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
驗者給一群四歲的孩子好吃的棉花糖,並告訴他們,能等上十五分鐘的小朋友,可以多吃一個。最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無法等待,一口塞進棉花糖。至於其他三分
之一願意等待的孩子,根據實驗結果顯示,未來事業比較成功。這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作者喬辛‧迪‧波沙達引用史丹佛大學研究重要的發現。這本書還寫成童
書,十分暢銷。理論是,讓孩子忍受「延宕的滿足」是培養他們「願意在今天做什麼,好讓明天可以成功的關鍵」。
在宛如脫韁野馬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每個父母對於子女的教養方式各自不同,但都希望可以增強孩子的掌控能力,養成願意「再等一下」的意志力。意志堅定的孩子,能夠抗拒巨大的商業誘惑。日常生活中,父母訓練孩子逆勢掌控欲望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透過零用錢來練習。
1. 讓孩子有「需要」零用錢的動機。許多父母會在孩子上了小學後,每週或每月給零用錢。但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常常忘記領零用錢,因為用不到。」小學階段孩子的三餐、生活所需、教育相關的消費如買書,還有每到生日或是聖誕節日的禮物,父母幾乎都認為「責無旁貸」。
那孩子還需要零用錢做什麼呢?
零用錢可以是孩子小小放縱的自由空間。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吳宗昇兒子今年升小學,他會讓兒子用零用錢支付一些父母不是很贊同的消費,譬如玩恐龍卡電玩。這時候孩子因為要用自己的錢,花起來也會比較謹慎。
也可以讓零用錢成為設立長期目標的輔助工具。譬如,當小孩想要買比較昂貴的玩具時,要求他自己儲存零用錢支付部分的費用。
2. 讓孩子有浪費和失敗的機會。看
孩子被騙,是父母很難忍受的事情,但愈小的時候失敗「成本愈低」;尤其讓孩子用自己的錢去買的失敗經驗,印象會更深刻。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對新北市校
長演講時,舉親身經驗,他兒子念書時,有次在網路上要跟印度人買便宜的筆記型電腦。他先勸說這一定是騙人的,但兒子不信,於是他借錢給兒子下標,「後來證
明他果然被騙。早早失敗,他就真正學到一課,而且成本比較低。」
3. 和孩子立下明確的消費規則。比方說
和孩子約定清楚,每年的生日禮物是父母的心意,除此之外,想要買玩具父母就不會付錢。還有學校必需品父母會買,例如彩色筆。但是,若因為喜歡造型可愛或更
多顏色的彩色筆,就不在父母付錢的範圍內。三餐以外的飲食,譬如飲料或糖果,真的想買,必須經過父母同意後,用自己的零用錢來付。
4. 父母自己要做個精明的消費者。和孩子去賣場買東西時,要帶著他們去計算物品的真正價格。譬如,不同包裝的面紙,要去計算一盒面紙的價格,還要注意每一盒面紙張數的數量。大罐裝牛奶和盒裝牛奶換算成每一百公克時的價格比較。
父母要提醒自己,雖不需要這樣精打細算過生活,但身為「父母」,有責任示範一種負責任的理財和消費方式,因為孩子最容易從身教當中學習和模仿。
5. 讓孩子養成記帳的習慣。幾
乎所有的理財專家和教養專家,談到孩子的理財教育時,都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記帳。記帳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但是,記帳最大的困難往往
也在父母自己從不記帳。擔任廣告業務主管的謝惠惠,自己有兩個念小學的小孩:「我結婚後,每一年都會買給自己一本全新的本子,希望可以開始記帳,但都沒有
辦法持之以恆……」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對孩子的挑戰更艱鉅。
一些成功讓孩子記帳的家長建議,讓孩子每週或每個月拿著帳本來領零用錢,沒有記帳就不能領錢。
運用這五種方法,當孩子學會「等一下」再買,他也已經往金錢主人的目標更邁進一步。
【三部曲】 賺錢:孩子可以用什麼方式賺錢?
