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富元
鬆了,怕對不起小孩;緊了,怕折磨了小孩。當代父母,在教養中面臨一個又一個兩難抉擇。但焦慮、心急的直升機父母,給的太多、做了太多,往往教出一個個沒有同理、無法負責的「晉惠帝」。
在孩子的人生課程表三十萬元可以做什麼?
可以讓一個公立大學生念完四年大學;認養兩個弱勢兒童十年;買一千五百多本書送給偏遠小學;拍一部陽春紀錄片。在孩子的人生課程表三十萬元可以做什麼?
鏡頭前,媽媽們低著頭,痛哭失聲。他們花了半年三十萬元的學費,送寶貝兒女去上潛能開發課程。補習班老師為了訓練孩子克服恐懼、培養自信,硬是要他們吞火、扎針、走碎玻璃或空手劈柴。小孩還沒鍛鍊出膽識,大人已先嚇出一身冷汗。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看到這種場景,氣得直說:「根本沒有潛能開發這回事。」
鑽研大腦神經發展的洪蘭說出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事實:過猶不及。小孩的學習,刺激太多或太少都不對,反而是小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狀態,腦神經才會萎縮。台灣教育不斷出現令人咋舌的荒謬場景,歸根究底,很多時候是出在家長心太急,想給的太多,刺激過度,造成反效果。
這道理不難,但是,父母到底是著了什麼魔,甘願砸大錢,去開發大腦裡那片虛無飄渺的「潛能」?
身為父母,你每一天都在做選擇。
小孩嬰兒化 父母怪獸化
小孩該念哪所學校?要不要上安親班?要不要補習才藝?讓孩子快樂放鬆,還是讓他多多學習、更有競爭力?讓他自己探索,還是幫他選定方向?快樂但平庸好,還是痛苦但成功好?
每一個抉擇都帶給父母有形或無形的壓力。鬆了,怕對不起小孩。緊了,怕折磨了小孩。有人戲稱,現代父母的焦慮指數和社會競爭壓力成正比,父母親已經從普通直升機,「升級」為耐勞耐操、能吊掛十五公噸重、美軍最重最大的戰鬥直升機「CH—53E超級種馬」。
具有十幾年輔導經驗的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觀察,這幾年台灣的青少年問題,從反社會、幫派、吸毒,慢慢轉向虛無、消極和拒絕,前者是出在父母管得太少,後者則是 因為父母管得太多。黃心怡察覺,現在的孩子比較消極,多多少少都有生活適應困難。他們大多不是為自己活,而是為父母過日子,凡事等父母安排,反正也插不上 手。他的人生路線圖,父母畫得一清二楚,只要照著走,不必想太多。在路上跌倒了,那就跌倒吧,不會也不知道選擇其他應變方法。
「結果小孩被嬰兒化,父母被怪獸化,」黃心怡輔導過無數個案,看過太多這樣的場景:媽媽緊盯每一天的「行程」,小孩面無表情、眼神茫然。她有感而發地說,就算是訂計劃,父母也完全根據自己的時間,卻沒有注意到,小孩可能跟不上自己的節奏,更別提要孩子用心去體會生命。
在計劃中長大的小孩,或許能夠發展出足以應付生存的競爭力,但是,他的生命呢?教出無數晉惠帝?
根據《天下》教育特刊的調查,有將近三成的高中生、大學生很少想過自己為什麼而活的議題。也有二○%的高中生、大學生,最希望在二十二歲大學畢業之前,學會獨立生活。
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獨立生活,這兩件對生命最要緊的功課,從來不曾出現在父母心中那張「潛能開發計劃表」裡。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寫過一篇傳世經典〈為子祈禱文〉,身為父親的他深切反省,認識自己才是真知識的基礎,希望兒子「不求安逸、舒適。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學會憐憫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這是麥克阿瑟希望兒子學到的生命功課:認識自己,獨立思考,面對挫折,具備同理心。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反 思,真正有競爭力的人,是看得見、聽得見自己和別人,能夠用同理、理解的心,去看待萬眾萬事萬物。這種發自內心看與聽的能力,以及對不同生命的同理,不必花大錢補習,只要父母願意引導,孩子就學得會。這些才是活在轟隆隆直升機螺旋槳下的小孩,最需要開發的「潛能」。
之前,曾有中學老師投書自責,台灣只重智育的教育思維,結果造成「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卻沒有同情心。」對此,念過建國中學資優班,也當過建中資優班導師的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感觸特別深。
游森棚建中班上四十幾個學生,一共摘下十幾面數理奧林匹克金牌,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樂觀積極,相信未來做什麼都會成功。只是,這群天分極高的資優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很少被要求或學習如何去同理和他資質不一樣的人。缺乏這種能力,長大後做了大官,也很難真正「苦民所苦」。
