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認識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

 文章來源:馬偕醫院~王加恩臨床心理師

 認識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

撰文者:王加恩

台大心理學博士/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所臨床助理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所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壞脾氣、堅持度超高的小恆

小恆是個五歲帥氣的小男生,媽媽表示小恆活動量很高,自小便很有主見,堅持度高,脾氣壞。很多事情若不照著小恆的意思做,往往會導致小恆大發雷霆;上星期去餐廳吃飯,就因為有一個碗的碗口稍有裂痕,小恆便莫名的十分生氣的罵人並堅持要換。幼稚園老師也反映小恆寫字若寫不直,便會一直擦掉,往往寫一個字要搞很久,甚至會因此發脾氣不寫字,讓老師頭痛。此外,小恆跟同學的互動關係也不好,小恆會要求別人要遵照自己的玩法玩遊戲,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弄得小朋友都不知道如何跟小恆玩。

老是學別人說話的小祥

小祥,四歲、就讀中班、理著平頭的小男生,是個瘋狂的藍色汽車迷,而特別喜歡看汽車旋轉的輪子或是將汽車一台台排列整齊。平時若是問小祥問題時,你會發現小祥常常會重複你的問題,而非回答你的問題,有一次鄰居的阿公問小祥「你媽媽叫什麼名字?」小祥的回答也是「你媽媽叫什麼名字?」。上述這些狀況這便是自閉兒常見的仿說現象(Echolalia),自閉兒的特徵之一為語言溝通能力障礙,他們尤其在語言與情境理解上會有困難,因此有許多自閉兒,在弄不清楚別人意思時,往往會重複他人的話語作為回應的方式,鬧出許多笑話。

何謂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

根據國際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自閉症兒童主要有大特徵:(一)多種情境下社交互動與溝通有明顯缺損。例如:不太看人、不太理人、或是想交朋友但不知道如何交朋友。溝通能力則有發展遲緩或是無語言能力、具備語言能力的孩子依舊在語言理解與語言使用上有困難、仿說、無法與人維持有意義的談話等現象。(二)行為、興趣及活動模式相當侷限重複而刻版,如喜歡專注於無意義的排列物品、喜歡看旋轉的東西、特殊的堅持行為、刻板而重複的自我刺激的作。當孩子同時有上述的二個症狀,就可能有自閉症的可能性。

自閉症類症候群可依著子症狀與功能表現分為輕、中、重度。而臨床實務上我們亦經常聽見將自閉兒分為低功能與高功能二類,以及亞斯柏格症。所謂低功能自閉症(Low Function Autism多數是缺乏語言能力,合併智能障礙,伴有明顯的自我刺激行為,堅持度極高,自閉症傾向明顯,學習能力差。然而新的診斷,不再稱呼為低功能,取代中重度的方式稱呼。因為口語少的自閉症在充分的早期療育介入下依舊可以嘗試教導替代性溝通方式(:手勢、圖卡、打字幫助其發展出溝通能力,其非口語或生活自理等能力依舊有發展之可能性。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 Autism)則多數具有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較佳、自閉症傾向較不明顯;但語言理解與表達力、人際互動與聊天的能力仍有困難(如上述的小祥)。亞斯柏格症(Asperger Syndrome)的孩子,是在語言方面的遲緩不明顯,學習狀況可,主要為人際與情緒調節能力不佳(如上述的小恆)部分高功能自閉兒甚至有一些相較於其他孩子還要優異的能力,譬如:記憶力絕佳,看過一次故事書便可以一字不露的背誦;或出去玩看到某個景物,回家後可以畫得相當逼真。有的自閉兒會對於語言符號有特別的興趣,終日專研於符號學,因此可能有相當優異的外語能力,或很會寫電腦程式語言等情形。

