友,嚴格說來,只是「玩伴」,情感交流的成分不多。隨著孩子的語言表達力和同理心逐漸增加,大約六到八歲以後,他們開始可以跟朋友溝通彼此的心情、關心對方的需要、分享好東西給對方,也能合作完成事情。他們對人際關係的需求也增加了,開始會渴望友誼,期待朋友穩定的陪伴;這個階段友伴關係具有獨佔性與排他性,孩子會因為心裡認定的朋友跑去跟其他人玩而感到嫉妒或傷心,也可能會以「我們不要跟他玩」「你不是跟我們同一國」這類言行,來鞏固自己的友誼或社群地位。 


別輕易給孩子貼上霸凌標籤 


有些家長會把小孩這種搞小圈圈、排擠的行為當作霸凌來看待,其實過於言重;除非有長期肢體、言語的攻擊,造成身心的傷害,而且雙方的權力或體型相差懸殊,以致受害者無法反抗,否則,低年級孩子之間的排擠行為,往往不是真的有意要傷害他人,今天小雅不跟小莉玩,或許過兩三天又玩在一起,大人不必太過緊張,往孩子身上貼標籤。 


一般來說,六到八歲孩子的喜好或情緒變化比較大,也相當自我中心,不太懂得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他們可能很天真的認為:朋友就應該想法都一樣、喜歡的事物也一樣,如果遊戲當中彼此想法意見不合,就不能做朋友,衝突和分裂於是產生。這時有些孩子會試著主動溝通,若是溝通不成,也會再找到新朋友;但有些孩子則顯得比較被動,縮在角落悶悶不樂或找大人抱怨,逐漸變成團體中的邊緣人。 


孩子交不到朋友,有原因 

經常保持正向情緒、社交技巧較好的孩子,往往比較容易交朋友,也比較能維持友誼;相反的,經常帶著負面情緒與行為的孩子,同學也就敬而遠之。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人際互動,都會形成一種循環,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比較能獲得不同的資源,也從朋友的良性互動中建立自信,人際關係與情緒發展愈來愈好;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孩子,則因缺乏情感的支持與社交技巧練習機會,各方面發展可能都會愈來愈低落。 


幫助孩子交朋友,有方法 


1.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

請家長經常以肯定、溫暖的言語行為對待孩子,多給他們無條件的愛與包容,讓他們對自己的特質與能力有自信,能欣賞自己的獨特;從家庭環境獲得足夠的愛、自我形象健康的小孩,比較不會對於朋友交情的變化過於患得患失,才能和同儕形成健康的友誼。 


2.協助孩子釐清交友衝突:

當孩子與朋友發生衝突回家訴苦時,家長可以帶著關懷但維持中立的態度,聆聽孩子陳述過程,不急著當裁判官,去指責孩子或他人;雙方可能都有理,只是對事情的觀點不同,有時候衝突是無解的,只能耐心等待轉機或彼此的情緒平靜。父母要能適度引導孩子學習同理並包容他人,而非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別人來配合自己。此外,由於事件的發生場景在學校,建議家長可詢問老師,釐清衝突的原因,再進一步協助找出解決方法。 


3.作孩子的互動範本:

要注意,父母對待他人的方式,會成為孩子與人互動的樣本。尤其在家中,家人要能彼此了解並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尊重彼此的感受和界線、能關懷家人的需要並且甘心樂意付出……這些都對孩子在外建立好關係有所助益。 


總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場所,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呈現的習慣或價值觀,往往都是在家庭中形塑的。父母要運用正向的教養方式,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與情緒管理,這對孩子交朋友有正向的幫助,而良好的友伴關係,將會成為他們人生旅程上的重要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