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陳之華 2010.05.27
在國內,孩子的假期大多被成堆的制式作業填滿;而北歐孩子的假期作業卻可以是「喝熱可可」、「吃冰淇淋」。在北歐人眼裡,讓孩子真正運用假期過生活,永保對事物的熱情與興趣,才最重要。
今年兒童節前,小女兒說:「同學們都說,這是我們最後一次兒童節了,一定要好好慶祝!上了國中,我們就不再是兒童了。」
台北市市長郝龍斌在兒童節前夕表示,希望今年的兒童節假期,學校不要有作業,假期後的一週,也不要有考試。這突如其來的「快樂兒童節」概念,引起了許多師長們的不同聲音與回響。
其實對小女兒來說,以前在國外並沒有特別慶祝兒童節日,所以她並不覺得「這一天」有任何差別。但女兒也說,在北歐並不是因為兒童節才不會有作業,本來遇上週末、假期時的功課量就少,而通常在特別假日或寒、暑假期,根本不會有任何功課。
所以,當我們地方官員建議兒童節能否不要有作業,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讓我們感到相當有
趣。不可否認,作業與功課的裁量權,絕對來自老師教學上的專業,應由老師自行決定。但當此建議來自上位者時,第一線的教師與校長們,反而會亂了陣腳,看來
日後若有此「美意」,行政部門得先與校方做良好、有效的溝通了。
做功課,態度更勝標準答案
回到功課的本質來說,長久以來,大家總以為如果學校沒有出作業,孩子放學就會無所事事,家長
擔心孩子自主的時間一多,就會「學壞」或影響學習,所以最好用作業將孩子「困住」,不但可以消耗精神與體力,還能保持學習績效。甚至也有家長認為,這項
「不出作業」的建議,只是為了討好孩子,還追問一句:「我們為什麼要去討好孩子呢?」
但大家卻忽略了,適量的作業固然有助學習,過量的作業卻變成窮於應付的重擔,既無法真的啟發孩子,甚至老師可能都不會明瞭孩子究竟是如何完成的?畢竟,真正需要動腦、用心思的作業,都需要孩子花時間來完成,可是國內孩子放學後和假期中的時間與精力,到底還剩下多少呢?
「作業」是要在質、量之間有所取捨,也要考慮孩子的體力與時間。芬蘭學校是有回家作業的,但多半集中在週一到週四,作業量會依照不同年級而有時間上的限制,從最多十五分鐘、三十分鐘、一小時等的特別規定。
芬蘭除了有孩子能力範圍內的適量作業之外,另一項「作業」就是鼓勵學生每天至少三十分鐘的
由閱讀。這項作業在小學階段,很少形式化的表單或報告,老師重視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希望孩子透過閱讀的獨處時光,使自己和書建立起終生的友誼。看似
毫無「結構、規範」的自由閱讀功課,反而是不拘泥於「量化與成果」的長期計畫。整體說來,芬蘭在小學階段的回家作業,可能是一、兩頁的數學或語文題,以及每日的自由閱讀。隨著年齡增長,中、高年級的孩子們會開始寫報告、做專題,但這些作業不是一、兩天能完成,所以師生之間會有效的結合不同課程,以及運用在
學的時間去進行。
芬蘭老師對於回家作業,看重的絕不是正確的標準答案,或是完美、零缺失,在乎的是孩子是否願意盡力去做,重視的是孩子能否養成一貫的學習態度。
假期的主要任務:休息、充電
在歐洲,每年二月有許多國家的學校會有一至兩週不等的長假期,稱之為「滑雪假」(Ski
holiday),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去滑雪或度假;每年十月,則有三天至一週不等的十月假(October
break),此時,學校根本不會出任何功課。二月,正值深冬,而十月假期一過完,漫長冬天真的就要來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好好放假和
休息。
在芬蘭,相當高比例的人口擁有小木屋。一遇上好天氣的夏季週末或長假期,多數人們會到自家擁
有的郊區小木屋去度假,與自然、森林、湖泊和天際合而為一,閱讀自己想看的書,或乾脆發呆、釣魚、划舟、游泳、駕船、洗三溫暖、採草菇、砍木材、健走、玩
耍等等。暑假期間,除了上述活動外,還可出外旅行,或參加各地方所舉辦的音樂節慶和藝文活動。
所以孩子在假期中可以做的事還真不少,就算是和同學相約出去玩、互訪、參加夏令營等等,都是重要的成長活動。
芬蘭的老師在假期時又做什麼呢?旅行、進修、培訓、從事各類活動或單純的「放空」等等,因為
老師不論是從事與教學有關的活動,或是自我提升的培訓、知性的旅遊假期,都有助於提升、豐富自己的教學能量。所以老師和學生都一樣,一遇上假期,最主要的
任務就是休息和充電,享受一個輕鬆、愉快又能振作精神的真正假期。
學習在假期裡享受生活
小女兒談著放假這檔事,忽然說:「以前芬蘭放寒假之前,海蒂老師會說,寒假功課就是:喝熱可可!」我驚訝的看著女兒,她又接著說:「放暑假時,老師會說,暑假作業就是:吃冰淇淋!」
我笑翻了,心裡更讚嘆不已,這是多麼可愛的功課啊!我們一般父母聽到哪有不跳腳、氣壞了才
怪。但住過歐洲多年,我知道芬蘭老師所交待的「功課」,其實充分反映了他們的基本人文背景思維,不過就是單純希望孩子在學校生活暫告一段落時,能真正運用
假期「過生活」,從而「了解生活」、「享受生活」及「體驗生活」。
對北歐人來說,「學習」絕不是只能在書堆裡打轉,「知識」更不局限於學校與考試,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時間和空間去張眼觀察、用耳聆聽、用心感受、用時間與自然交流。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永保對事物的熱情與興趣,而這一切看似微乎其微的生命教育與哲理,在芬蘭人的眼裡,甚於任何的數理奪冠、成績第一。
他們以為,在假期裡享受生活,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就是一項人生最重要的必學「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