協助孩子的方法

  • 資源運用方面: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復健科為主要評估與療育的科別。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心智科便有提供專屬自閉症的個別與團體療育課程,以及家長心理諮詢服務。亦同步設立專屬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提供一對一的自閉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諮詢服務。此外,相關自閉症家長協會、自閉症總會、自閉症基金會、早療中心等均有提供相關療育服務,家長可選擇適合的課程參加。
  • 家長與師長的協助技巧:以下提供幾個臨床常用基本協助孩子的技巧,更多詳細技巧家長可進行參考相關書籍。
  1. 增加眼神接觸頻率與品質-提醒孩子要看人:自閉兒的眼神接觸品質與持續時間往往不佳,因此平日需多提醒孩子說話或是表達時要看人。例:每當孩子有需要時(:要吃糖果或玩積木),家長將物品拿到自身眼睛前面,引導孩子先注視家長眼睛後,對孩子微笑或口頭稱讚後,再將物品給孩子。
  2. 刻意製造孩子的溝通需求:自閉兒相當不習慣使用語言表達自身的需求,或是常常亂講話(文不對題或是只會一直重複某句話)。因此,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食物不要讓孩子太容易獲得,反而是要讓孩子「看得到卻吃不到」,然後協助孩子「看人後,用說的」或是「用適當手勢」表達需求(例如:協助做出手伸出來要的手勢後,再給孩子他要的東西),幫助孩子們建立人溝通動機與能力喔。
  3. 幫助他們說出適當的話:這些孩子往往會「亂說話」或說話不完整,醫學上稱為語用困難。平日需即時幫孩子配音,協助孩子說適當的話。可避免孩子接續的挫折或生氣情緒。
  4. 人際動機與正向情緒的增強:透過平日各式各樣的親子遊戲互動,或是刻意製造同儕正向互動的經驗(如一起開心的吃蛋糕、一起溜滑梯)等方式,自小讓孩子在與人互動時都能經歷到正向有趣的情緒經驗,將有助於人際動機提升,未來也能發展出更適當的情緒調節能力與人際互動技巧。
  5. 「預告」的習慣:自閉兒較難接受非預期的突發狀況,甚至會因此大發脾氣或哭鬧。因此若生活中有新事物的變動,要提前跟孩子說明,可有效避免孩子無故的發脾氣,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研究指出,自閉症幼兒的早期療育可以有明顯的療癒效果!爸爸媽媽剛知道狀況時必定擔心極了,試著透過深呼吸、與信任的人分享、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以避免生活產生過大的焦慮與混亂感。積極尋求醫療院所的早療評估服務,確認孩子是自閉症的可能性,並安排後續的協助。一步一步來,給予自己與孩子一段充分的療育時間,一定會看到進步的!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ADD 症狀是什麼?ADD 與 ADHD 差異在哪?注意力不足評斷標準/診斷/評估一次看

 文章出處:親子天下~作者:陳韋彤、李佩璇

ADD是什麼?不專心就是 ADD 嗎?為什麼我家孩子總是易分心、難專注在同一件事情超過10分鐘以上?注意力不足是一種病症,它屬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一個類別,但沒有或較少過動症狀。

醫師陳劭芊說明,面對注ADD(注意力不足症)該怎麼診斷?別人家的孩子總能靜下心來超過一小時,我家孩子坐著不到5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無法專注。隨著研究增加,越來越多家長了解「注意力不足」也是一種病症,而能夠及早介入治療改善孩子狀況。但當看見自己孩子也有相關症狀時,不免還是懷疑這是不是先天的注意力不足症?如何判斷與治療?

ADD 是什麼?

想知道什麼是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之前,首先需了解的是ADHD(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腦部前額葉神經生理疾病的一種,台大精神科醫師高淑芬在《家有過動兒》提到,台灣兒童間的盛行率介於7%~8%之間,且有三個亞型,分別是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衝動型與混合型。

ADD 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患有ADD?ADD主要成因來自腦部前額葉因發育較晚,導致結構性及功能性連結異常,及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失常,造成分心、過動/衝動、健忘及不易專心等。當然,除了先天因素之外,若孩子生活上發生父母離異、搬家、親人過世等重要變故,甚至身心理的疾病都可能是造成行為異常的原因。

ADD 與 ADHD 的差異?

今天要介紹ADHD中的注意力不足型(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也就是ADD,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要症狀,過動/衝動的特質則較不明顯,或是沒有。與ADD相比,過動型或混合型較容易於早期診斷出;ADD的孩子不少是到上了小學後,甚至青春期,家長意識到孩子過去注意力不足的症狀沒有減少跡象,反而成績日益低落,大事小事都會忘記時,才進一步帶著孩子前往診治。

ADD 症狀有哪些?

  1. 容易分心:注意力不足很明顯表現在「分心」這個行為上,可能一點風吹草動,他們就會被吸引過去,一點聲音就能把他們的心神給叫走,反覆循環。於是他們的思緒,便隨著這個世界不斷的變化而滾動。
  2. 無法持續專注力:孩子容易分心,也就無法持續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我們會發現孩子可能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功課、上課,總是沒辦法靜下心來做一件事。需要他們長時間專注的寫功課、做報告、看長篇文章等等,他們往往很難做到,久而久之,也會想要逃避。
  3. 健忘:師長、大人在交辦課業、家事時,孩子可能都沒有聽進去,聽過就忘是常態;而又因為孩子分心、注意力不足,手邊的事務也可能就這樣被孩子放在一邊,在我們眼裡,這就是忘東忘西的。有時候就連每日常規活動,都需大人時時刻刻的提醒。
  4. 粗心大意:ADD的孩子有時很難注意到細節,考試看錯題目、遺失玩具等更是他們每天都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無論提醒幾次,怎麼還是仍是如此粗枝大葉呢?想必是ADD孩子家長每分每秒都在面對的問題。

