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大人剛帶完兒童合唱團回來,和我分享今天發生的事:一群媽媽們在下課時間聚在一起,吱吱喳喳的討論著孩子的補習問題。一位媽媽說:「沒辦法,大家都在談要不要讓孩子去讀私校,害我聽了也跟著焦慮了起來。我在思考需不需要送孩子去補習班加強一下?」這就是「天下父母心」,永遠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上,也始終希望自己能為孩子找到最好的安排。
另一位媽媽也說:「我真的有帶孩子去過這種補習班,我問老師:『會不會為他們額外準備考試的練習卷?』老師說:『會哦,每個孩子都會有三本練習卷。』我就說:『哦,總共三本嗎?』結果老師說:『不不不,是每個科目都三本練習卷……』嚇得我馬上就轉身把孩子帶走……」
這其實不誇張,很多的家長都有「精熟練習後成績就會變好」的迷思,於是常將這種壓力轉移給學校老師、或補習班老師身上,所以現在的孩子寫功課寫到三更半夜是常有的事。不過想來也覺得殘忍,我們這些做大人的人,怎麼把「讀書」這件事,變成這麼無趣又痛苦呢?
老
婆大人力勸這群憂心的媽媽們:「這群孩子,雖然在學校裡的功課不是最頂尖,但您們的孩子每一位都相當有創造力,每一位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有的孩子在音樂
方面有天分,有的孩子熱愛語文閱讀,也有孩子因長期閱讀外文書籍而英語能力好得嚇嚇叫……這些學習長久累積下來,對他們都會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您們要相
信自己的孩子,將來的他們,絕對比別的孩子還要更加亮眼!」
需要的是體諒、支持、陪伴
這件事,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剛好巧遇一位教授,和她午餐中閒聊到她對兩個兒子的教養學。這位教授說:「我
的兩位兒子資質和個性不太一樣,老大聰明又資優,這一路上讀書順利,輕鬆考上知名大學。但老二書讀不來,國中時成績一直是班上墊底。但我們從來不苛責他,
也不拿他和哥哥比較。因為我們知道他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整合成他自己的理解。他想做的事情我們都會儘量去支持他,他想讀書的時候,我們也會耐心的
陪著他……」「過了國中風暴期後,他突然讀書開始開竅了,一分又一分、一個名次又一個名次慢慢往上追。現在他在念數書系,還會幫我跑統計,給我研究上的建議……」「當孩子在小時候,我最常做的事情,不是逼他們讀書,而是坐在旁邊,看他們兩兄弟一起玩。小孩子真的好有趣,他們可以玩出無限的創意出來。一個紙箱、一個小機械,都可以引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出來……」
「現在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花了太多時間在補習、在寫測驗卷上頭,卻連自己思考的時間都沒有。我的兩位孩子跟我說,他們最懷念、也最感謝的,就是小時候那段野外玩探索、動手玩科學的時光。而他們現在也正朝著這樣的人生目標邁進。」
真的要花這麼多時間讀書嗎?
