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如何教育你家的小宅男、小宅女? 

李雪莉  文/本文摘自《天下雜誌》379期


上一代孩童的遊戲是爬樹、公園玩耍,面對兒童生活被有線電視、網路、電玩等室內娛樂活動取代,父母該注意什麼?

以下的景象很可能出現在許多家庭裡:五年級的孩子,課輔班下課回家,第一件事,開機、卸下書包,衣服也不換就坐在電腦前,連接線上遊戲「楓之谷」網站,選擇進入某伺服器裡的某扇門,那裡,他的同學已經在線上等著。 偶爾,等不到同學上線的孩子,寂寞地在裡頭遊盪,直到有位陌生人呼叫,這層寂寞又瞬間消散。
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是不折不扣的「螢幕族」。他們活在有線電視、電玩、MTV、角色扮演等次文化、具互動性的媒體裡。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大衛.貝金漢(David Buckingham)著作的《童年之死》一書中指出,孩子的休閒日益「私人化」,休閒從公園、街道轉至客廳,再到臥室裡。
高度都市化的台灣也如此。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調查,十二到十五歲孩童平均每日上網時數在一小時以上者,超過六成六(約七十萬孩童),其中使用超過三小時者接近兩成。而十六到二十歲青少年上網時數更高,近四成青少年每天上網三小時以上。
兒童是宅世代裡最年輕的消費主角。
兩年前,遊戲橘子以實驗的態度引入「楓之谷」,結果一夕間打開小學市場,目前已有六百萬會員,遊戲橘子處長王啟煌估計,台灣十至十五歲孩童中,超過八成是「楓之谷」玩家。光這款遊戲,遊戲橘子單月營收入帳一億元。
上一代孩童的遊戲是爬樹、公園玩耍,面對兒童生活被室內娛樂活動取代,父母該注意什麼?

孩子要知道 人生有黑暗那一面
網路給不少孩童一種承載夢想工具的印象,其實,在匿名的虛擬世界裡,也有很黑暗的面向。從事廣告業的郭婉婷有位就讀小六的女兒李濰竹。她的教育方式開明,經常和孩子玩線上遊戲。郭婉婷在遊戲過程中,感受網路有其陰暗面。
「網路裡有很多騙術,」她說,經常有網友要騙女兒的遊戲點數,也有國中生網友在遊戲裡向女兒求婚,還為了買婚戒,在真實世界打工存錢。
郭婉婷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陪著女兒,和她分享虛擬世界發生的故事,教她面對問題如何處理。「一定要讓她玩到有自己的想法,禁止是沒用的,」郭婉婷說。
戴著眼鏡的李濰竹熟練操作鍵盤。她回應網友時,有超越她年紀的成熟。當別人問她住哪裡,她回答「住在楓之谷」。
除了教孩子認識互動媒體裡隱藏的黑暗面,透過玩樂、遊戲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也很重要。
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與兒子打「魔獸」線上遊戲時,在路途上看到別人遺失的寶物;兒子想撿卻被制止。「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打下的虛寶,不能拿,就像在現實生活撿到東西要拿到警察局一樣,」他認為,每個人最後要從遊戲回到社會的角色。
 

恰當的金錢與時間觀,也是教育小宅男小宅女的重要課題。
不久前在台大舉辦的Cosplay現場(動漫角色扮演),現場有不少父母花大筆錢打扮孩子。
開拓動漫祭執行長蘇微希觀察到,過去小孩要省吃儉用數個月才能買到的衣服,如今父母一出手五千元,幫孩子訂作衣服,變成一種炫耀。她認為,小宅男小宅女要有競爭力,父母要先教會孩子認識現實、有時要試著帶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動漫迷、台大學生劉士瑋回憶為了在動漫祭賣出作品,要學會企劃與行銷能力、財務管理、寫廣告文案才能吸引別人買,印太多賣不出去,就是賠。許多學生在這裡,學到人生的第一個挫折。
宅時代給宅族們最大的挑戰,更是體能的弱化。不少宅男都因長期待在室內、缺乏運動,而有過胖與近視的問題。另外,小宅族大量面對螢幕的結果,也讓孩子失去耐心,因為太多即時聲光效果的刺激,以及太快速取得迅息。這都會造成誤用媒體,或面對重大人生問題,不易解決而沮喪。
還在成長發育的孩子,比任何階段都需要取得平衡。
定 居台灣十多年的淡江大學英 文系副教授衛友賢有長期的教學經驗,他認為,活用知識必須手腦並用,除了聽、看,還需動手實作,才能達到效果。他為孩子選擇不會耽溺的網路工具,像用Google map 讓女兒有地球的概念,知道美國的家、知道台灣在哪裡。
宅時代的教育,不是關機能解決,父母似乎得花心思與技巧,讓孩子宅出平衡,宅出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