對ADD的孩子來說,分心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很難超過一段時間都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除此之外,他們總是心不在焉、忘東忘西,讓家長十分頭痛。上述狀況,我們時常歸咎於孩子個人表現,很難聯想到這會是ADD。但如果孩子有這些行為特徵,且為長期狀況,提醒家長就應該注意一下。

ADD評估量表(SNAP IV)

這份量表為高淑芬團隊於2006年翻譯國外量表,適用於6-13歲的孩子,ADD 與 ADHD 適用同一套ADHD過動兒家長量表(SNAP IV)。題目分3大區,第1至9題為注意力不足部分、第10至18題為過動、衝動部分、第19至26為反抗對立行為。


ADD 評估量表(SNAP IV)

題數

行為表現

完全沒有

有一點點

還算不少

非常的多

1

無法專注於細節的部分,或在做學校作業或其他活動時,出現粗心的錯誤

1

2

3

2

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

1

2

3

3

看起來好像沒有在聽別人對他(她)說話的內容

1

2

3

4

沒有辦法遵循指示,也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並不是由於對立性行為或無法了解指示的內容)

1

2

3

5

組織規劃工作及活動有困難

1

2

3

6

逃避,或表達不願意,或有困難於需要持續性動腦的工作(例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1

2

3

7

會弄丟工作上或活動所必須的東西(例如學校作業、鉛筆、書、工具或玩具)

1

2

3

8

很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1

2

3

9

在日常生活中忘東忘西的

1

2

3

上表節錄ADHD過動兒家長量表(SNAP IV)第1至9題。當家長做完診斷後,按送出結果,系統會自動計算分數與百分比,落點在80%以下者表示「沒有問題」,80%以上者就建議讓專業醫師診治。(圖表來源/台大醫院高淑芬醫師)

ADD診斷標準是什麼?

我們發現家裡孩子常常忘東忘西、粗心,又愛分心等,可能會想孩子是不是患有ADD?但事實上,ADD與ADHD的診斷相當嚴謹,並不是有上述行為表徵,即代表患有ADD或ADHD。家長要是有疑慮,建議帶著孩子前往醫院診斷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診斷為ADD?以 SNAP IV 量表為例,如果項目「不專心/分心」的百分比超過80以上,而「過動/衝動」、「對立/反抗」兩者都偏低,而孩子這樣的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ADD。部分兒童、青少年、成人屬於此型。

國泰綜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劭芊表示,ADHD有許多種量表,目前臨床上ADHD和ADD基本上都是都是使用同一份量表,從中觀察孩子特質的偏向,當作給醫師診斷的參考。陳劭芊強調,不管是哪一個量表,都只是一種參考,ADHD和ADD的診斷必須經過專業精神科醫師的問診、觀察和各項目的評估,才能做出診斷。(破解ADHD、ADD迷思:過動症診斷沒有絕對數據,不夠嚴謹? 

ADD如何治療?

ADD的治療與ADHD系統相同,藥物仍是目前被視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否用藥並沒有標準答案,仍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此外,依照年齡的差異,也並非所有孩子都適合服用藥物,最全面的治療策略,離不開家長們的耐心與包容,需要與孩子、老師、醫師等人共同努力,合作擬定教養策略與醫療計畫,才是幫助兒童改善症狀的最佳解。

藥物治療方面,思銳、利他能和專思達,三者皆為治療ADHD的藥物。其中思銳為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可提升孩子大腦中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來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問題。

而利他能、專思達則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可改善兒童過動/衝動的症狀,對注意力不集中之行為亦有改善效果。但因三者都會有食慾不佳和腸胃道等副作用產生,適不適合孩子服用,需要專業醫師判斷。

除了藥物治療,也可著重在行為治療上,但這時候爸媽的愛心與支持、包容便成為相當重要的要素。藉由獎勵、讚美等,讓孩子知道哪樣是正確的,可以得到獎勵,以此來修正他們不恰當的反應。

雖然行為治療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讓父母感到事倍功半,但提醒家長,面對ADD或ADHD的孩子,不要一次要求太多,而是達到一個小目標,就可以給予小獎勵,不要強求孩子,更不要強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