的確,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花了太多時間在補習和寫評量上了。每天除了在學校上完七節課、放學後還得窩在安親班寫兩小時評量、回家後再寫學校功課寫到半夜……我
們得試問:我們讓孩子投注了這麼多時間在讀書上,這樣的學習方式真的是有效率嗎?而和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做比較,孩子的童年,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就
在不知不覺中被遺漏了?還記得我小時候,每天從放學後到吃晚飯前,是一天當中最快樂、也最令人期待的時間。家門前的巷子口,是我們遊戲大戰
的戰場,我們總是玩些自己胡亂發明的遊戲,例如:在地上畫個「田」字,就是緊張刺激的鬼抓人;在巷弄間纏繞一些絲線,再喊聲「殺」的衝過去,就是很勇猛的
「勇闖蜘蛛陣」;沒玩具玩時,竹筷、鐵桶、紙箱,都能化身成保衛宇宙的萬能機器人;或是大家各做幾個布偶、拉起長長的被單,就能夠演一齣驚動武林的布袋戲……
小時候每天在巷弄間玩遊戲的歡樂時光,一直是我到現在終身難忘的美好回憶。如果說我至今仍保有一份赤子之心,那是因為童年的歡笑聲還一直迴盪在耳邊,深遠的影響著我。前兩年帶著班上的孩子去自助旅行,孩子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他們自己帶到鹿港小鎮。但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景點,不是人潮川流不息的攤販大街,而是一所小學裡的遊樂場。身為都市小孩的他們,在從來沒玩過的舊式翹翹板、盪鞦韆上,開心的尖叫。
在玩的過程中,他們開始研究起翹翹板的「槓桿原理」,分析著究竟哪裡是「施力臂」、哪裡是「抗力臂」?要如何坐,才能讓瘦弱的女生把對面的小胖震飛到天上去?而老師教的「鐘擺原理」,究竟是如何讓鞦韆盪得又高又快呢?
我坐在一旁拍照,一方面讚嘆著孩子們怎麼這麼有科學探究的精神,一方面卻也感嘆現代孩子真的很可憐。他們的生長過程被過度的制式與簡化,所以連這種簡單的快樂都未曾體會過,更缺乏了將課本內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並轉化成生活知識的機會。
帶孩子玩出學習力
當然,讓孩子「玩」,不是放任他們無所謂的玩,在孩子玩的情境中,可以有我們大人的巧思在。先把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給收起來吧!在那些聲光刺激中,只會窄化孩子的學習,欠缺讓孩子展現創造力的機會。
其次,要布置一個學習資源充足的環境,引發孩子一些玩的動機,再加上一點點空白學習時間,孩子的旺盛學習力,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玩」了出來!
在上到「巧妙的施力工具」這單元時,我會刻意多放一些實驗教具在各組桌上。每一節課我都會發現:只要學生剛進教室、而我還沒開始上課前,各班孩子們都會不約
而同的開始玩起桌上的實驗用具。他們會主動把所有的齒輪組在一起,看看會不會轉動;或是拿起彈簧秤和一大堆滑輪,開始研究著平衡的問題。
或是在下課時間,捨不得離開教室的孩子們,開始玩起槓桿與砝碼,他們把所有的砝碼全都掛上去,驚
訝的發現:原來兩側只要重量乘於力臂的總和是一樣的,掛再多組的砝碼都能保持平衡。這些其實都是在下一節課才要讓他們操作的步驟,但是他們在玩的過程中,
自己就把這些科學原理玩了出來。
別讓他一個人守著電視
同伴的互動與支持,也是十分的重要,兩個人就有兩個人的玩法,三個人就有三個人的智慧。孩子的學習很難獨自一人完成,需要透過同儕的互動,學習才有加成的效果。
只
是現代社會的大多數家庭,都生活在高樓大廈裡,大樓中庭裡的遊戲空間過於狹窄、回音又大,爸媽們希望孩子一回家就待在家裡……這些因素造成孩子常是孤單一
人在家守著電視。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邀請鄰居或朋友的孩子一起來家裡玩;或是組成共學組織,輪流到不同家庭裡進行體驗活動;或是讓孩子多參觀科博館、圖書
館、美術館……等公立機關所舉辦的展覽,去和不同孩子進行更多元的互動與學習。
在和其他同伴的互動中,孩子會時而專注、時而歡笑;時而一起共同創造、時而一起發出讚嘆;有時他們彼此之間會有小小的較勁、有時卻又能一起共享喜悅……這些與人互動的歷程十分美妙且珍貴,表面上看似在玩,但其實裡頭大有學問在。
別從小就把孩子訓練成讀書的機器,我們應該要留給他們更多時間,讓他們可以把所學的知識進行統整與轉化。只要我們細心的規劃,孩子從玩的過程中,也可以收穫滿滿,玩出強大的學習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