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評量與分數 校長
楊銘雄
如果有人問:「你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的目的何在?」我想沒有任何一位家長會如此回答:「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試能考高分就可以了」,因為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在陶冶孩子們的人格,拓展孩子們的視野,開啟他們的智慧,激發他們的潛能,評量只是教學歷程的一部分,分數只是諸多學習成果中的一種紀錄方式而已,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
話雖如此,但是能完全都不在意孩子們考幾分的家長終究不多,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分數論英雄,以名次定豪傑」,我們習慣用分數將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和劣等生,並依此給予不同的待遇和期望,自然而然的,大部分孩子們的信心和自尊,就會只建立在分數和名次的基礎上。
可是分數所代表的真諦是什麼?90分就真的就比89分高明嗎?100分真的就能代表將全部的教材都學會了嗎?大家也許曾經聽過這個故事,讀一年級的小毛數學考90分,卻是班上倒數第5⋯⋯名;小毛的哥哥讀國中三年級,數學才考85分卻是班上第一名,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考試的範圍有大小,題目有難易,班級的程度有差別,光從分數的表象,有時候未必能夠真正顯示出學習者的真正學習狀況。所以,分數不是學習最重要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學到什麼?孩子們的心智有沒有因為經過學習而不斷成長?
一個很有智慧的父親對著只考40分的孩子說:「孩子,考40分的確不怎麼理想,但光懊惱或難過於事無補,現在應該趕快去把那沒有拿到的60分弄懂,下次如果再出現相同的題目就不能再失誤了。」由此得知,評量真正的目的,不是光給學生一個分數,不是要把學生分優劣。對教師而言,是想藉此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做為補救教學或改進教學方法的參考;對學生而言,是想藉此來檢驗自己學習的精熟度,以做為自我努力或修正自己學習方法的參考。所以評量應該是教師針對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來出題,不必故意設計許多陷阱或出許多難題來整倒學生,經驗告訴我們,過於艱深的試題將讓孩子的學習充滿挫折感,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此外,大家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60分代表及格,59分就是不及格?以1分之差來決定某一學科的通過與否,適當嗎?以一張考試卷的分數來推斷學生某個階段學習的良窳,客觀嗎?用百分法來評定一個學生的所有學習成效,合適嗎?如果用甲乙丙丁的等第法去評比作文,是否會比直接打分數的百分法更為理想?如果用事實敘述的方法去呈現道德與健康的成績,是否會比百分法更能顯現學生的真正行為?
我們經常發現到孩子會為1分2分而斤斤計較,這不但會失去學習的樂趣,有時甚至還會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我們也曾發現到,親子之間如果陷入分數的泥淖,家庭的氣氛一定會隨著孩子考試分數的高低而起伏不定,每到段考整個家庭的神經是緊繃的,這是我們想追求的生活嗎?這是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學習的目的嗎?個人認為學習不應該迷失在分數之間;評量的方式應該豐富多元,這樣的學習才是屬於快樂且有意義的一種活動。
如果有人問:「你的孩子進入學校學習的目的何在?」我想沒有任何一位家長會如此回答:「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試能考高分就可以了」,因為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在陶冶孩子們的人格,拓展孩子們的視野,開啟他們的智慧,激發他們的潛能,評量只是教學歷程的一部分,分數只是諸多學習成果中的一種紀錄方式而已,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
話雖如此,但是能完全都不在意孩子們考幾分的家長終究不多,因為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分數論英雄,以名次定豪傑」,我們習慣用分數將學生分成優等生、中等生和劣等生,並依此給予不同的待遇和期望,自然而然的,大部分孩子們的信心和自尊,就會只建立在分數和名次的基礎上。
可是分數所代表的真諦是什麼?90分就真的就比89分高明嗎?100分真的就能代表將全部的教材都學會了嗎?大家也許曾經聽過這個故事,讀一年級的小毛數學考90分,卻是班上倒數第5⋯⋯名;小毛的哥哥讀國中三年級,數學才考85分卻是班上第一名,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考試的範圍有大小,題目有難易,班級的程度有差別,光從分數的表象,有時候未必能夠真正顯示出學習者的真正學習狀況。所以,分數不是學習最重要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學到什麼?孩子們的心智有沒有因為經過學習而不斷成長?
一個很有智慧的父親對著只考40分的孩子說:「孩子,考40分的確不怎麼理想,但光懊惱或難過於事無補,現在應該趕快去把那沒有拿到的60分弄懂,下次如果再出現相同的題目就不能再失誤了。」由此得知,評量真正的目的,不是光給學生一個分數,不是要把學生分優劣。對教師而言,是想藉此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做為補救教學或改進教學方法的參考;對學生而言,是想藉此來檢驗自己學習的精熟度,以做為自我努力或修正自己學習方法的參考。所以評量應該是教師針對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來出題,不必故意設計許多陷阱或出許多難題來整倒學生,經驗告訴我們,過於艱深的試題將讓孩子的學習充滿挫折感,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此外,大家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60分代表及格,59分就是不及格?以1分之差來決定某一學科的通過與否,適當嗎?以一張考試卷的分數來推斷學生某個階段學習的良窳,客觀嗎?用百分法來評定一個學生的所有學習成效,合適嗎?如果用甲乙丙丁的等第法去評比作文,是否會比直接打分數的百分法更為理想?如果用事實敘述的方法去呈現道德與健康的成績,是否會比百分法更能顯現學生的真正行為?
我們經常發現到孩子會為1分2分而斤斤計較,這不但會失去學習的樂趣,有時甚至還會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我們也曾發現到,親子之間如果陷入分數的泥淖,家庭的氣氛一定會隨著孩子考試分數的高低而起伏不定,每到段考整個家庭的神經是緊繃的,這是我們想追求的生活嗎?這是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學習的目的嗎?個人認為學習不應該迷失在分數之間;評量的方式應該豐富多元,這樣的學習才是屬於快樂且有意義的一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