「同理心是現代人必備的品質,如果沒有關懷別人的心,怎麼可能做個有品質的人?」游森棚質疑。為了「喚醒」資優生的生命潛質,他和建中其他老師一起組成「原聲」協會,要把這群頂尖學生帶進原住民部落,讓他們張開心眼,看看不同的世界,感受不同的喜怒哀樂。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是父母必須學會的另一種學問。他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在社區和大學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吳健豪以親身體會指出,現在的青少年期,不斷在拉長,從國小五年級一直拖到研究所,在心理上都還是青少年。吳健豪分析,大環境讓他們很依賴,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不必負責。「家長過度給予,小孩其實需要的不那麼多」吳健豪分析,現代的小孩同時存在兩種極端,一方面保護過度,很幼稚,一方面好像又懂得多,心理很複雜,「所以呈顯出來的生命狀態很錯亂,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哪些貢獻。」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臨床上,看到不少媽媽上班請假,替已成年的兒子掛號,急著問醫生,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兒子把女朋友追回來。在許多新聞事件上,已成年的小孩遭受不公平待遇,都是父母挺身而出,哭訴制度疏失,要為小孩討個公道。
「但是,小孩在哪裡?他們連自己的權益都不願意出面捍衛了,又怎麼會捍衛別人的權益?」一位公立大學資深教授舉例,一年前,波蘭醫學院學生能否在台灣行醫的事 情吵得沸沸揚揚,他看到出來示威抗議的都是家長,「對自己生涯影響這麼重大的事情,都是長輩出面代打,這不是很奇怪嗎?」教心理學的資深教授搖頭感嘆。
拒當戰鬥直升機父母
這是父母最為難的一個抉擇,到底要孩子做自己,還是要孩子做你希望他做的自己?去年,一位醫生因女兒大學入學指考未如人意,狠狠甩了她幾個耳光。醫生認為,女兒並沒有按照他的計劃考上醫學院,一片苦心白費了。受傷的女兒信心崩潰,把自己封閉起來,再也不和人接觸。
「父母希望孩子贏,但是,到底要他贏什麼?孩子贏了考試,父母卻輸了一個孩子,這又有什麼意義?」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劉孟奇不解。況且,解決習題的能力,並不等於解決問題的能力。習題,有標準答案。問題,要碰撞折衝思考,才會出現幾組較佳的解決方案。
王浩威觀察,少子化社會的小孩,經營垂直關係的能力比較好,自然而然就會跟長輩打成一片,但他們最不擅長處理、管理平行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和平輩之間,缺少相互尊重、理解的人性互動。王浩威提醒,現代小孩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受人討厭,因為在施與受這兩種人生價值中,他們習慣「受」,而不習慣 「施」。
他鼓勵父母不要焦慮,不要急著幫小孩交朋友、做關係,讓小孩和同學朋友衝突、吵架,從這些正向或負向的互動中,小孩會學到溝通、圓融和讓步的技巧。在真正的競爭環境中,這些都是解決問題必備的生命技能。
「直升機真的應該停下來,讓小孩去學習野地求生,」黃心怡說,就算在人際互動中受了傷,都是很珍貴的學習經驗。父母既然沒有剝奪小孩快樂的權力,當然也沒有剝奪小孩體驗挫折的權力。
人生永續的心理資本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羅清水,就是有意識地在做一個「拒絕當戰鬥直升機的父母」。
曾經擔任國小老師的羅清水有兩個小孩,他沒有讓他們去念城市的明星學校,反而是放到新竹的山上讀混齡小學。兩個小孩從來沒有補習過,天天在山上和大自然接觸,也必須和不同年齡的小孩相處,從小就必須自己解決很多生活或人際上的問題。
羅清水的兒子國一時自己騎單車環島,考大學自己選科系,念的雖然不是明星大學,卻非常有自信、快樂,很清楚未來的方向,是要去當一個快樂的攝影師。
「解題是一時的,正向、快樂的人生觀最重要,這是孩子的心理資本,長期競爭力都要靠它,」五十歲的羅清水說。
敦化北路上,台灣最大民營企業台塑集團總部二樓,隔成七間長相相同的辦公室。這裡是台塑最高決策中心七人小組的七人辦公室。
話題從企業競爭力轉到父母經,台塑關係企業行政中心副總裁王瑞華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聲音也更柔和了。
比起當大企業高層,王瑞華可能更樂在當家長的角色。王瑞華的三個小孩現在都在美國讀高中、大學,她認為,做父母一定要花時間和小孩相處,經營親子關係。每天,她都花很多時間跟小孩講越洋電話,「做父母跟做事業真的沒什麼兩樣,腳踏實地用心就對了,」王瑞華總結。
當 孩子還小的時候,王瑞華和丈夫楊定一每天吃完晚飯,總是會帶著小孩一起散步。在那個珍貴時刻,她常常想,小孩十年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她希望小孩將來是一個 快樂、能和人相處的人。在商場打滾多年,王瑞華深深體認,小孩要學的最重要一門生命課,是懂得做人的道理,這是一切的根本。
或許,你也有一張小孩的潛能開發行程表。如果,十年後的你,希望在身邊陪伴的小孩,是一個獨立負責、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有同理心的快樂社會人。那麼,在這張小孩的生命教育資產負債表上,該放棄哪些課?該補上哪些課?
這是父母不能迴避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