小學老師黃敏惠念高中的大兒子今年暑假在餐廳打工,第一次領薪水回家時,捧著厚厚一疊鈔票,讓小學二年級的妹妹好羨慕。「哥哥給我兩張好嗎?」妹妹指著紅色百元鈔票問哥哥。哥哥說:「你知道『兩張』,我要洗多久的碗嗎?」
為孩子創造賺取收入的機會,能讓他明瞭成就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對自己更有信心。但是,要幫助孩子釐清哪些錢可以賺,哪些錢不能賺,是身為父母一個困難的決定,父母要先釐清五大原則。
1. 做家事該不該給零用錢?
多數的教養專家都建議,不要以要求孩子做家事,做為給零用錢的對價。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做家事是賺錢的方式,而不是身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
但
家事的範圍很廣,小至收拾自己的書桌、幫忙洗碗;大至大掃除、幫忙油漆等。一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工作,父母可以換一種方式,以肯定孩子認真工作的態度為
由,發給額外零用錢鼓勵。儘量避免「每週必須洗碗三次才能領零用錢」這種約定,那會讓孩子認為這些日常的家事必須有錢才願意分擔。
2. 考一百分要不要給獎金?
同
樣的,若把考高分和金錢獎勵過度連結,有可能導致孩子忘記努力讀書的真正目的,這也是要避免的獎勵方式。但同理,父母還是可以換一種方式來鼓勵。譬如,比
較孩子考試的進步幅度和投入的努力,比方稱讚孩子在考試前做了詳盡的複習計畫,因此成績明顯提升。除了以現金獎勵,也可以考慮透過全家一起吃大餐或出去旅
遊做獎勵,會更有效。
「父母企圖以物質獎賞取代真心教養時,可能產生短期行為改變,但是長期是沒有效果的,」臨床心理醫生麥德林‧雷文(Madeline Levine)在《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書中提醒家長。
3. 壓歲錢是「孩子的」錢嗎?
對
於還沒有任何工讀機會的孩子,壓歲錢幾乎是孩子整年最大筆的收入。壓歲錢該如何管理,成為父母頭痛的難題。首先,應該讓孩子理解的是:「壓歲錢」的價值不
在於厚薄,而在於背後的心意。壓歲錢代表長輩和親友的關心和祝福,也是一種人際間禮尚往來情感的展現。「壓歲錢」不應該全部屬於孩子,因為那通常是孩子沒
有能力管理的金額。
但是,當孩子上了小學中年級,可以試著讓孩子每一年從壓歲錢中保留部分的金額,並藉機教孩子身上有比較多的現金時,要怎麼收藏,才不會遺失。告誡「財不露白」的風險原則,讓孩子學著規劃和管理比較大的資金。
剩餘的錢可以帶著孩子去開帳戶存起來,告訴他們這筆比較大金額的錢,可以儲蓄為以後更重要的用途做準備。
4. 幫孩子製造「賺錢」的機會
許多大人擔心讓孩子,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學「賺錢」是很市儈的事情。但是,在重視升學的台灣,孩子大到足以用體力賺錢的時候,父母往往又擔心這些打工會耽誤功課。其實,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錢怎麼來,他們會更了解金錢得來不易,沒有付出勞力和腦力是不會有收穫的。
用自己的能力賺錢,更是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第一步。學校的園遊會或社區的二手品拍賣場合,都是很好的機會。
在美國幼兒園任教的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就讓讀中學的兒子擔任小小孩的中文家教。一方面利用兒子好為人師的榮譽感提升他進修中文的興趣;一方面也讓打工的報酬增加孩子堅持的動機。
5. 祖父母常常用錢獎勵怎麼辦?
很
多父母都理解做家事不該給錢、不要用錢驅策孩子考好成績、玩具說好生日才能買就得堅持……但是,往往打破規矩的是疼孫的祖父母們。首先,父母應該輕鬆一點
看待祖父母寵溺孫子的小小放縱,這些都是孩子快樂的泉源和美好的回憶。建議最好在教導孩子金錢價值觀時,能邀請祖父母一起參加。
事先和祖父母溝通家裡給禮物和零用錢的大原則,在祖父母給孩子現金獎勵時,當面跟孩子強化:「你看,你很努力,所以阿公阿嬤也覺得很開心喔!錢要好好存起來。」
李坤珊提醒:「你有辦法改變祖父母的行為嗎?若是沒有,就用鼓勵方式替代爭執。」
理財教育的三部曲,是在生活中用具體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孩子建立價值觀,讓金錢成為孩子追求夢想的翅膀