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芽的天空
網頁
文章分享
公佈欄
社團活動
課輔班
活動照片
學生作品
表演影片
榮譽榜
班級成員
學生榮譽制度
創意寫作
學生線上自主學習區
功課表
班規
本學期重要行事曆
成語創作
猜字謎
詩詞
悄悄話
家長配合事項
制服和繡學號說明
環境整潔教學影片
老師的教學理念
寒暑假作業範例與說明
美勞範例
補充教材
往事難忘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孩子成為「學習弱勢」,是家長造成的
作者:
林晉如
2016/05/01
在教育現場,不是每個孩子都具備十足的學習力,一個班上
總是會遇上幾個「特殊個案」,如果孩子可以在師長父母的
支持鼓勵下學習,可以嘗到學會後的快樂果實,誰不想要呢
?但是,想要得到學會後的甜美果實,要先付出,即便過程
可能辛苦,可能會摔倒。
某些孩子之所以會變成「學習弱勢」,很多時候是因為特殊的家庭背景所致,家庭功能不健全、隔代教養、文化不利、經濟弱勢、父母忙於工作疏忽孩子、過度寵溺孩子、特權庇護等等,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在班上的學習是呈現「弱勢」狀態。
或許有人會認為,家長自己都無能力照顧好孩子,孩子到學校來不是自生自滅任其發展,完全不過問;就是雞毛蒜皮管一堆,打擊教師專業。家長一對一教導自己的孩子都不盡心,老師一人對近三十人,又不是千手觀音,能拿這種「學習弱勢」的孩子怎麼辦?難道姑且這樣罷了,反正一個班就那幾個?
相信多數的老師無法眼睜睜看著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對教室失去溫度,再困難也會力挽狂瀾,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
我這裡要說的「學習弱勢」,並不是指偏鄉那種資源缺乏情形下的文化不利,相反的,有些家庭背景不差,甚至經濟能力很好,但奇怪的是,如果家境不錯,又怎會有「學習弱勢」?
一般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偏鄉,送書、送電腦、送許多資源入山,暑假也有許多充滿熱忱的教師入偏鄉服務,想盡辦法拉近城鄉差距,提升孩子能力。那種「學習弱勢」比較偏向資源不足、師資不齊或家庭經濟問題等造成的。
但是,屏除家庭功能不健全、隔代教養、文化、經濟不利之外的因素而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有著「學習弱勢」的情形存在。說起來矛盾,這種因為家長「過度溺愛」而產生「學習弱勢」的問題,有時更是考驗老師的耐力,家長只要稍一過力,就會將老師的教學熱忱消滅殆盡。
許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管教孩子,卻又因彌補心態作祟導致過度寵溺孩子,造成孩子只要開口要求任何事物家長隨即允諾,讓孩子養尊處優,予取予求。孩子在校只要「自覺」學習有壓力或委屈,回家向父母「示弱」,父母就心疼不已,一狀告上學校投訴老師。這種被投訴的狀況多數是因為老師「太認真」,很多時候是因為老師的責任心使然,希望孩子務實,希望孩子腳踏實地,但家長希望的是孩子別有壓力,快樂就好。
少子化的今天,孩子變成「稀有動物」。孩子一個人在家時是「王」,在父母眼裡是「最愛的寶貝」,是「掌上明珠」,是「祖父母的金孫」。但是,到學校來就應該收起自己尊貴的身分,你就是一個「學生」,不是「少爺」,不是「公主」,和大家一樣,就是一個「單純的學生」。應該學習各項知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並積極拓寬自己的眼界,充實自己未來的生存能力。
學習的過程中會有壓力、會感到辛苦那是必然的,但那壓力的來源是因為要挑戰自己,征服自己。挑戰從未踏入的叢林荊棘,想要順利的走出叢林,不免被荊棘劃傷,不免遇到野獸攻擊,或失足落入獵人捕捉動物的陷阱中,要能順利平安出關,想必會遭遇挫折。總之,在叢林摸索的進程中絕不會是一條順暢坦途。
但是,有些父母會忘記這點,孩子帶著「少爺」或「公主」的身分入校,對待他們的孩子要「特別寬容」,不能有所要求。孩子如果課堂上不願意學習,要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回家功課不想寫,不願動腦,老師也不可以讓孩子補寫,因為補寫會占用到下課玩樂的時間。最好也不要補救教學,因為補救教學一樣會犧牲到下課時間。孩子只要覺得學習有點辛苦就受不了,想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用大腦的生活。家長因為太過寵溺孩子,捨不得孩子皺眉,捨不得孩子臉上少了笑容,更捨不得孩子的臉頰上滑落辛苦的汗珠。
時間一拉長,孩子悠遊自在過日子的代價就是「不進則退」,課業越來越跟不上,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到猛然發現時已遠遠落後同學太多以致於想救也不知從何救起。這種「學習弱勢」,無關教育資源多寡,無關城鄉差距,無關家庭經濟,無關教師的教學品質。
孩子的「學習弱勢」,也會造成他在團體中的自卑心態,自覺不如人而看輕自己。當看到同學傑出表現時,自卑、羨慕、自責、嫉妒、眼紅……想要取得好表現,卻又怕辛苦;幻想下次要進步,卻又有沒實踐的勇氣與毅力。沒想到原本想要悠哉度日的想法,在看見自己與同儕的差異越拉越大,最後竟變成孩子內心最大壓力及痛苦的來源,大相矛盾。
這種「學習弱勢」是誰造成的?就是父母過度保護,無止盡寵溺孩子的代價。
父母害怕孩子不快樂,因而大量減低了孩子該面對的現實挑戰,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孩子沒有在正確的引導下發展出「轉化逆境」的能力,遭遇困境只想要逃避,嬌生慣養「挫折忍受度」降低,以致於適應生活的能力也相對降低。抗壓力低就容易產生各種不適應症、偏差行為及退化行為。孩子長越大,反而越脆弱。
當孩子漸長,父母老去,
人生課題何其多,父母再愛孩子也無法為他承擔未來的人生。如果希望老來安心高枕無憂,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迎向挑戰,學習吃苦。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