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寶瓶文化 《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拖延,消極反抗的展現?
有一種拖延,是孩子為了抗拒大人交代的事情,而以敷衍的方式來延遲被指派的任務。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孩子在被交代一件事情時,是否表現出消極反抗的態度,來釐清孩子是不是屬於這類型的拖延。所謂消極反抗,指的是在我們交代孩子做某件事之後,他就開始東摸西摸,沒有特別交代什麼事時,他卻能表現得非常專注。如果有這樣的情形,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反抗的理由是什麼?
我叛逆,所以我拖延?許多父母可能會發現,愈叫孩子做某件事情,他就愈反其道而行。對於交代的事,我們愈提醒,他就愈不做。
孩子總會說「想要做自己」、「想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就該思考,如何避免孩子有這種理所當然、「想幹麼就幹麼」的心態。
孩子的拖延有時是在試探大人的底線,這和社會性掌控有關;有時則是因為處在叛逆階段,只想做自己的事,而這多少也是他宣示自己想要長大的方式。
孩子有天可能會對我們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像是「為什麼不能做我感興趣的事情?」「為什麼我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話去做事?」「我對那些事沒興趣,也覺得那很沒意義、很無聊,有錯嗎?」這時,不妨讓他了解一個觀念:每個人活在世界上,處處與他人有關聯,不可能獨立生存,當然也就不能「想幹麼就幹麼」。當他對周圍人們有所求,就等於需要別人的支持與協助;同樣道理,面對他人的請求,也應有同等的回應。父母可以體諒、同理孩子想要獨立、長大的心情。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還是處在這個社會脈絡裡。很多事情都需要有所取捨,而不能任由我們恣意妄為。
孩子總會說「想要做自己」、「想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就該思考,如何避免孩子有這種理所當然、「想幹麼就幹麼」的心態。
孩子的拖延有時是在試探大人的底線,這和社會性掌控有關;有時則是因為處在叛逆階段,只想做自己的事,而這多少也是他宣示自己想要長大的方式。
孩子有天可能會對我們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像是「為什麼不能做我感興趣的事情?」「為什麼我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話去做事?」「我對那些事沒興趣,也覺得那很沒意義、很無聊,有錯嗎?」這時,不妨讓他了解一個觀念:每個人活在世界上,處處與他人有關聯,不可能獨立生存,當然也就不能「想幹麼就幹麼」。當他對周圍人們有所求,就等於需要別人的支持與協助;同樣道理,面對他人的請求,也應有同等的回應。父母可以體諒、同理孩子想要獨立、長大的心情。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還是處在這個社會脈絡裡。很多事情都需要有所取捨,而不能任由我們恣意妄為。
為什麼孩子「敢」拖延?
其實,「敢」這個字隱含了親子關係被定位在「上對下」的模式。有些人可能會對這般階級性的關係感到不以為然,然而,「上對下」的關係有時是適用於某些特定情形的,例如孩子不去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時。
有時,管教孩子的最大挑戰之一,來自孩子的社會性掌控、對立與反抗。當然還包括我們要孩子承擔的責任沒有產生效果,才使他總是對我們的要求無動於衷,將事情一再拖延。那麼,孩子不想做,但又非做不可時,到底該怎麼辦?
在孩子無法強迫自己去面對某件事的情況下,由父母、老師給予適度的強迫,也可以構成一種驅動力。
這裡強調的「上對下」關係,倒不是要孩子怕我們。而是,當孩子還在「他律」階段,仍需要透過大人的監督、陪伴,慢慢修正行為模式,進而養成習慣。孩子是需要被管、被教的,他要遵從指令,並為自己負責。
其實,「敢」這個字隱含了親子關係被定位在「上對下」的模式。有些人可能會對這般階級性的關係感到不以為然,然而,「上對下」的關係有時是適用於某些特定情形的,例如孩子不去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時。
有時,管教孩子的最大挑戰之一,來自孩子的社會性掌控、對立與反抗。當然還包括我們要孩子承擔的責任沒有產生效果,才使他總是對我們的要求無動於衷,將事情一再拖延。那麼,孩子不想做,但又非做不可時,到底該怎麼辦?
在孩子無法強迫自己去面對某件事的情況下,由父母、老師給予適度的強迫,也可以構成一種驅動力。
這裡強調的「上對下」關係,倒不是要孩子怕我們。而是,當孩子還在「他律」階段,仍需要透過大人的監督、陪伴,慢慢修正行為模式,進而養成習慣。孩子是需要被管、被教的,他要遵從指令,並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